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013-04-29张卫成

群文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教育

摘要:文化多样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呈现模糊状,使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文章从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着手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会主义信仰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显得颇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被分化

所有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在主流上大学生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崇高性。但是学者们通过深入观察和调研发现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在大学生中有所抬头和蔓延。在姚本先(2009)研究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宗教信仰也成为大学生的次主流信仰,而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排在最后。与宋兴川(2002)的研究相比,宗教信仰从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中国社科院“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张妍(2011硕士论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的1000名在校生的调研中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65.1%,宗教信仰为5.2%,29.7%的学生没有任何信仰。在调研的学生党员中有4%有宗教信仰,共青团员学生中5%有宗教信仰,31%没有任何信仰。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信仰不是绝对主流,宗教信仰的比例虽小但是量也不小,如果按两万人大学人数计算,该校将会1000名宗教信仰者。关键是在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宗教信仰比例根本就没有减少,所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须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一直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材、课程和师资等各个方面都予以保障,但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再被分化。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盲目性

信仰的盲目性表现为“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做出的人生选择,而往往是以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陈跃、熊洁等2010)。比如对西方思潮的信奉和对宗教的信仰,不是因为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而是追求新潮和好奇心使然等。受市场经济消极发展和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冷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信仰的动摇。有调查数据显示,47.6%的青年大学生认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评优评奖、入党和找工作;有11.1%的大学生认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陈跃、莫小丽2010)。近几年农村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比例大于城市大学生比例,这与近几年宗教传播在农村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都导致青年大学生信仰盲目性的表现。

(三)当代大学生的信仰迷失与信仰危机并存

受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对信仰感到迷茫和彷徨,受国家发展形势和家庭及个人好坏影响,遇到困难和挫折信仰就发生动摇,从而导致大学生信仰的模糊性,这是信仰迷失,也就是“是否信仰”的问题。迷失性会逐步发展为没有信仰或是怀疑现有的信仰体系,从而动摇甚至抛弃信仰,转而走向了信仰误区导致信仰危机。也就是“信仰什么”的问题。信仰危机的具体表现是“大学生对原有的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的怀疑、动摇乃至全面的抛弃,转而走向了与国家主导信仰的背离,这种背离既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变迁,更受制于个人价值取向的偏离。”(梅萍等2009)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信仰教育的建议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一是要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员及学生管理者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信仰,以便真实客观的传递知识,更好的教育好大学生。二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的内容时,要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做重点讲授,要敢于正面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疑惑以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批驳。三是信仰教育要多渠道、多形式。多采用参与式互动性的教学方法,让青年大学生在主动交流和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从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仰。

(二)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的渗透。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和契机在校园文化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渗透式教育,如在橱窗宣传、歌颂祖国主体的诗歌、合唱、朗诵或请专家进行生活化的讲座,提升学生们的客观认识。深入“青马工程”的开展,通过特色团日活动、团课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注重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在校园网站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旋律的宣传,引领网络文化思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社会里要理性判断,要在复杂多样的网络文化思潮中把握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会主义信仰教育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每年的假期各大高校都要组织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要选取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带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验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综合利用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和关怀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互帮互助的情境。对信仰有偏差的学生在关怀和交流中进行有效疏导。

参考文献:

[1]陈跃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5).

[2]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娜.关于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9(11).

[4]朱水龙.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初探一一基于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9.

(作者简介:张卫成,讲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