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
2013-04-29郑保章胡梦茹
郑保章 胡梦茹
摘要:新闻评论因其担任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功能,而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性传播决定了新闻评论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度,有效地帮助新闻评论实现正确的引导舆论和社会监督功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也存在着非理性传播现象。要做到新闻评论的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就要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新闻评论;理性;传统媒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我国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兴起,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而当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表达形式多样、能够迅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内容上也更契合现代人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与追求,在国家重大决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赵振宇教授说:“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1]。” 由此可见,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注重阐述对新闻事实的看法和见解,强调说服力,其生命在于正确。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应当能够跳出一事一议,视野狭窄的局限,找出问题在根源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融入理性思考。
一、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重要性体现
之所以一再强调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注重理性传播,是因为理性传播既推动了传统媒体自身新闻评论的发展,也在新闻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1.理性传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对于一家媒体而言,新闻报道决定了“说什么”,而新闻评论却意味着“怎么说”。新闻评论是一家媒体风格特色的体现,它代表了传统媒体的政治和政策水平,并显示传统媒体作为舆论中心的力量。理性传播就是新闻评论的核心要素。
在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新闻评论必须做到立论有思想性、论辩有逻辑性、说理有透彻性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解剖来针砭时弊,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它们大多带有浓厚的批判性色彩。而所谓的批判就是要理性地去思考、理性地去表达,既不盲目从威、也不从众。
2.理性传播通过把控社会舆论引导大方向
传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新闻评论这一形式通常作为其实现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职责的重要手段,理性传播则担负把控方向的任务。
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上,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在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的核泄漏事件引发国内“抢盐”风潮为例:日本福岛核电站几个机组,在地震和海啸侵袭后数天内一直处于核泄漏当中,而在信息不明和对核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国内开始出现声称核泄漏流出的放射性物质将会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污染,而食盐则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导致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民众恐慌抢购食盐的现象。对此,众多媒体迅速刊发评论文章,例如仅在3月18日,《新京报》发表社论《需储备的不是盐而是核安全知识》,央视《新闻1+1》节目也播出了评论《危“盐”耸听为哪般?》[2],这些新闻评论及时地进行了社会舆论的引导,理性辩证地对谣言的不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和剖析,使得事态不到几天便迅速平息。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必须能够使受众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充分展现自身的洞察力、控制力和说服力,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
3.理性传播充分体现传统媒体权威性
近年来,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上,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以其反应迅速、写作自由能够在一时之间引领舆论,但是其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表达的自由平等性造成了部分言论缺乏理性思考、比较偏激,情绪化评论言语泛滥。另外,没有有效的信息把关,受众想要在大量碎片化的、真伪难辨的信息中甄别出真实有用的新闻评论颇具难度,很容易就会被误导。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思维则大大强于网络媒体的不规范表达,在写作上更能体现逻辑的合理性、论证的严密性、思维的深刻性,为受众提供了一片“信息净土”;在观点阐述上,能够以正确的立场为前提,包容不同立场的不同发声,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总之,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备严格的信息把关、专业的采编评论队伍,能够在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坚持进行理性传播,在权威性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二、 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非理性传播现象
1.一边倒式的跟风性评论
曾几何时,高铁是媒体追逐和报道的热点,铺天盖地的一边倒式宣传报道,仿佛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中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7·23甬温高铁事件”过后,我们看到的又是清一色的批评和声讨,让人感觉中国的高铁只是盲目的冒进,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似乎并不足以开发高速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然而,如果仅仅因为发生了一起事故,媒体就全盘否认中国高铁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就立即提出质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各方眼球,这种非理性的新闻评论态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受众失去对媒体的信任感,也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利益。
一边倒式的跟风报道在对于犯罪事件的报道上倾向更加明显。往往由于案件的情节恶劣,社会民众群情激奋,容易爆发出集体情绪宣泄的现象,很多媒体的新闻评论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和顺应社会大多数人的呼声,非但没有通过理性发声正确引导舆论,反而丧失观点立场和理性的思考方式,成为“煽风点火”的帮手。
2.泛化中庸的无内涵评论
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因为在时效性上的欠缺,所以针对性要更强,论证要更缜密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但当下的新闻评论中充斥着太多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作,缺乏独特的理性思考。
最常见的表现指评论性语言的轻描淡写,缺乏深度和力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差,犹如“隔靴搔痒”,切不中要害。“万金油式”的空泛点评有:“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立法……”;“人们应该在这件事情上汲取教训……”;“但愿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等等[3],这些话语摆足了经验主义的大架子,但讲的都是套话、空话,缺乏建构能力,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沦为同质化的空泛批评,令人读起来苍白乏味。而有的新闻评论或许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却因为缺少对实践的联系或者是新闻评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限,谈不出多少真知灼见。
一篇新闻评论只有就事论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总体把握,才能言之有物,一篇有针对性的新闻评论才能彰显其观点的价值性,即独特的理性思维。
3.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新闻评论的另外一种非理性传播现象表现在回避部分新闻事实,为求观点表达而片面理解或曲解新闻事件、以偏概全的片面化报道。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因为某些媒体想要追求所谓的公众效应而采取较为极端的新闻评论方式:以挑剔的目光放大事物的一个侧面,不及其余,对事物的正面价值视而不见,失之于偏颇和琐碎,而遮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属性。
要杜绝片面化的新闻评论,就应该注意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防止简单化和绝对化,坚持用辩证理性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得这种剖析鉴别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辩证法。
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路径
有人提出,新闻评论的“理”要具有四性:正确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具体性[4]。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来保证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实现,预防新闻评论的不良倾向呢?
1.以可靠的信息来源为前提
首先,新闻评论作为意见性的信息,是满足人们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其理性传播最根本是要以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如果新闻评论引用了未经核实的消息,那么无论评论立场如何义正言辞、用词造句多么准确到位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获得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对网络信源加以求证核实。由于网络信息把关的宽松性和传播渠道的急剧增多,各类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变得难以辨别。例如仅在2010年6月、12月以及2011年10月,微博上就先后三次流传出文坛巨匠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后被证实是谣言。然而像一些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却会在消息未经准确核实的情况下就进行错误转发评论,造成不良影响。可见,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被网络信源误导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新闻评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素材,需要妥善地加以利用。但必须强调的是,对信源核实的严谨态度因为网络信息来源的“海量复杂”而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另一方面则是要保证引述信息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此前的“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的新闻事件中,用瓜农的话就给爆炸定了性,凭据仅是因为其十多年的丰富种植经验。好在大多数媒体还是在悉心求证专家后得出了结论:强降雨是主因,膨大剂使用时机的不当也是造成西瓜爆炸的因素之一,适量使用膨大剂对人体无害。论断一出不仅及时为受众解惑,澄清传闻,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严谨理性。所以新闻评论的论据来源必须有其科学性和专业作为支撑才会更有说服力。
2.避免“二次传播”信息误读
有了可靠的信息来源,新闻评论还需要从新闻事件中提取吸收正确的观点做为立论的中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二次传播”,要求媒体在选材立论的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辩证地分析新闻事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出现对信息的偏差理解和对事实的混淆模糊,造成观点上的避重就轻,从而导致以偏概全的片面化评论。
2012年年底受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央视暗访曝光“45天鸡”的新闻事件,主要披露的是肉鸡饲养过程中的违规用药现象。但报道一出,不少媒体评论的重点放在了肉鸡的短期速成上,将这一业界正常现象加以夸张化放大化,反倒对违规用药这一真正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受众接收了错误的信息暗示。12月17日南方某报刊载的一篇评论[5],肯定了“速成鸡”45天出栏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消费者对于“使用激素促进肉鸡生长”的认知误区。这篇评论将批判重点放在了速成鸡千分之一的药检比率过低,并不能保证所有使用抗生素的出栏肉鸡体内药物残留量都达标,进而对肯德基等快餐企业如何考评供货商供应链,其内部的风险监控体系又是如何确保鸡肉的安全提出疑问和要求回应。
3.平衡事实与观点的比重
新闻评论要求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评论的说理性进行有机结合,这个过程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论据的可视性与论证过程的学性的统一,观点的渗透性与明确性的统一。所以特别要注意掌握好新闻评论中事实客观叙述与观点主观阐释的比重。
一方面要注意不能用事实代替观点,对新闻事实的引用确实能证明评论的客观性,但要明确事实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占据文章的主体地位。否则,所谓的评论就变成了新闻专题或是深度报道,甚至沦为对新闻事件的二次重复报道,不具有任何建设性意义和理性精神。
另一方面,观点也不能完全代替事实,新闻评论中的论据部分主要由新闻事实构成,论证的过程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理性剖析最后得到结论,所以说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完全忽略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论证,评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显得夸夸其谈。事实的客观展现更加有利于评论增强说服性和权威性。新闻评论要注意轻抛观点、轻下结论,主观色彩过浓会造成“媒体话语霸权”,不但不能体现其理性思维,甚至遭到受众排斥,产生不信赖感。
4.以人文关怀体现理性思维
当下社会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理性传播面临着新要求,比如如何让评论既合理又合情。笔者认为,理性思维不是有理无情,恰当地运用感性因素,倡导人文关怀能够使新闻评论更具有感染力,进而体现辩证思考、理性传播的魅力所在。
新闻评论作为最能表达媒体立场和倾向的传播方式,担负着对受众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和塑造的重任。在评论过程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体现,对社会生活作出人文的理性解读,把大众舆论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提升民众的生存境界,提高民众的普世价值,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改造。除了辩证批评的新闻评论类型,同时应该赞扬好的社会现象,发扬正面积极的能量新闻评论,由此也完成了自身传道、解惑、警世和醒世的理性传播过程[6]。
5.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新闻评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从根本增强新闻评论理性传播的途径之一。像评论力度不足、主观性过强、论证事实选择不当等一些导致新闻评论理性传播不足的问题,都与从业者对新闻材料把握不够准确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说到底,是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密切相关的,这直接损害了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和思考性。有心无力势必将无法面对更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所以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广泛多样地吸收新观念、新思想,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学习能力,在新闻评论的传播过程中坚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事物,在宏观认识的把握上选择微观事实,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以说理为主,融理、事、情于一体。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加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储备培养,让新闻评论的理性传播具备更坚实有力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明.论突发事件中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以日本“3·11地震”为例[J].媒体时代,2011,8.
[3]周磊.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理性[J].新闻窗,2007,3.
[4]原二军.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合”情“合”理[J].新闻写作,2004,3.
[5]危“鸡”四伏 肯德基“45天速成鸡”大起底[EB/OL].2012-12-17.
[6]陈启华,郑桂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人文关怀的构建[J].现代视听,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