浅谈如何提高中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效果
2013-04-29温明剑
温明剑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的众多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经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得出,从优化任务设计、注重教师主导和强化多元评价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可有效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是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核心
1. 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行为为目的,提高学生参与“任务”驱动的学习积极性。
2.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设计有层次的任务,任务层次的高低和难度与评分相结合,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均有选择,激励学生挑战难度较大的任务,让所有学生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3. 任务设计要有可考核性。
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可考核性,通过任务完成效果考核,使老师能及时的跟踪和检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促进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
4. 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作完成,从而提高学生学会沟通、合作等能力。
二、教师的主导是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保障
1. 准备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整个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有效的网上收寻、资料阅读,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出任务时,教师要根据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完成教学任务的建议,供学生讨论研究,在学生制订计划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实施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小组合作”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对学生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学习合作小组”,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要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是心理引导。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和意志力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二是方法引导。主要是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帮助学生进行任务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扩展。三是价值引导。主要是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在实施方案的学习操作过程中对各个过程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3. 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与指导者。
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评价阶段,教师是评价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在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评价,通过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和改进,能有效地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是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效果的灵魂
1. 成果评价。
成果的评价方式包括小组内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可以采用计分卡的形式,将成果评价的标准依次列于计分卡上,然后计算总的得分。小组内的自评由组内的同学根据评价标准通过自我判断对成果打分,小组间的互评首先由各小组对成果进行展示,其他的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对其进行打分。教师评价是由教师按照标准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最后算出每个小组成果的综合得分。
2. 过程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要重视过程评价,对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的满意度作出判断,反思完成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任务完成的各个关键步骤和环节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二是对任务参与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和发展状况做出评价。
3. 关键能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专业能力的训练外,更要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把关键能力的培养隐含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培养。在评价时,要围绕关键能力的有关方面进行评价,既要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又要指出需要提高的部分,不断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