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热议艺术品保险及市场走向
2013-04-29
“保险”的春天还远吗
近几年来,展品被盗、文物受损等事件时有发生,这让文物艺术品保险备受关注。有数据显示,欧美国家每100美元的艺术品交易,保险公司就能从中获得1美元的保费收入,巨大的市场交易量使一批专门从事艺术品保险的公司获利丰厚。然而在国内,大多数艺术品拍卖行并未投保,使得动辄几千万元的拍品处于无保险状态。
吴文凯(上海骏城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只有7家投保
国内的文物艺术品保险领域还不成熟,成功案例并不多。据我们统计,目前国内达标的拍卖企业有40多家,其中参加投保的只有7家,它们分别投保在6家不同的保险公司,而每家保险公司一年里也就做过一单艺术品保险的业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品保险不是每家保险公司都能承保。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都基于过往经验,由于这两三年艺术品保险业务才逐渐兴起,国内多数保险公司没有这方面的相关数据,因此,它们都是很谨慎地开展艺术品保险业务的。此外,艺术品的鉴定和估值工作缺乏权威性,国内承保标准不统一,承保人员的专业性不够等因素,都制约了艺术品保险的发展。
孙贵珍(安盛保险有限公司亚洲区主管):拍卖行要提高风险管控意识
拍卖行的特殊模式在于,在接受委托拍卖标的后对拍卖标的负有保管的责任。那么,针对拍卖行动辄百万千万元的单项拍品金额,或上亿元的仓储及展览过程中的累积金额,如果拍卖企业对其潜在的风险的辨识不加以控制,就会直接影响拍卖行的经营。
去年10月份,在美国纽约切尔西艺术区发生了水灾,据估计,保险市场的损失就超过6亿美元,而安盛保险在这方面的损失在4000万美金。所以,拍卖企业应提高风险管控的意识。其目的在于,委托拍卖标的物受损后可以直接减少拍卖行在佣金收入和利润收入方面的损失。另外,还可以使拍卖企业避免潜在意外事故造成无法承担的财产损失。因此,拍卖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保险计划。
马学东(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调整是市场的必然
去年中国拍卖成交总额比2011年下降了50%左右,调整势头非常明显,准确地讲这个市场仍然在发展,只是减速了。未来,金融资本进入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方向,即是向拍卖行注资,以此辅助这个市场发展。调整对于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这是市场的必然,行情总是有涨有跌。去年开始,内地几家重要的拍卖公司先后在香港举行拍卖,而苏富比、佳士得也进驻到国内市场。这无疑加剧了拍卖公司之间的竞争,兼并重组将会成为未来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期间有实力、有品牌的拍卖企业会脱颖而出。此外,私人收藏和企业收藏将会进一步的发展。而古代书画、瓷器杂项、当代艺术则成为收藏者较为喜欢收藏的三大艺术门类,艺术品网络交易也将快速发展。目前来看,其销售最好的是绘画作品,而不是版画和摄影作品。
孙选中(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最终的赢家一定是玩规则和标准的人
我认为用转型期定义当下的形势更为合适,国际化是这种转型的时代背景,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挑战是规则的挑战。国内的企业对规则的把握和运用比较弱,目前,我们是在别人建立的规则下运行。像佳士得等国际拍卖企业玩的是道,而我们的拍卖企业玩的则是术,短时间内术会有明显收效,但最终的赢家却一定是玩规则和标准的人。此外,过去的发展方式偏重于速度、规模,而现在则转变为质量,要把速度降下来。可以说,国际拍卖企业注重的是品牌效应,有了品牌就不愁没市场,也不愁没好的拍品和竞买人。所以,对于国内拍卖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文化的建设。
调整期拍卖走向何方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2009年进入单件拍品过亿的时代,这一年不仅成为了文物艺术品价格的制高点,也标志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了资本时代。然而,就在去年,市场开始调整,不少拍卖公司的拍卖业绩出现“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