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海

2013-04-29李锐

新作文·初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满车河西走廊宁波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儿替女儿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我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我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拣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虽然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了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物主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大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有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便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向大海。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无法体味完这种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李锐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

1.在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会说“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5.文章题目是“看海”,有人认为合适,也有人认为不合适,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陈述理由。

(参考答案见本期)

1.因为作者从干旱的西北来,怀念那江河湖泊;到了宁波就下了雨,且这雨,人在室内时就下得激越而豪迈,人走到门口时,就变得温婉而抒情,深得作者之心。

2.作者通过描述宁波的雨,突出了宁波的雨善解人意、给人湿润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作者对宁波文化的叙写与感悟。

3.第一次欣喜于宁波的诗意盛景;第二次醉心于宁波的古建筑;第三次心动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给人以精神渴求的满足。

4.“滋润”在文中具有多层含义,实指作者在宁波受到的雨的侵润(或“湿润”);虚指宁波开放的各类文化设施对宁波的熏陶,它将人的渴望还给人,引领人们的精神,洗涤人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满车河西走廊宁波
喝火令·山村初冬吟
河西走廊的风
在河西走廊聆听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素质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