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民的好校长刘海
2013-04-29李志光李德芳
李志光 李德芳
十多个春秋,无数个日日夜夜,刘海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家乡的教育,献给了老区的人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老区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锻炼的环境。十多年来,刘海为电白县的教育发展省下了数以百万计的资金,然而,他却没有为自己省下哪怕多一丁点的青春。他的离去,是广东省教育界的一大损失!
愿我们的南粤大地上,能涌现出更多刘海式的拥有着“甘为孺子牛”奉献精神的“园丁”,把老区的教育乃至老区的方方面面继续推向前进。
4月11日上午,记者正和同事们谈论着关于刘海的种种感人事迹,打算前往茂名,探望这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而积劳成疾的老区人民的好校长。然而,就在这一刻,我们接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11时整,刘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走得那么突然,以至于我们还没来得及看一眼他那憔悴而坚强的面容,还没来得及送上一句简单的问候……
刘海,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事迹的人民好教师。他教书育人、创办教育基地、为老区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广东老区无数的百姓,感动着整个南粤大地。
心怀梦想,情系老区教育事业
1963年,刘海出生于茂名市电白县的一个教育世家。从祖辈至今,刘家一共有13位亲人从事过教育工作,活跃在广州、茂名和电白的教坛。资质聪颖的刘海自小对教书育人耳闻目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良好教育的熏陶,他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大学毕业之后,他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选择回到贫穷的小县城甚至乡镇教书,这似乎难以想象。多少年轻人读了大学捧起了“金饭碗”,过上了优裕的生活。然而,对于教育,刘海就是这么执着!在他的思想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和老区情怀:生于革命老区,就理应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1980年,刘海从电白县电城中学的一名代课教师“起家”,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刚到电城中学的刘海,遇到了不少教学上的问题。初出茅庐的他,为了提高讲课技巧,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到处听课学道,苦心钻研。在当时,电脑和打印机都未普及,刘海便买来钢板和蜡纸,自己刻写油印辅导资料免费发给学生们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获,他所教的班级数学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他的学生多年后聚会,还经常提起他讲“鸡兔同笼”问题时命令兔子全体起来的巧妙解题方法。1991年,电白县举行中青年教师“奉献杯”教学大赛,刘海凭着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高超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从初赛到决赛,过关斩将,夺得“奉献杯”教学大赛数学科全县第一名。
1993年秋天,已担任学校教导主任的刘海,还兼任当年参加全县初二年级“语数英”三大主课竞赛的备考辅导老师。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全县中间年级教学水平大检查,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把它列为与中考同等级别的重要工作来抓。繁重的工作和压力,使刘海患上了甲状腺肿瘤,医生说他是疲劳过度。但就是在这样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刘海还是坚持辅导参赛学生,直到送学生们走进竞赛考场,他才走进医院的手术室。若非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对自己所教的孩子无比的疼爱和期望,是无法做到把自己的健康都置之度外的,刘海的敬业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艰苦创业,甘做老区教育的“拓荒牛”
2001年6月,正当刘海的教育事业走上轨道的时候,电白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相关领导找刘海谈话,希望他去办一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校外教育基地,由他担任校长,基地选址在距县城10多公里外的荒山上。离开条件优越的县城,到城外的荒山搞教育,而且还是搞毫无范例可究的德育教育,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说实话,当时我有些犹豫。”放弃城镇生活,到偏僻的荒地创办一所自己完全不擅长的学校,刘海曾经“思想斗争激烈”。更何况,选择了基地,就意味着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少了。面对艰难的抉择,思考再三,刘海最终还是服从了安排,并郑重承诺: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许下这样一个承诺,绝非空头支票,它需要一种大无畏的勇气,更需要一种忍心割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电白是一个老区县,位于地偏财穷的粤西,不但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也非常困难,德育教育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但正是因为家乡教育的落后,刘海接过了担子。重担是接过来了,然而,摆在刘海面前的困难远远超出了预期。一方面,因为经济困难,当时电白县教育局只能给基地10万元的启动资金,要办这么大规模的一所基地,10万元怎么够?剩下这笔巨额资金,成了刘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办德育教育基地,没有范本,没有先例,如何搜集资料?办法总比困难多,刘海没有瞻前顾后,他做了粗略预算,按每期500名学生的招待要求,首期工程至少要解决修理宿舍、扩建厨房、修筑校门校道、公厕和洗澡间等基本生活设施,以及修建必要的文化设施等,还有上千件军服和床上用品等等,大约需要资金80万元。
钱远远不够,就唯有节约,样样精打细算。“他和我们调来当教官的几个退伍军人一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除杂草、平整土地、挖排水沟、粉刷墙壁、安装学生宿舍床铺,改建校门……他既是基地的设计师,又是基地的建筑工。”基地的员工严义这样描述基地开创之初的艰苦。刘海带领首批7名教官,戴起草帽当泥水匠、搬运工。“一块块一百多斤的大石头,大家咬牙搬了十几天;校长的原则是,凡是能自己动手的,绝不花钱请人。”刘海常对教官们说:“建好一个德育基地,就会少建一座监狱。思想道德建设是基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刘海与7位教官奋战在工地的一线,终于在一片荒山中搭起了基地的雏形,为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基地建设初期,刘海经受了多少艰辛和困难我们无法一一记清,但,在每一位教官的心里,早已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巧思实干,挖掘优势资源办好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光靠增加个军训、开展些课外活动就能搞起来的,德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完整的校外教学内容作保障;另一方面,需要一套完全不同于校内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甚至说,需要很多在中国式教育中所没有的东西。如何让基地的德育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效果?
“刚开始的‘基地说白了就是军训基地。白天军训完了,晚上就放爱国主义电影。”刚起步的基地缺员少将,首批来到基地的老师是七名清一色的专业军人,人才结构单一。同时“大专院校缺乏相关专业设置”,人才瓶颈长期得不到缓解。而关于如何发展社会实践及德育基地这一根本问题,当时全国仍在摸索。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说名不符实。
刘海决定自己摸索。“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先跑去当地的图书馆。”2002年8月调来基地担任副校长的严思雄常常与刘海一同出差,伴随刘海在各地图书馆搜集大量有关德育的影像素材。基地的阅览室因此渐渐充实起来,里面摆满了刘海从各地淘来的书籍。“我觉得德育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严思雄说。除了潜心教学理论研究,刘海还积极从观察中汲取创新灵感。军训中,有不少家长送菜送饭,又煲鸡汤又削苹果,甚至有家长“潜进宿舍帮忙洗衣服”。刘海深深觉得如今的独生子女已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道不张已久。2006年,他顺势推出感恩教育课程,这引来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之后,刘海抓住时代需求,推出了“模拟法庭”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渐渐地,基地的德育教育名声日涨,对周边的社会资源产生了向心聚合效应。
2007年,茂名地震局局长参观基地,为基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与雄厚的教育资源所感动,提议利用废弃工房,与基地合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由此引爆“防震减灾馆”效应。刘海从中找到了课堂发展的新思路。为了建立一座电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并且在建党90周年前完成布展,刘海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布展工作,春节没有放假;80多岁的丈母娘摔伤住院他都没去照顾过;几幅重大历史题材油画他自己画;图片收集除了他平时积累,就是大量上网和观看影视资料对需要画面截屏;他白天在现场当施工指挥,夜里在电脑室忙于设计;中午经常和民工在纪念馆的地板上凑合休息一下。就这样,194天没日没夜的拼命,纪念馆布展工作取得圆满成功。2130平方米的两层展览厅里600多帧图片、2段视频、60多件实物、4座群雕塑、1个巨大沙盘、140个座位影视厅,这一切仅花费80万元。2007年,刘海争取到省科技厅年度项目拨款10万元,建立起了一座占地700平方米的无土栽培温室……之后,分别树立了科普教育、禁毒教育、人防教育等多块德育教育课程经典品牌,形成了在电白德育工作中,机关单位与基地紧密抱团、“百鸟朝凤”的格局。
同年,刘海决定改革课程体系,将初中的军训课程剔除,全面替换为名副其实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2009年,广东省示范德育基地评选,省专家组参观完基地后忍不住惊呼:“刘海,你就是一匹黑马。”2010年6月,广东省德育教育工作会议现场会在基地召开,电白模式得到认可并向全省推广。
转眼间10年过去了,刘海的忘我奉献使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一般到品牌,成为“广东省中小学师范教育基地”。从传统道德教育到革命历史教育,再从国防教育到科技教育,在无悔的奉献中,刘海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实现了为老区教育贡献一份力量的理想,使数以万计的学生受益。至今,该基地累计培训学生多达40万人次,基地已成为了无数学子和党员干部的道德港湾,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德育基地的一面旗帜。
身患重病,仍牵挂教育基地和孩子
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刘海最终还是累倒了。今年春节前的一天,刘海去参加校外布展工作返回基地途中,突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烈疼痛,他习惯性地摁住肚子,对同在车上的教官唐剑辉说了一句:“今天肚子又不舒服。”唐剑辉劝他去看看医生,他说:“不碍事,快过年了,很多工作等着去做,煲点清凉草药吃就行了。”一个“又”字已经说明病情的严重性,他的病,已经不是一朝一日的了。时至今年农历初六上午,刘海终于肯到医院检查了,令人痛心的是,他被检查出肝癌,而且是晚期!医生表示,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是他发病的诱因。
刘海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因为基地才刚刚建立起来,正在不断完善当中,视基地如命的刘海,怎么可能因为生病而置基地于不理呢?在刘海的骨子里,办好基地,为老区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获悉病情后,坚强的刘海回到家,连夜给电白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和电白县教育局长分别写了一封信,内容是告知领导自己患病情况,详尽汇报基地情况、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交代安排好学校的一切,刘海对弟弟刘敏说:“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上一觉了。”
年初十,处理完一切,刘海才安心在医院接受治疗。“我每一次去探望刘校长,只要他精神还行,他必定会询问基地的情况,还千叮万嘱交代我们哪些工作怎么做,他一刻都放不下对基地工作的惦记啊!”说到动情处,教官唐剑辉话语哽咽,满眶热泪。
3月22日,面色苍白的刘海躺在病床上,打着点滴,鼻子上插着氧气管,呼吸都很吃力,却依然念念不忘他一手创办的基地建设和那些即将要来军训的孩子。他说,社会实践基地大有作为,中央很重视未成年人教育这一块,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病床前,提起自己最大的心愿时,刘海总是说:“基地的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我多么希望身体能恢复,再好好干一场……”对自己这些年的付出,刘海从不后悔,他说:“创办基地12年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唯一亏欠的就是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