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对消费的影响
2013-04-29刘涛李忠斌出羲阳
刘涛 李忠斌 出羲阳
摘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支出为消费和储蓄两大类,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用,因此,支出结构之间的权衡会影响农村居民获得效用的大小。本文在收入与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对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支出结构的因素,并就扩大消费、促进内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支出结构;消费;社会保障;教育;就业
引言
收入是影响支出结构和消费的根本原因。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和储蓄都是关于收入的函数,即c=c(y),s=(y),且y=c+s。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过去的消费习惯和周围消费水平会影响现期消费。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甚至是从各个生命周期内)计划他们的消费支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永久收入决定了他的消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y=c+s,在收入既定时,储蓄和消费作为消费者的两个大的支出选择,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同时消费结构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消费结构中,不同性质的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性质的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动具有不同的弹性,这就导致了在收入变动时,不同性质的消费变动并非是成比例变动的,即使在收入变动不大的时候,消费者也不断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以获得更大的效用,而不同性质的支出往往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因此,了解不用性质的支出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居民的效用,更充分地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从宏观层面上看也有助于促进内需。
一、支出结构分类以及数据选取
本文在统计农村居民的支出时,将支出分为储蓄和消费两个大类,同时,又将消费分为不同的结构。但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当期消费还是储蓄都是为消费,储蓄是未来的消费,因此,本文将储蓄和消费统一在支出结构中进行考虑。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才能够关注并去努力满足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但在实际中,农村居民由于各种原因,支出常常是同时要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变量的选择上,我们对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进行了一些变化。
作为经济学假定的理性经济人,人在支出可支配收入时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效用,即满足一定的需求,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支出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生理需求支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服务。
2、安全需求支出:医疗保健、储蓄。农村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预防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3、社交需求支出:交通通信、人情支出。所谓人情支出,是利川市的一种风俗,俗称“整酒风”,利川市“整酒风”由来已久,花样翻新。整酒之人即主人家,被请之人即客人,整酒就是主人家借某个理由(如婚丧嫁娶)置办酒席,邀请客人到家里,客人至主人家表示关心,同时送上“人情”,即份子钱。
4、尊重需求支出:教育文化。之所以把教育文化看做是尊重需求支出而不是自我实现需求支出是由于在教育文化支出的份额中,主要是用于一家的小孩读书学习之用,而农村居民中的成年人的教育文化支出很少,农村居民送小孩读书的目的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光宗耀祖、提高在当地的地位。
5、自我实现支出:娱乐。在选择数据的时候,由于相关的官方统计数据不完善,因此,笔者通过 3 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形成了《利川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数据库》。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2010-2011这两年的支出结构变化不大,而2012年与前两年相比,收入结构呈现明显变化,这是由于2012年初利川市下发《狠刹违规整酒风的紧急通知》,规定除婚丧嫁娶以外,其他一切整酒均视为违规整酒,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含人情支出的社交需求大大降低,而同期,增幅最大的是包含医疗保健和储蓄的安全需求。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可以得出,农民的安全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农村居民在支出结构的变化中,将社交需求转移出来的资金投入了安全需求之中。因此,要实现促进内需,鼓励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势必要满足好农村居民的安全需求。
二、变化原因分析
(一)社会保障不完善
无论是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还是欧文·费雪的跨期消费策略,都认为人们在作出消费决策时,往往面临着消费和储蓄的抉择,而储蓄一般被看做是未来的消费,对未来消费的预期会大大影响现期消费,而社会保障是否健全是影响农村居民未来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不健全,让农村居民不得不更多地储蓄来预防未来收益的下降,而不敢去消费。
(二)就业问题
从利川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居民的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以外出务工为主的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加大,这在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总收入,进而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总量,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农村居民工作的不稳定性。由利川市农民工就业方向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利川市农民工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利川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利川市整治整酒风运动的开展,加上利川市禁止修建小商品房和私人建房,使得利川市的农民工大量失业,同时,加上近年来的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经济危机,沿海一带的出口型企业深受影响,这使得利川市的外出农民工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农民工大量返乡,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持悲观态度,因此,更加看重安全需求的支出。
(三)教育文化程度
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同时增加对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得农民对未来的收入持更为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利川市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这使得利川市的务工农民缺乏竞争力,收入水平较低,而且容易工作不稳定,增加了他们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
建立完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基本保障制度以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较大成功,其筹集资金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还不健全,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
(二)全方位促进就业
1、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完善就业市场
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增加他们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要面向市场,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减少培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根本,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科学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含金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对培训过程监管以及培训机构的资质管理,严格测评考核。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紧密挂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以便于就业信息的传播,保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减少交易成本。
2、土地流转和技术推广
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尤其是青壮年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得土地大量荒废,另一方面,一些留在家里的劳动力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地而出现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有利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增加双方的收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增加农业单产,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经营面积,增加农业的总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政府应该组织专门的技术人才对农村居民进行技术指导,增加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收入。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旅游业来创造就业
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可容纳大量劳动力。我国旅游就业岗位门槛相对较低, 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要求较低,从业人员可实行快速培训上岗,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能在旅游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利川市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近年来交通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这些都具备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但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较大,而对劳动者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较低,发展乡镇企业,有利于创造更多地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法规建设,减免乡镇企业税费负担,畅通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要全方位多层次得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义务教育离不开投资和师资。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农村地区学校老师的工资水和福利水平,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实现老师的合理流动,改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局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传授学生技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这一块一直被忽视,而且人们观念中的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比低、收费高、收益低,而且对职业教育的承认度较低。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投入,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引导和监督,使得职业教育行业更为正规,同时,创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信息社会,职业教育学校要建立起与企业的办学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3]张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4]姜百臣、马少华、孙明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5]张涛,刁宗广.旅游业与餐饮业互动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0(4).
[6]谭忠真,李顺,王海玲.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服务体系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编号:KYCX12151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