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要开掘深刻的主题

2013-04-29张艳梅

群文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主题

摘要:选择鲜明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理想,对于报告文学来说尤为重要。报告文学作者应该研究时代发展的趋势,研究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善于发现社会新的矛盾、新的事物,把握住生活中萌芽状态的变化和信息。因此,本文对报告文学要开掘深刻的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报告文学;创作意图;深刻主题;开掘;主题;

主题是作者对生活思索的结果,选择鲜明的主题确定创作意图,对于报告文学来说极为重要,报告文学作者要具有鲜明的创作意图,这是写好报告文学的前提,列宁曾经说过:“要选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所以说报告文学作者不只是时代的记录员,而且是时代的研究员。

一、要善于开掘深刻的、正确的主题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在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中,共产党人总是走在前头。但这一回,三门李第四生产队社员在组合生产作业组时,却抛弃了队里所有的五名共产党员。在这个“反常”的现象里面有什么值得深思的东西呢?当时的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的作者经过调查采访,看到了十年内乱造成的不正之风对党的肌体的侵蚀,有些党员变得不象党员了。然而,“病伤”是可以治疗的,这几位党员决定重新站起来,以自己的行动重新获得群众的信赖。作者就写出了党的一个最基本的细胞从蜕变到新生的过程,显示了党风正在好转主题。既批评了落后的事物,又鼓舞了人们的信心。这正是当时时代所需要的主题。所以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注意,并被改编成电影。

二、开掘深刻主题的重要性

深刻主题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有了正确深刻的主题,作品才能准确地反映时代,才能发挥教育作用。作品有了内在的思想美,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艺术才会闪射出强烈的光辉。

怎样才能开掘出一个好的主题呢?著名报告文学家黄钢说:“作品所选择的主题倾向问题,作者的主观意图究竟如何的问题,在每篇落笔之前,在考虑酝酿的过程中,始终是占据第一位的。对生活素材的分析、综合、提炼,甚至是对主题的酝酿、选择和确定,所有一切,只有用心思想一想才能懂得,才能达到。”这就是说,主题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即使是成熟的作家,也要对生活现象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才能提炼出深刻的主题。黄钢当年对李四光事迹进行了报道,他从积累材料到发表整整用了五年时间。这五年中,他走访了地质部,阅读李四光的著作,采访庐山中外学者论战现场,查阅地质学科史料,访问了李四光的家属,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五年消化、分析、研究素材的過程,也就是主题形成提炼的过程。他对人物和时代如何联系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发展过程。

当年,对李四光的报道,黄钢认为要处理好先进的西方和所谓落后的东方这一个矛盾。一方面,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轻视我们这个东方发展中的国家,但作家认为,如果说在近代的科学工作者发展方面有些事实确是这样,但他们都没有看到我们的指导思想却是先进的。另一方面,从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现状看,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要不要承认技术不发达这个基本事实而急起直追?面对时代的这个矛盾,作品主要的不在于写出李四光的事迹,而要写出李四光的道路、精神和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以激励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作者研究了作品应写的重点和高潮。作家认为,写作重点不应放在我们找到并开发了石油这一点上,因为通过李四光的学说和石油战线工人的奋战,我们早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得远远的了。重点要放在正在解决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地震预测问题上。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地震灾害也威胁着民办各人人民的生命安全,社会主义中国有气魄有信心向这个尖端科学冲刺。这个任务还未完成,还要继续努力作战。所以作者后来用浓墨写了两个高潮,一个是周总理召集的国务院北京市地震工作会议;一个是周总理在李四光追悼会上的动情演讲,要求青年地质工作者继承李四光的遗志。后一高潮写得气势磅礴,沉郁悲壮,山呼海啸,感人至深,有力地烘托表现了主题。

经过一系列的开掘和思考,黄钢怀着巨大的喜悦总结说:“通过李四光的道路,从中表达出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党是能够领导科学的,我们一定把这个人们看成为落后的东方变成真正先进的地方,我们这个亚洲大陆是会新崛起的。”在当时,这是一个多么有远见卓识的新鲜深刻的主题啊!主题的这一主旋律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的高强音,激发了人们前进的信念,从而使人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主题思想的光照下,作者采访到的人物、情节、细节等原始素材都不再是客观的自在状态,而聚敛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发出熠熠光彩。可见,深入开掘主题是何等的重要。

开掘和提炼主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要反复地认识客观事物,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像摄影时调焦距一样,开始是模糊不清的,反复几次,最后一下调准了,就会拍出准确清晰的照片。我们无论写通讯还是报告文学,都不能停留在就素材写素材这样的水平上。再好的素材也不等于主题,好比矿石不是钢铁,棉花不是花布一样。作者要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思考,要透过各种素材反映的生活现象,深入到生活的本质,把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要通过广角的观察然后集中到时代的焦点,又要把作品所反映的局部与全局联系起来,从素材本身的意义与党领导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并着力表现与回答时代最需要回答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样开掘出来的主题有思想深度,能引起社会的巨大共鸣,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因此,新闻记者、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有透视生活、探查事物本质的思想家的眼力。

(作者简介:张艳梅(1978-),女,汉族,吉林通榆人,现任职于吉林省通榆县广播电视台,研究方向为新闻采编与稿件撰写。)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主题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从陈克勤作品看海南建省以来报告文学的发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