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 有效引导
2013-04-29钱慈萍
钱慈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沟通的过程,品德课堂的教学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实现。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问答,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①对话教学以知识的建构为中心。 ②对话教学中,教师成为对话者和情境的创设者。③对话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意义和个人身份的双重建构者。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话题、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多层次、多元化的对话。
一、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巧用“留白”,与教材对话
品德教材作为德育的载体,大多来自生活,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中留有大量空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及创意向交往的另一方——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人都要表现自己,而且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学生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虽是无声的,但往往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富有创造力。如《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浙教版五上),教材设计的留白是:当你遇到了困难、挫折,或是有了苦闷烦恼时,你会向父母倾诉吗?为什么?这是一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空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和学生说: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如实填写。几分钟后,同学们都有了各自的答案。
“我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有时父母会数落我,很没面子,有时也会请他们帮忙出出主意,毕竟多一个人多一份智慧。”
“我会,因为我们家很民主,我有事,爸妈会认真倾听,帮我出注意,对我很信任。”
“我通常不会,因为我跟他们说,他们总不能站在我的立场想,不能理解我。”
……
这个话题如果让学生即兴回答,很有可能是一边倒的答案,而通过留白将这些话真实地表现出来,是学生个性的张扬、真情的流露。
2.巧设情境,进行“你我式”对话
新教材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按照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和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话题,使学生与教材中的儿童形成一种“你”与“我”之间朋友关系。如《我来做个小导游》(浙教版三下),教材就安排了一个小女孩说:“我是小丹西,欢迎光临我的家乡——杭州。杭州有哪些名胜古迹呢?走,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去游览。”小女孩首先与教室里的学生开始了对话式交流,随即,学生可以去参观六和塔,去游览西湖美景,无形间学生与文本展开了轻松而又愉快的交往。
二、提炼有效话题,引导学生与伙伴对话
1.围绕目标,组织小组内对话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人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的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学习,是在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认识中达成的智慧共享。为避免合作学习的虚假性,教师应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及每个成员相关的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意识。如《动物、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二下),教师先安排学生在课外书、网上等搜集到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带上自己调查的动植物的头饰,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排在一起,然后边游戏,边对话交流,相互介绍自己,其实是头饰上这些动植物的知识,这样,学生间各按所需,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间的交流,避免了知识的重复,体现了伙伴对话的实效。借助对话,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情感的发展,也培养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
2.围绕话题,主持辩论式对话
课堂辩论是学生之间对话的又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出有价值、适合辩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辩论角色中,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时(浙教版六下),教师抛出话题“你觉得上网好吗?”让学生以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我觉得上网好。每次老师布置一些调查的作业,我都在网上快速查到。”
“我觉得上网不好。我们上网老是玩游戏,一玩就上瘾,就耽误了学习时间。”
“我上网不会耽误学习的,我在网上经常看一些感兴趣的知识,感觉对自己帮助很大。”
“上网不仅可以查阅资料,还可以发邮件、网购、看影视节目……足不出户,就可以安心过好每一天。”
“整天呆在家里上网,过分依赖网络,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
教师最后小结:上网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只上健康网站,不能沉迷游戏,不能上网吧,在家上网要严格控制时间,这样,网络才会成为我们的良友。
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对于教师的苦口婆心,学生更容易接受自主辩论中的结果。所以,这样的辩论对话,轻松了教师的教,加深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携手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与自然社会对话
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决定了品德教学不应该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把品德教学从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和课堂外的生活,从课堂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教师可让学生在社会中进行观察、探索,通过此类形式的对话,促使品德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1.任务驱动,与大自然深入对话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步入社会去实践、探索,这在三维目标中都有所体现,在《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内容板块教师都可以先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去搜集资料,参观访问等。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六上)时,笔者让学生去调查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那条运河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有垃圾倒在河沿上;河面上时不时看到死狗、死猫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颜色发黑,还有臭味……学生亲眼见了,心中的紧迫感油然而生,在这一系列与大自然的有声和无声对话后,当课堂上笔者提出如何提高水质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快就将方案设计出来了。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已经写好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桶的。正是在这生活实景的引领下,我们的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2.道德践行,与社会亲切对话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善于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提炼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对话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教学《孝心献老人》(浙教版四上)一课,在课堂上交流了老人为家人无私付出,认识到我们要尊敬老人、孝顺老人后,则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来体现。笔者设计了一张课后实践表——孝心进行时,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怎样孝敬老人,这样从道德认识提升到道德实践,从而形成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