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震救灾完成后羌族文化功能的再认识

2013-04-29何双

群文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羌族

摘要: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地震灾区的羌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千百年来形成的古羌文化也遭到严重损坏,随后的灾后重建,恢复和保护羌族文化,成为了重点关注的问题。现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对羌文化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仍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对羌文化及其文化功能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羌族;羌族文化;羌族文化功能

羌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一支夺目的奇葩。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提出了羌族文化重建问题,羌族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进行灾后文化重建的少数民族。羌文化诞生于人类文明之前,丰富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数不胜数;农事歌、爱情歌、赞美歌、思念歌、酒歌以及多声部民歌和羌笛、唢呐、口弦、演奏等都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羌族多姿多彩的铠甲舞、莎朗舞和不同风格的锅庄舞,显得古朴而凝重,令人震撼;羌绣艺术更是将生活美、服饰美、艺术美提升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羌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口头传承形式代代相传的,因此,存在于羌寨和羌民生活中的羌文化可以说是弥散式的,这也造就了羌族文化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羌族文化概述

(一)羌碉建筑文化

羌碉古称“邛笼”,是羌人由游牧至农耕定居后的居住形态,碉楼又是羌族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和历史见证,关于碉楼的产生,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汉、羌两族在岷江河交汇,文化抵触发生战争,碉楼是战争的产物;其二认为,碉楼是羌人用来祭祀的建筑;另一种观点则说,羌人汉代还没有来到岷江河谷以前,那里的土著已有建碉楼的历史。“两千年以前,《后汉书·西南夷传》描述:冉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邛笼,即今羌语,碉楼之意”(《羌族史》)。

羌族传统建筑所用材料丰富,如石材、木材、黄土瓦等,不过即使全用黄土建成,外观上也给人以石砌建筑的感觉。从外形上看,羌族建筑都是上小下大,呈梯形状,又由于每戶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一样,使同一幢建筑上不同位置的楼层数不尽相同,往往是一边高一边低高高低低的起伏赋与生动的变化,产生出强烈的节奏。

(二)信仰祭奠文化

羌族的多神信仰。羌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教。羌人崇拜的三十种神,大约可以分为四类:(1)自然界诸神,如天神、山神、火神、牲畜神等。除火神以锅庄为代表外,其它都以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2)家神,主要为祖先神,因神位设在尾角,又称“角角神”,如男神、女神、灶神、平安神、仓神等。羌族每家“火塘”内的铁三角上系有三个小铁环,即铁匠、火神及家神;有的人家还在火塘右上角外框留一小穴或立一石板,进餐前须用饭献祭。(3)劳动工艺之神,是羌人崇拜工匠的表现,如:铁匠神、木匠神、石匠神、建筑神等。(4)寨神及地方神,有石羊、牦牛等。

(三)音乐歌舞文化

羌族的舞蹈、音乐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羌族歌谣分为劳动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古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和儿歌。羌人在歌舞时往往是越舞得兴奋,歌声越强烈,情绪越高涨。舞蹈时,伴歌舞曲旋律朴实优美,内容丰富,节奏缓紧适度,拖腔婉转、朴素、豪放。羌族的民歌,语言生动。其悦耳动听的歌声,悠扬的羌笛、口弦和朴素、健康、粗犷优美的舞蹈相结合,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舞蹈显得更为丰满,更有特色和生命力。

(四)服装刺绣文化

羌族是最早将野羊改良为绵羊的民族,并在纺织、刺绣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历经四五千年的传承,羌族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纺织、服饰及刺绣文化。羌族服饰、刺绣文化内涵深沉厚重、古朴神秘,对其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裹绑腿,束腰带。女子的长衫及踝,领上镶上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上束绣花围裙和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未婚少女常梳辫盘头,包着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上绣花头帕。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

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都是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羌族刺绣工艺的针法多样,主要有挑绣、纤花绣、纳花绣、扎花、勾花、拼花、链子扣、提花和手绣等等。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也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挑绣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景物,如人们日常见的花草、游鱼等等。羌族妇女把它们秀成五彩斑斓的花纹图案,象征吉祥如意,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凤穿牡丹”“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等。

二、对羌文化功能的再认识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这一功能民俗学把它称为维系功能。羌族的民间习俗是羌族先民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的集体行为,它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四月初一的“祭祀会”或“塔子会”,十月之一的“羌历年”,农历六月的“歌仙会”,此时,羌族人民就汇聚一堂,或参加各种比赛,或观看节目,这给绝大多数羌族人提供了交流的时机。由此可见,羌族的节日习俗便成为他们密切人际交往,维系人际情感的特殊的精神纽带。

(二)满足羌族人民各种需要的功能

1.满足生存需求的功能。在羌文化中,也体现了羌族人民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求。如祭山会准备结束时,释比会唱长寿永生词,它代表对天神、山神最美好的语言。而且释比还代表始祖神,将一段段的白色羊毛线系在每一个参会人的头发或是纽扣上,以此祝福到会的人长命百岁,吉祥如意。释比还会向神求得青稞种籽,并把请来的青稞种分给与会的羌人,代表“天神赐福”之意,确保来年牛羊兴旺、五谷丰登。总之,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还是人与人和谐的需要都是羌族人民对生存的一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通过他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部份满足。

2.满足安全的需要的功能。桃坪羌寨被誉为“东方古堡”,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寨。寨子呈放射状设有8个出口,每个出口又与整个寨子底层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道路网,用来连结寨内的3个碉楼。碉楼外面未设门,要上碉楼必须从羌民住宅里进入。整座碉楼只有一根中心柱,中心柱贯穿了“一柱定天下”的古羌建筑理论。独具特色的独木楼梯是碉楼内的交通要道,从下到上楼梯呈螺旋状,每格梯子仅能容下一只脚。羌碉的窗也别具特色,呈外小内大状并呈倒斗形,这也是古羌战争防御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更替中,这样的邛笼满足着羌人不同时代不一样安全感。

(四)羌文化的经济功能

“文化经济”这个概念的特点,就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

如:2011年,汶川十大民生工程的第一个工程中的“万名妇女致富工程”启动,以前羌族妇女绣东西,大多自产自销,工艺算不得精细,有时候一周绣出一双鞋垫,也只能卖上15块钱。如今的‘羌绣帮扶计划和‘万名妇女致富工程不但让妇女们学到了技术,还利用多种方式打开市场,增加了羌族妇女们的收入,也实现了羌绣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的有机结合。”

(五)丰富中华文化的功能

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羌人数千年的文化适应和变迁,正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真实历史写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带有民族记忆的文化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探索羌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研究它们在中华文化历史中的地位与贡献,这对丰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2012-2013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2ZYXS16

参考文献:

[1]刘敬民.浸说羌族古老文化[J].四川统一战线,2008(07).

[2]张世均.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 2009(02).

[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台湾经连出版社,2003.

[4]安娜.羌族的建筑文化[J].知识就是力量,2008(08).

(作者简介:何双(1986.10-),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生态平衡。)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新中国新形势下的川西羌族宗教文化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羌族刺绣图案中的文化含义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