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预习成效的针对性策略探析
2013-04-29姚城
姚城
预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预习能达到在教学的其他环节不能达成的功用。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前预习重视度不够,教师埋头于教学过程设计,却忽略了预习的精心设计。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教学设计多年来,小学语文对课前预习重视度不够,教师埋头于教学过程设计,却忽略了预习的精心设计,即便是有要求预习的,也仅是千篇一律在口头上讲“回家后请预习第几课”。学生并未把这种软性作业当一回事,预习过程流于形式,显然未培育学生的预习能力,学生当然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加上预习效果没有有力的监督和评价措施,成效可想而知。有效的预习方法是提高预习实效的积极举措。
一、有效的预习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行预习指导时,一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先扶后放;二要照顾不同层面学生的特点,分层提出预习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三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学习预案,以激发学习兴趣,促其主动探究。
1.我会“读”
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做好四“读”。教师可以设计“我会读”的学习预案:一是读课前的预习提示,了解社会背景及预习要求,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读课后“思考练习”,了解训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有重点地读,做到:一知内容,二研文题,三析习题,四悟情感,做到学生不读熟,教师不开讲。四是读课文插图,初知插图的含义,以便图文结合理解文章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放声读一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我会“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做预习指导时,教师可以设计“我会画”的学习预案。逐步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怎么画呢?一是在书上勾画。如用序号标出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如用“-”画出关键部分、用“·”标出难点、用“?”标出疑点等。同时,还可指导学生在文中加上旁注和批语,记录初读过程中独到的感悟和体会,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让学生渐渐喜欢上这种画的方式。
3.我会“练”
课前“练”也是一种好的预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但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度的课前习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与体验。就内容而言,教师也可以设计“我会练”的学习预案。起初可以是读生字字音,试着抄写生字,慢慢地可让学生尝试着做做课后思考练习题,确实不会的可以存疑。学生还可以拓展到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积累。课前“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检查自己读懂了多少,了解了多少,还有多少不会,做上记号,以便在课堂学习时提出质疑,与老师、同学进行研讨,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我会“做”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语文教学是最应该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科,应该大力提倡让学生亲自调查研究去进行各项操作,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而大大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我会做”的学习预案。一是可以比画比画文中描写的动作,体会作者的感受,以达到理解课文,提高语感的目的;二是可以做一做文中描述的物件,看看实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与文中描写的是否相符;三是可以进行实践操作,上网查阅相关学习资料。
5.我会“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前预习,教师可以设计“我会议”的学习预案,使学生能有高质量的“思”与“疑”,且能将自己的疑惑提出与同学进行研讨。课前研讨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和学生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存疑)”。在指导研讨这一过程当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鼓励就课文内容,就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讨论;二是提倡求异性思考,崇尚标新立异,反对人云亦云的阅读态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研讨的表述过程中有重点、有顺序、有层次、有礼貌,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
二、有效推进预习的催化剂
1.营造良好氛围激活预习兴趣
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提到预习两字,但预习的过程往往关注的比较少。或者预习归预习,上课归上课,上课与预习完全脱节,没有很好运用学习预案,这样就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其实要保持预习的恒久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在课堂教学时充分考虑学习预案,充分把学习预案与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有效衔接起来,保护孩子良好的初读乐趣,可以让学生晒晒自学收获,展示自学成果,提供学生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的积极性就高,对平时不太爱预习的同学也是一种正面影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预习氛围。
2.预习与学生量化考评相结合
对小学生来讲,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注意力往往是不长久的,所以有必要借助外力,借助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励学生,所以在日常的量化考核中,我们有意识地在考核中体现学生预习情况的检验。首先是自我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得学之乐”的同时,培养“耐学之苦”的毅力。其次是同伴评价,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形成互相督促、共同提高的风气。最后是教师的检查与反馈,对表现好的同学在课堂上给予高度表扬,对有明显进步的给予鼓励,对表现欠佳的给予指导、帮助。这种模式坚持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学生对预习会有自己的理解,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可以把“雏鹰争章“这个载体运用到预习中来,增加预习章的争章机制,定期考核,逐步提高,学生会对这种争章模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便能渐渐喜欢上预习,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標。
3.形成家校共同推进预习的合力
学生的预习作业往往是在家里完成的,老师很难监督到学生在家里的预习情况,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提高家长配合老师的意识,使老师和家长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落到实处。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教学开放周、校讯通等手段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文字说明告之家长具体的预习要求,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监督评价方法。从本人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家长能与老师积极配合的学生,预习效果明显偏好,预习质量明显提高,这充分说明这种模式是可以实践的。
三、结语
预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预习能达到在教学的其他环节不能达成的功用。叶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预习就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版块。培养好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