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奇仍在

2013-04-29

中国收藏 2013年5期
关键词:柯达公司胶卷柯达

老相机·新生活

爱胶片相机,就是爱世界的传奇

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让我拿起了手中的相机,也不知道是不是相机就是我人生中的传奇,每当我看我拍的照片,对我来说就是心灵的震憾,就是灵魂的再生,是又一个传奇故事的开始。

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每当我拿着胶片相机来拍摄我关注的运河影像时,很多人已经认不出我拿的玛米亚7-2型旁轴相机是什么品牌,更多是如同见到古董般,询问我为什么还在用胶片。就是在摄影界,是胶片好还是数码好,这个简单的问题,已经被无数人不停地争来争去,当编辑向我约稿时,我就说,现在不能简单地说是胶片好还是数码好,它们各有所长。我现在依然在使用胶片相机,就我个人而言,胶片有很多地方让人迷恋。

最大的优点,也是数码目前取代不了的,就是画质。因为胶片机纪录的是原始的光信号,而数码机纪录的是压缩后的数字信号,在色彩方面是没法比的。因此,胶片色彩还原比较真实,层次感非常之丰富。在很多摄影师眼里,胶片的味道,是目前数码相机无法取代的,目前很多摄影师包括我,都已经相机数码化,但仍有摄影师坚持在拍摄胶片,他们不只是一种习惯的固守,更多地是对胶片影像的眷恋。

胶片相机在中画幅和大画幅相机上优势依然明显。大画幅相机还都使用固定焦距的镜头,它们的光轴和焦平面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这决定了大画幅胶片作品在成像质量、视角和细节的表现上都达到了极致,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从事大画幅胶片摄影的摄影师越来越多,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胶片影像在收藏市场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位摄影师将自己的胶片用作品通过艺术微喷出售后,买家当知道这幅作品为胶片后,再次投资购买了摄影师用传统银盐放大的照片。这件事告诉我们,银盐不但受到摄影人的追捧,收藏家们也更需要传统手工艺品。我在北京参加影展活动时,遇到国外画廊从事影像收藏的朋友,他说,目前传统银盐放大的作品更受欢迎,并且根据拍摄题材的不同,价格可能会高出艺术微喷数倍。目前从事胶片摄影的摄影师在减少,也正说明在未来的影像收藏市场上,胶片作品的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

胶片相机能够让摄影师更加理性。在数码相机高速发展的今天,摄影已经无门槛,越来越多的影像,已经让拍摄者随心所欲,而由此带的负面影响是影像越来越多,越来越泛滥,影像的快速制造和大量垃圾影像带给人视觉的疲劳。胶片相机正好相反,由于成本和影像的要求,摄影师会放慢拍摄速度,理性的思考和技术性的操作,还原了摄影的本质,更容易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胶片相机真实性更强。随着中国摄影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家更多的是钟情于用摄影来展现美,然而,摄影的功能不只是展现美,摄影的记录功能才是他应有的本来面目。数码单反的好处是可以修改,胶片相机的好处是不能修改。有的人喜欢修饰的照片,因此选择了数码,有的人偏执于忠实地记录,所以选择了胶片相机。现在摄影界慢慢地也在刮起“复古风”, 摄影人对胶片机情缘越来越浓厚。现在国内很多著名的摄影师,依然坚持在使用胶片拍摄,我在拍摄京杭运河很多专题的时候,也是选择了胶片相机,特别是运河西岸专题,拍摄了2年多时间,用了50多只胶卷,真实地记录了运河西岸的真实生活和变迁。

当然,胶片相机也有很多的致命的不足,比如拍摄效果不能及时观察;拍摄结果需要大量、复杂的暗房后期制作等,更为致命的是,目前胶片的厂商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能够可以冲洗的店越来越少。但胶片也有不可预知的美妙,由于胶片后期冲洗的原因,我拍摄的胶片多在北京冲洗,拍摄后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正因为有了这种等待,看到照片时就会格外惊喜,还能够重新回忆当时的快乐。

我总认为相机就是一个工具,也一直认为,在数码相机及数码影像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的今天,让我说胶片相机比数码要好,一定是个很伪的命题,“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都是通过摄影的过程,来观察这色彩缤纷的世界,也许相机只会忠实不会撒谎,就像人的心灵,每当感觉到美好时,总是要敞开心扉,去感受这人间的传奇。

沉默不语却经久不变

笔者早年收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柯达相机。柯达公司当时的营销策略以胶卷为核心,那时柯达有几十种胶卷规格,相机型号也是根据胶卷型号对应命名的。比如166、620、828胶卷,只有柯达公司出品的对应166、620、828型号相机可以配套使用,目的就是以相机销售推广柯达自己的胶卷。所以柯达相机定价都比较实惠,一般十几块钱一台。

在众多柯达相机藏品中,跟随我最久,使用最多的是俗称“矮脚鸡”的柯达奔特828。由于其使用的828胶卷在国内颇为罕见,所以笔者对它稍加改装,将常见的135胶卷长度裁剪到一半,然后附上一个胶卷轴,便可供828相机使用。别看这款相机的镜头是“白头”(不镀膜的镜头),但拍出来的照片层次和细节比现在很多高端相机还要细腻、丰富,再加上这款相机非常轻便小巧,笔者至今还在用它拍照。

柯达相机配套专用规格胶卷,现在看来十分不便,但也给摄影爱好者留下了很大的改造空间。除了上面说到的奔特828,最常见的就是把柯达616相机改装为使用120胶卷的6×12相机。柯达616相机本身价格便宜,经过简单的改装便可变成价格高昂的大画幅相机的替代品,而这种6×12的巨大画幅,是一般的数码相机所不能企及的。

当年市场上更多的是国产相机,比如上海牌“58-1”型相机,生产于1958年1月,由刚成立的上海照相机厂生产,镜头为四片三组天赛结构,镜片镀膜,采用横走布帘快门。这款相机最初就是仿制苏联老大哥的“佐尔基”,而“佐尔基”自己又是仿制于德国徕卡。后来由“58-1”改进生产的“58-2”型相机可以说是仿造徕卡非常成功的一款机型。这两款相机现在人气很旺,产量较少的“58-1”型尤其被众多国内外藏友看重,除了因为它是“徕卡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也是因为它的机械部分很精致,一些小部件甚至是手工制作的,整个机身也是手工装配、逐个校正,包含了工人技师的大量心血。

一日千里的技术腾飞让摄影脱离了胶片的“束缚”,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放纵”拍摄,很多人追求数字科技的高、精、尖、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但在这个极度强调个性化的时代里,真正的个性也许正是沉默不语,却经久不变,无畏岁月,但求经典。古老的相机,传统的胶片,即是如此。相当一部分人依然对传统胶片相机情有独钟。传统老相机所独有的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光影效果,拍摄照片所呈现出凝重的历史感,按下快门前的缜密构思,是数码相机无法企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摄影数码化的大潮中,传统的胶片摄影永远拥有一片阵地。

特 写

成也胶卷,败也胶卷

1888年,生产拍照用玻璃干板的伊士曼公司另辟蹊径,将感光乳剂涂在透明胶卷之上,并用一个拟声词命名了一种新的相机—柯达。为了推广这种创新产品,伊士曼公司甚至采取买胶卷赠送柯达相机的营销方式。此后,伊士曼公司凭借这一革命性的产品将摄影乃至人类的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纪元,公司名称也由伊士曼变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柯达。

1976年,柯达公司率先研制出了数码相机。但令人遗憾的是,再次掌握革命性技术的柯达公司并没有像上次一样展现出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当数字化的洪流席卷而来之时,柯达公司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

柯达凭借着胶卷雄霸全球,也因胶卷而沦落。不过,胶片的时代并没有终结,柯达公司也在破产保护之中寻求新的生机,只是它们曾经的辉煌,只能从人们的记忆中去追寻了。

猜你喜欢

柯达公司胶卷柯达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柯达权:一片丹心 德才双馨
柯达退出破产保护将公司控制权交给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