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而活
2013-04-29白沁文
白沁文
一天中午,我正在伏案批阅作业,身后响起一个细细的声音:“老师,我写了篇随笔,您能给看看吗?”说话的是我的学生萱萱,她手里紧紧捏着几张纸,眼神里满是期待。“好啊,你先放这儿吧,我判完作业就看。”我接过那几张纸放在桌子一角。
“您看了以后能跟我说说您的感受吗?”她目光急切地盯着我又问。她的神态引起了我的好奇:她为什么那么急于让我读呢?这篇随笔究竟写了什么呢?萱萱是个单亲家庭的女孩,性格比较孤僻,平时非常安静、敏感和脆弱,情绪容易低落,一点不顺心的小事都会让她泪眼婆娑。对这样的孩子,我总是充满爱怜又非常紧张的——担心这类孩子的心理成长健康。
“好,我马上看!看完以后我找你聊啊。”我安抚地拍拍她的手。“嗯!”萱萱高兴而满足地走了。
想着萱萱热切的眼神,我马上拿起那几张纸,一看题目,我的心就剧跳了几下:“人为何而活”!心瞬间被揪紧了,我赶紧继续往下看。
我总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人为何而活?这个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中好几年了。它像一双大手,紧紧扼住我的咽喉,让我喘不过气。而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活着为了金钱,为了权力,为了国家,为了世界……我不像有些人那样贪婪或是伟大,因为我不需要那些东西。我只想要一个理由——我到底是为何而活?
也许有人会说,你老想这个干什么,小孩子太小还不懂。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问题会使我感到不安,因为我总是觉得人生太虚幻,太不真实。我曾经几次都想着要死,甚至拿起菜刀想要割腕自杀,然而我却没能下手。也许是因为看到母亲的眼泪而心软,也许是因为自己有些害怕,也许是因为还有什么东西使我眷恋。于是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到了生命的第13个年头,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昨天,母亲住院了。她得了颈椎病,要做手术。她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苍白了许多。母亲原本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是面对事实也有逃避的意识,也会害怕,于是我成为了她身体和精神的唯一支柱。
手术刚做完她必须静躺6个小时,一点都不能动,还要输液。母亲一直都是清醒的,她头疼得要死,要我帮她揉。我好不容易揉了3个小时,终于让她睡着了。可没过多久她就醒了,还急着要上厕所。因为术后不让动,我拿来了吸尿的垫子。可是母亲却是一直没尿出来,急得都快哭了,我真切地感受到,上不了厕所对一个人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折磨。不忍看她极度难受的样子,我赶紧跟医生申请下床活动,医生同意了。我立即将母亲扶起来,左手拿着输液瓶,右手搀着她,快速地走到厕所,将她的裤子脱了,还吹着口哨。母亲把头靠在我的双腿中哭了大约5分钟,我只好轻轻地抚摸她的后背来安慰她。回到病房,我的左手因为一直举着输液瓶变得麻木了,没有知觉地继续揉她的头。
到了晚上,我一直坐在母亲旁边,轻轻地握住她的手,注视着她,监督她的头别歪向两边。可是母亲总是睡一两分钟就憋醒了,一次睡得最长的时间也不超过10分钟,她很烦躁。我在旁边抚摸着她的头,像是要抹去她的烦躁,但其实更烦的应该是我,因为我只能看着她难受,想不出办法来解决。她的手和嘴很不安分,总是动,说的梦话也听不清,那肯定不是好梦,因为她始终皱着眉头。我强睁着眼熬到了早上5点多。
母亲的头不怎么疼了,我问她昨天梦到什么不好的东西了吗?她回忆说不记得了,但好像是和手术有关系。我很害怕,心中有些不安。下午母亲输液的时候猛然醒来,我吓了一大跳,忙问她怎么了,她说她又梦到了昨天的梦,可就是记不起内容来,我心中更加不安。母亲把手伸到盖住伤口的纱布上,想要挠,我连忙制止,这才记起她对橡皮膏过敏。我把大夫叫来,想让他把纱布重新换一个,但大夫说:“不用,伤口很小,现在已经快愈合了,直接摘了就行了。如果头不怎么疼,明天下午就可以出院了。”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都要蹦出来了!我不敢相信,再次向大夫确认:“天哪!这是真的吗?”大夫很肯定地说道:“是的。”这句话让我异常兴奋。
困意像毒药侵蚀着我的身体,让我摆脱不掉。可我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睡着了就不能照顾母亲了,于是掐自己的胳膊,想让自己不再有困意。当我快忍不住要瞌睡时,恍惚中感到一双手温柔地抚摸着我,在我闭上眼之前,最后看到的是母亲那心疼的眼神。
吃过了晚饭,母亲就轰我回家上学,让我第二天下午再来接她出院。她很果断,但我知道,她其实很舍不得我。我也很舍不得她,我说她需要我帮她洗漱、喝水、大小便……她把我说的这些自己都做了一遍,微红着眼圈说道:“快走吧,回家记得洗澡……”
坐在车上,脑海里回响着母亲说的“快走吧”三个字,我静静地望着窗外,一滴泪珠从我的眼角涌出,慢慢地滑过我的脸颊。在这13年里,唯独今天我感受到了活着的滋味:它是苦的,是酸的,是咸的,但却夹杂着淡淡的甜。
这13年来,我终于找到了我的答案,是母亲告诉了我:我们是为爱而活,为了爱别人,为了被别人爱。
文章读完了,我陷在座位里久久没有动。我被深深感动了——我是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但这个孩子的文章所给予我的感动是如此深重、浓烈,一时间千言万语在我心中翻涌。思忖片刻,我给她写下了这篇回文。
看到你文章的题目时,我以为你在步入青春之后开始了有关“存在意义”的思索,并由思索产生疑惑。第一段印证了我的想法,你果然是有疑惑。
“人为何而活”这个问题大概已经困扰人类两三千年了吧,当人类把目光从一只果子、一头猎物上挪开,转而投向广袤的原野,投向深邃的夜空,投向绵延的时间,这个问题便浮现于脑海。于是有阮籍穷途而哭,有李白醉舞月下,有海子横卧铁轨,有史铁生徘徊地坛。
你谈到了自杀,我心中一紧,立刻打开书柜,翻出一本书——《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身体》,作者龙迪博士在书中详尽地解释了“人为什么想自杀”,她觉得这种想法在青春期不算罕见。我觉得她的话语或许可以更好地平复你的情绪,让你走出阴霾,我打算把这本书送给你。
然而,当我读完全文,当我泪流满面,当我哽咽着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感动时,我知道我之前的种种猜测统统都错了,我更知道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因为在你的生活中,你已经找到了“人为何而活”的答案——“为爱而活,为了爱别人,为了被别人爱”。说得多好啊!纵然有万千华丽的辞藻也比不上这质朴的话语,纵然有无比深刻的哲思也比不上这平实的语言。
2001年秋天,我遭遇了一场“生死劫”,因为重病被送进了ICU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一进ICU病房,那扇厚重的门就把我和亲人隔开了。按照医院规定,他们不能进来陪护我,我也见不到他们,我只能依靠病房里的特护。我的病床就在门口,我能听到亲友们在门外说话的声音,断断续续,仿佛从很远、很远的天外传过来。病房里很寂静,只有一些仪器轻微的响声。我躺在一片黑暗里,感觉自己像一叶孤舟漂在漆黑、茫茫的海面上。孤独、恐惧,就这样从看不见的四周渐渐弥漫过来,笼罩了我。
在ICU病房里,人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就是关于“生命”。我在ICU病房里住了一周,先后有3位病友离去。他们都是在半夜里被推出病房的。每次病房门打开的一刹那,随着走廊里的灯光一起涌进来的,是突然间迸发的痛哭,那是他们的亲人。每次我都忍不住想,我可不能让我的亲人也发出这样的声音。病情缓解的时候,我静静地躺着。没人跟我说话,特护们是不管陪病人聊天的,病友们大都处于昏迷中,我只好自己想心事,想自己的生活、过去、将来、家人、朋友、工作、梦想……我一下子明白:很多美好的时光,像春天的风,拂面而过时,谁都浑然不觉;当伸手挽留时,却从指缝中流走。一场病,让当时年纪轻轻的我突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意义。
好像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都会突然“大彻大悟”,都会试着放下一些什么,都会学着珍惜一些什么。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当我死里逃生大病痊愈之后,我格外珍惜时间,比以前更加热爱生活,比以前更加依恋父母。每次假期我一定会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地奔向父母,每隔3天我一定会和妈妈通个电话聊聊天,并在电话里反复叮咛爸爸记着吃药。我不知道他们还能陪伴我多久,我只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抓紧再抓紧。
人生有时如一场苦役,没完没了的柴米油盐,不可预测的起起落落。有太多的琐事折磨着我们的心灵,有太多的挫折令我们绝望乃至一蹶不振。那么,人为何而活?人又如何走过遍地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又是什么促使人繁衍至今、生生不息?是的,是爱!有爱,才有人类,有爱,才有生活!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我们或许步履艰难,或许跌跌撞撞,可是有了爱,我们绝不寂寞!
遗憾的是,有那么多人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挣扎于人生的泥淖无法走出,直至淤泥将其吞没。还有的人辜负了父母之爱,以为自己展翅离巢便是成功,便是骄傲。
我很庆幸,你我都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拥有的或许只是小小的幸福,但正是这一点小小的幸福,让我们无怨无悔,让我们在未来与亲人们说再见的时候,将平静而从容。
龙应台说,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目送,而那一个又一个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真的不必追,只要我们在相伴的日子里曾经相互搀扶、相互依偎。
我不能确定萱萱读了我的回文以后,对她的心灵有多大、多深的影响。但我知道,孩子的这篇文章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我在想:当一个孩子把自己人生经历中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开始对人生、对生命产生了最初、最严肃的思考,并且用最纯真、最质朴的话语向自己所信任的老师倾诉时,孩子期待得到的是什么呢?我是一个语文教育者,我最该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是饱读诗书?是出口成章?是妙笔生花?还是……
最该教给孩子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爱啊!
教会孩子热爱自己。自爱,方能自尊、自强、自立,才能对自己认真负责,才会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从父母那里延续来的生命才能获得价值,来此世间才不白走一回。
教会孩子热爱家人。血浓于水,家人是最无私的,付出不计回报,给予无怨无悔。享受和受恩于家人的关爱,怎能无动于衷,怎能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怎能忘恩负义?连家人都不爱,怎能爱他人,又怎能获得更多他人的爱?
教会孩子热爱他人。家的窝很小,社会的天空无垠。人其实是鸟,在天空里飞翔的时候居多,该怎么飞,才能飞得自在,飞得高兴,飞得成功?那就要爱他人,以己需之心去体会他人之心,给予他人理解与信任、宽容与爱护,别只顾自己飞。自己飞得自在,别妨碍了他人的自由;自己飞得高兴,别以他人的痛苦为前提;自己飞得成功,别嘲笑他人的失败。
教会孩子热爱团队。团队和集体是每个人的一潭水,既是活动天地,又是庇荫之伞。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离了团队会危机四伏。爱护团队、维护团队,其实是给自己修筑了坚固的堡垒,战无不胜。学会爱团队,进而就会爱民族、爱国家,这种起码的公民道德思想的建立就会水到渠成。
教会孩子热爱动植物。动植物也是生命,郑板桥说:“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多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那些动植物吧,人类该对他们肃然起敬:压在巨石下的小草不正在探出翠绿的头颅吗?纷飞的大雪中腊梅不正在绽放笑靥吗?檐下的蜘蛛不正在一次次修补被风刮破的网吗?被猎人们逼到绝境的斑羚群不正在进行以牺牲老弱换取种族幸存的悬崖飞渡吗……孩子们从动植物那里要学的东西何其博大,对它们怎么不该怀着敬意的关爱呢?
最重要的课程,是教孩子学会爱。爱的课题很博大,但教起来最容易。当然,这要看教育者心中的爱有多大。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