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一叹三江源

2013-04-29辛光武

群文天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源区三江冰川

辛光武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位居江河源头,境内雪山耸立、草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广漠巨川辟阖,构成了雄浑壮美的高原自然景象。

发源于青海的黄河、长江,催生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源出此地的澜沧江及其下游湄公河,浇灌着西藏、云南,以及东南亚诸国大片的土地。

自古以来生息于此的羌族,是中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说文·羊部》解释曰:“羌,西戎牧羊人也。”

从远古开始,先民们生活于河流纵横、湖泊密布的天然环境中,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创造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以高原人博大的胸怀,引进中原的耕稼、养畜技艺;因此,这里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彩陶,大禹曾在积石山率民治水,疏浚河道。西汉,在这里设郡立县,以安边防。日月更迭,世事苍茫,民族迁徙,南来北往,和睦共处。在此独特的、远离祖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之地,共同创造了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至今,已有560多万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人民,为保护和建设美丽的三江源而不懈努力。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穿越青海境内而过,它们传输着相距遥远的东方与西方的文明,沟通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两条历史性大道的畅通,在青海的文化堆积层上留下了厚重的积淀。民族的交融,文化的杂糅,构成了青海民族风情画上最艳丽的色彩。

十九世纪,西方瑞典及俄罗斯的探险博物学家们,曾经几次深入到我省青海湖与三江源部分地区,进行了一些生物学考察,留下来不少珍贵的文献记录材料。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多次深入三江源,进行地质、地理、地貌及动植物科学考察,取得了辉煌成就。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而言,从它的前身青海分院开始,便派员配合中科院青海综合考察队,前往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及青海湖流域,进行过一次有关地质、地理地貌、气象、动植物区系分布等专业较为广泛的科学考察。后来,1962年,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建立后,又开始组织植物区系考察队、动物区系考察队深入三江源中上游地区,对那里的森林、草原、土壤进行了考察,在果洛班玛考察多柯河两岸林区植物中,有支科考队渡河时,队员马桦不慎落水,同事们几经营救,因为河水冰冷,水流漩急,未能获救而殉职。动物考察队也多次前往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和昆仑山、当金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一带,对那里的有蹄类动物、熊、豹、鼠类和鸟类、鱼类、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考察。总结研究分类后,有的绘出了青海省植被类型图,有的按照不同生境区系,发表了动植物种类分布区系及初步的数量观察报告,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和经济开发建设打好了理论基础,并为国家制定青海省保护三江源生态规划和青海湖封湖保护湟鱼及鸟岛水禽,建立黑颈鹤保护区等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美丽纯净的土地,认知三江源真实的面貌和文化内涵。

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青海之大之美无法言说,三江源之神圣无与伦比,她是江河的母亲,文明的摇篮。

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为中国最大的三条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于此而得名。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西起青海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的布喀达坂峰,东至青藏高原的东缘,北到昆仑山北缘与柴达木盆地南部相接,南至唐古拉山南麓与西藏羌塘高原为界,其土地面积达36.3万多平方公里,约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44.1%,相当于一个半英国的总面积。平均海拔在4000耀5000米之间。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1毅39耀36毅16,东经89毅24耀102毅23。其行政区域,横跨青海省的玉树、果洛、海西、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共有128个乡镇。全区现有人口56.8万人。

三江源区所在的青藏高原面积约有2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山峰最多的地方,超过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超过海拔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它又是地球上隆起时代最新(约350万年)的陆地。造化的神奇,自然的独异,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世界“地球第三极”奇观,人们习惯称之为“世界屋脊”。

可是,青藏高原在远古时代却是一片汪洋大海,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区,当然也在其中。

古人曰:“河出昆仑……”,“江源如帚……”人们对三江源头的探寻一如对天体的发现,热情一直没有停息,而三江源也以她女神般的胸怀,包容了无垠的草原、连绵的雪山、朝圣者的心愿、神圣的生灵……

近百年来,关于青藏高原的成因成为中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外科学家进入青藏高原,通过对岩石圈、古气候、古生物化石、重力場、古地磁场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高原的隆起与板块漂移关系的认识才比较明晰。

在晚古时代,北方劳亚古陆与南方冈瓦纳古陆之间是一片汪洋,古地质学家给它起了个希腊神话人物的名字,叫“提堤斯(Tethys)洋”,海水淹没了南北两块大陆的部分陆缘,现在的青藏高原与其邻区都被淹没于提堤斯洋的南部。到三叠纪晚期,海水逐渐消退,除现在的羌塘地区尚有一些浅海外,其余部分都已经陆续出水转为陆地。始新世以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拼为一体,并开始扩张,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原陆地的基本框架,当时的高度已有海拔1000多米。由于海水的消亡,这一地区的地壳挤压加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经过多次升降平衡的地质运动,才形成了现在辽阔高亢的青藏高原与雄奇美丽的三江源区。原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8.8米,2005年经过中国科学考察队最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实际海拔高度为8843.7米。并且,人们奇怪地发现,青藏高原地层下有一个黏稠的岩浆河,如像赑屃在驮着巨大的高原极缓慢地移动。看来高原不是在继续隆升,而是在向两边缓慢扩散,缓缓下降。

三江源保护区内,高山耸立,冰川起伏,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地壳运动使这里升腾起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等30多座山峰,三江源区是山的王国。

这里有无垠的湿地和无数的湖沼,雪山连绵,冰峰晶莹,阳光下冰雪消融,地水外溢,潺潺细流汇合成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流经东南亚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等著名江河的源流。这里河网密布,湖泊如珠,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涵养、浇灌着三江中下游辽阔的土地。

这里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6543个,宛如天上的星星撒落高原,著名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可可西里湖、乌兰乌拉湖、勒斜武担湖、库赛湖、多尔改错等。湖水总面积达2354.25平方公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长江源头湿地和黄河上游隆宝滩等湿地。

这里由于高原内部水热条件的差异,从东南向西北分布着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冰雪带、亚冰雪带、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则呈垂直分布。許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雪峰、冰川、山岩、土壤、河流、湖泊、植被演变、野生动物种群结构等,都保持着纯自然发育的过程,很少受到人类的影响。青海是中国四大牧区之一,三江源区是青海的重要畜牧生产基地。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高山草甸土,孕育出耐高寒的嵩草科、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种类牧草,营养价值很高。因此,这里的先民培育出了高原家畜与农作物优良品种:藏绵羊、牦牛、玉树马、紫绒山羊、藏獒、青稞、油菜、蚕豆等等。

这里既是名扬中外的青海毛的主要产地,也是著名中藏医药材冬虫夏草、大黄、秦艽、贝母、红景天、白刺果、枸杞、麝香、鹿茸的生产基地。

这里离太阳最近,天朗气清,土地宽阔,湛蓝的天空雄鹰在自由翱翔,碧绿的湖上大天鹅在欢舞鸣唱,太阳湖畔藏羚羊在尽情地嬉戏,昆仑山坡野牦牛在酣睡。这里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

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诗仙李白这句咏吟黄河的豪迈诗句,把我们引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源。

这“天”就是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

黄河发源于三江源区阿尼玛卿山脉卡日扎穷(藏语意为山岭)北麓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部,位于曲麻莱县东北部的麻多乡。源头分水岭有个美丽的名字,叫玛曲曲果日,藏语意思是孔雀河源头山,海拔4698米。这里的山地风化壳很薄,众多山泉,汩汩涌出,向前不到1公里,汇集一群汩汩闪亮的山泉,由潺潺细流变成宽1米多、深10多厘米的小溪,当地牧民亲昵地称作玛曲曲果,意为孔雀河源,由此形成了河源主流,即是黄河正源约古宗列曲。沿途经过第一峡谷茫尕峡后,进入牧草丰盛的星宿海。

星宿海也叫星星海,是一片湿地,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为10多公里。湿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海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星宿海”因此得名。在《西宁府新志》上,曾这样描述星宿海:“形如葫芦,腹东口西,南北汇水汪洋,西北乱泉星列,合为一体,状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开云净,月上东山,光浮水面,就岸观之,大海汪洋涌出一轮冰镜,亿万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少焉,风起波回,银丝涣散,眩目惊心,真塞外奇观也。”

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首次派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前往青海勘探河源。都实在次年的四月终于抵达了河源地区,以为星宿海就是黄河的发源地。后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探访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河源志》。《河源志》上是这样描写星宿海的:“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涣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淖儿。火敦,译音星宿也。”

黄河最初的源流在星宿海以东一百余公里处注入扎陵湖,“扎陵”是藏语译音,意为白色长湖,也称西湖。面积有52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形如卧着的玉兔,是由雪山上流下的无数网状溪流汇集而成的。黄河水注入时形成一条白色的长带,所以民间叫它“白色的长湖”。黄河从湖的东南摇曳而出,进入沼泽地,又向东流约3公里,散漫地流入鄂陵湖。“鄂陵”是藏语译音,意为青色长湖,又称东湖。面积61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8米。形状像倒挂的金钟。由于鄂陵湖水比扎陵湖水深,且经峡谷过滤含沙量少,所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鄂陵湖水呈青蓝色,所以民间叫它“青色长湖”。黄河穿湖而过,在湖中的流程约35公里,尔后从北端出湖,直冲黄河沿玛多第一桥,从而结束了它在发源地的最初流程。黄河从涓涓细流到融纳百川,浩浩荡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132个县市,奔流不息,进入黄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条长河,古代称“河”,到公元一世纪成书的《汉书》中才开始出现“黄河”之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桀骜不驯的黄河,虽然曾给人们造成过灾难,但它孕育滋养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羌族舞蹈、河湟民歌“花儿”、柳湾彩陶、安寨秧歌、秦兵马俑到孔子礼乐,无不显现出雄浑高昂的黄河气息。

奔腾咆哮的黄河,所造就的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刘家峡、青铜峡、小浪底、三门峡,现在都已建成造福人民的水电工程,电力总量占中国之首。

千年寻得长江源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古称“江”,汉代称“大江”,公元四五世纪的中国文献中才出现“长江”一词。长江横贯中华大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许多志士勇于冒险,试图探寻大江的源头,但都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20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修建到三江源区,经过几次科学考察,直到1976年,一支由地质、地理、水文、生物工作者组成的中国江源考察队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终于揭开了江源之谜。查明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各拉丹冬”是藏语,其意是“高高山尖上的山峰”。

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是一片晶莹起伏的冰川群,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由350多条奇形怪状的冰川组成,冰川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了无数冰斗冰柱冰凌,不断融化,滴淌下如钻石般的水珠,集珠成溪,汇溪成河,孕育出了闻名于世的大江之源。

对于长江的正源,曾有多种说法。早在24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中记载,说岷江是长江的正源。到明代(公元1368—1644年)末年,中国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后在其所著的《江源考》中指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到了1761年,《水道提纲》一书问世后,人们对江源的认识,逐渐推到了通天河的上游。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仍然有学者提出金沙江有三源:北源周曲公喀、西北源那木齐图乌兰木伦河、南源阿克达木河。

其实,长江的正源是通天河的上游沱沱河。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沱沱河源头,雪山高耸,气势宏伟,海拔高,冰川庞大。1987年,经报请中央批准,正式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为南源,北源是楚玛尔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每年平均流入东海的水量达10000亿立方米。它密如蛛网的宽阔水系,浇灌着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肥沃土地,养育着数亿华夏儿女。

由姜根迪如冰川融水汇集的潺潺溪水,河面才有二三米宽,水深也只有0.2米,清澈的溪流向北而流,接纳了拉果河、拜渡河、冬曲、当曲及许多其他雪山群峰和冰川的融水,形成了正源沱沱河。

沱沱河又叫滔滔河,蒙古语译音是“托克托乃乌兰木伦”,其意为“滔滔的红水河”,河长350.2公里,从河源到河口,海拔下降2073米。它与当曲、楚玛尔河和通天河上段,组成了庞大的扇状水系,造就了世界著名的高海拔湿地,切割出深20多米长5公里的陡峭峡谷。东流的沱沱河有时如同散乱的发辫,进入沱沱河盆地后,接受了玛章错钦和雅西错等咸水湖的慷慨补给,河床变得开阔,沿途又汇入一级支流97条,流经长江第一桥时,河床已经宽达2700米。沱沱河流域内有大小湖泊2165个,较大的内流湖雀莫错面积88.2平方公里,最小的湖泊其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湖水总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

这里地势高亢,雪山林立,冰川辽阔,山谷之間,巨大的高原盆地,如苍天恩赐的接露盘,承接的露珠汇成了数不清的湖泊。

这里,各类化石与古人类石器,俯拾即是,证明从远古起,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这里温泉呈带状分布,沼泽成片,草原如茵,珍稀动植物众多,矿藏丰富。其间,虽然天高地寒,但是空气清新,日照充足,人迹较少,是一块净土。

江源地区天气变化无常,夏季白天气温可达18益,夜晚却要降至-4益,冬季气温最低能到-42益,全年降水量250毫米,而多集中在6耀9月份。然而这里却充满了生机,沱沱河畔建有中国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长江第一镇———沱沱河沿,位于河的南岸,海拔4533米。随着青藏公路的开通,逐渐发展成了江源最大的唐古拉乡居民点。长达273米的长江第一桥横跨河上,镇上有水文站、气象站、银行、小学、卫生院、邮局、地质队、加油站、机械修理处、兵站、汽车站、火车站、商店、饭馆、旅社等,虽然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但来往行人很多,是江源一座能给旅人以温暖的小集镇。被称作风火山的隆青吉布山,海拔高5000米,相对高度不过500米,因为山岩赭红色,傍晚看去,犹如燃烧的一团火焰,神奇壮观,故得名风火山。它的闻名于世,是因为高原科学研究的基地曾建于山下,至今仍然保留“风火山科学城”遗迹。

从沱沱河沿西去,在103公路道班至104道班之间,有规模宏大的温泉群,泉口处生出各种形态的泉华。一座20米高,色彩斑斓的泉华台,耸立于灰白的浓浓雾气中,时隐时现。登上台,举目四望,白色、黄色、赭色、黑色的泉华如锥、如柱、如台、如垄,在雾海中浮沉,让你如临仙境。东南有一条170米长的黄色泉华石垄,仿佛举首仰望雪峰的石龙,在30多眼沸腾的热泉雾气中,嘶嘶有声,摇曳升腾。这种奇景,只有江源才有。

澜沧江从这里起程

澜沧江是东南亚第一巨川,是亚洲第六大河,发源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流经西藏、云南,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穿过缅甸、老挝、泰国,再南流经过柬埔寨、越南,然后从越南南部注入南海。澜沧江全长4909公里,在中国境内为2354公里。其上游的干流藏语称“杂曲”,意思是从山岩中流出的河。它的源头在唐古拉山北麓的查加日玛以西4公里处的高地,海拔5388米。初为多处涌泉汇成的涓涓细流向下1.5公里处,才形成长流溪水,名为叫加果空桑贡玛曲。往下接纳支流扎加曲,汇成河面宽50米的河流,距河源92公里,以下河段便叫扎曲,至此海拔也下降了1300多米。扎曲在其流程中逐渐收纳扎阿曲、阿涌、布当曲等50多条支流,至西藏自治区昌都以下始称澜沧江。河源地区约有206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最大的湖泊是尕宗错湖与崩锐错根湖。河源流域面积10505平方公里,这里河湖密布,丰沛的水源滋润着河源地区大片的牧场。

澜沧江源区有众多山岭,以雄伟的唐古拉山为中心,呈羽状散布开来。这些山岭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就有1025座之多,海拔5700米以上的有17座,简直是一个大山的王国。山岭终年被积雪覆盖,冬夏一色;山峰巍峨,冰川密布;山谷幽深,河流纵横。由此,源区具有高原丘陵、高原盆地与沼泽等多种地貌。特别是因为当地山多,排水不畅所形成的大小沼泽有325平方公里,其中的山岭湿地间,成为了白唇鹿、雪豹、野牦牛、藏野驴和藏羚羊、藏原羚、马麝、棕熊、盘羊、岩羊、狼、狐狸等野生动物及珍禽黑颈鹤、藏雪鸡、雪鸽的良好栖息地。

这里盛产光唇弓鱼、前腹裸列裂尻鱼和裸腹重唇鱼,每条体重一般在0.5—1公斤间。还拥有大黄、水母雪莲、贝母、秦艽、黄芪、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

随着三江源区的保护和开发,对澜沧江源头探奇考察的人们也日益增多。在吉祥的水源扎果扎西,人们可以随意看到湖中畅游的大天鹅,翩翩起舞的黑颈鹤;在群果扎西滩以西,有座深不可测的山洞,据说直通到青藏交界处,洞内干燥通风,牧人叫它天然隧道。另外,在扎多县西南的夏季草场山坡上,有个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小湖,远看,像一面托起蓝天的宝镜;走近时,才看出水面仿佛高出地面,像个盛满水银的巨盘,水面凸起,似乎一旦触摸了它,水就要溢出来。当地牧人视为神水,因为一年四季,虽然有风暴雨雪,山泉注入,但这个小湖,总是不溢不枯。

莽昆仑青海湖隆宝滩

莽莽昆仑,横空出世,独领了三江源万山风骚。

昆仑山,藏语“阿玛尼莫占木松”,意为祖山。在汉文古籍中,尊为万山之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昆仑山,早在中国古代文献《山海经》、《博物志》、《庄子》、《天问训》、《神异经》、《史记》、《拾遗记》等典籍中,都有记载。《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昆仑山的形态,东晋时(公元317—420年)王嘉在所著《拾遗记·昆仑山记》描写道:“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层,第六层有色玉树,荫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烛。第三层有禾,一株满车,有瓜如桂,有柰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洗食之,骨轻柔,能腾虚也。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层山形渐狭小,下有芝田蕙圃,皆数百顷,群仙种耨。旁有瑶台十二谷,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最下层有流精霄间,直上四十丈,东有风云雨师,闻南有丹密云,望之如丹色,……九河分流。千劫水乃更生也。”

从空中看,巍巍昆仑,气势磅礴,粗犷伟岸,群山齐聚,沟壑纵横,自帕米尔高原耸起,向东横贯青藏高原,绵延起伏2500多公里。像条玉龙横卧中国西北部。平均海拔5000—6000米,是“世界屋脊”上的梁柱,也是世界著名大山。昆仑山进入青海境内,身躯逐渐庞大,衍生出11条大山。北面一支,由高峻的祁曼塔格山和布尔达布山串联,沿柴达木盆地南边向东舒展开去。其中主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五雪峰海拔5804米、大雪峰海拔5863米、库赛湖湖北冰峰海拔5769米、玉珠峰海拔6178米,它们常年积雪,像巨龙脊背上的玉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们座座千姿百态,超凡脱俗,两旁广布的冰川,是柴达木盆地的生命之水,是那梭格勒河、昆仑河和雪水河的源泉。中部有阿尔格山、博卡雷塔克山、布肯山和阿尼玛卿山,连绵起伏,由西北向东南缓缓延伸。其中,海拔6282米的玛卿岗日峰雄姿勃勃,峰顶浑圆,山脊平缓,是高原山峰的典型。

昆侖山南支有可可西里山和东南走向的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首,有海拔5201米的雅拉达泽峰与海拔4940米的各姿各雅峰,相依相偎,将母亲河黄河的源头紧紧拥抱;海拔5266米的巴颜喀拉山脉主峰与扎陵湖鄂陵湖间海拔4610米的错日尕则峰,隔湖相望。

昆仑山北有广阔的柴达木盆地,盛产石油、天然气和稀有金属。南有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王国,还有水晶宝石。其间有神奇的昆仑泉、神秘的玉虚峰和美丽的“西王母瑶池”。

昆仑泉地处青藏公路线900多公里处的纳赤台,海拔3700米。大小两个泉眼相距50米。相传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驮送金佛像的工匠卫兵行至此处,干渴难忍,便放下金佛,四处找水,却没有找到。众人返回时,看到佛像下突然涌出一股清泉来,个个欢呼雀跃,痛饮泉水。从此,这里有了“纳赤台”地名,意为放过佛像的地方。昆仑泉日夜汩汩涌出的泉水,每秒达224.7升,神奇的是即使到了风雪交加的冬季,也从不干枯断流。昆仑泉水矿化度不足0.5克,富含有益人体的锌、镁、钾、锶、钙、钠等微量元素,清冽甘美,是矿泉水中的佳品,所产“昆仑山”矿泉水现已销往中国大部分省区。

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西北面,海拔5933米。峰顶积雪长年不化,巍然挺立于千山万壑之中,一年四季云雾缭绕,远望仿佛一只伸长脖颈的巨型神龟,被面纱神秘地遮盖。据说,玉虚是道教最高尊神之一“元始天尊”修行之地,因此成为中华道教昆仑派的主道场,常有海内外的道教徒,不远万里,前来这里虔诚祭奠,修炼功夫。又传说,玉虚峰原来是玉皇大帝在人间为自己建造的行宫,金碧辉煌,巧夺天工,宫殿四维,山花烂漫,百兽欢舞;瑶池上下,霞映碧波,百鸟齐鸣。玉皇大帝的妹妹玉虚仙女见了,非常喜欢这一美妙清静之处,就向玉帝请求讨要,玉帝无奈,只好将行宫送给妹妹居住,从此这座山就叫“玉虚峰”了。

玉珠峰,人们又叫可可赛极门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10多公里处。玉珠峰海拔6187米,与玉虚峰遥遥相望。她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高峰圆浑,银装素裹,是三江源区大山的典型。它的两侧簇拥着众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由于玉珠峰的路线清楚,适宜攀登;又有冰壁,冰川、冰滹等自然景观,是中外登山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西王母瑶池位于昆仑山北麓,海拔4300米,是格尔木河上游昆仑河的源头,名叫“黑海”,古称“瑶池”,距格尔木市250公里。湖水面积60多平方公里,湖水最深约107米,是一座典型的高原天然湖泊。这里,天高云淡,水色变幻无定,一会儿碧绿,一会儿紫蓝;鱼嬉波涛,鸟翔云端;湖周水草丰茂,不时有藏羚羊、藏原羚、野驴和棕熊前来游玩。相传,中国传说中的女神西王母于每年农历八月初八,邀请各路神仙到瑶池参加她举办的蟠桃盛会,届时,百鸟前来歌唱,群兽齐聚欢舞,一派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传说,周穆王爱慕西王母的美貌,曾经驾八骏之车,日行三万里,前往瑶池与西王母相会,酒酣之时,向西王母求长寿蟠桃而不得。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咏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波澜浩渺的青海湖,古称西海、仙海、鲜水海和鲜卑羌海。蒙古语叫库库诺尔,藏语称措温波,北魏时(公元386—534年)称青海,直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后期,才有了青海湖这一名称。意思都是青色或蓝色的海。青海省也由此而得名。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水面积4473平方公里,湖水容量达850亿立方米。近年湖水面海拔3194米。位于三江源东北部,在布尔汗布达山与祁连山之间,介于东经99毅36-100毅46与北纬36毅32-37毅15间,周边长360公里。青海湖地处青海湖盆地,是个典型的内陆湖泊,原来有108条大小河流入注湖内,现在只剩留布哈河、黑马河、伊克乌兰河、泉吉河、倒淌河、甘子河、哈尔盖河等40多条河流直接注入。其中,最大的布哈河流域面积14384平方公里,占青海湖流域总面积29661平方公里的48.5%。青海湖周围还有0.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0多个。横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海晏二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北部。湖区气候润泽,水草丰茂,生活着藏、汉、蒙古、回、土、撒拉族等10个民族8万多人民。

约在13万年前,青海湖曾与古黄河相通,属外泄湖。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动,东面日月山、南面青海南山、西面天峻山和北面大通山相继隆起,使得它与柴达木盆地隔断,成为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又与河湟地区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自然水域,青海湖盆地形成了独特规律的水循环与气候单元。青海湖成为古黄河的遗爱,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一颗闪亮的蓝宝石,成为了灿烂的羌文化源泉。

青海湖有著名的鸟岛和湖心三块石。鸟岛位于青海湖西北隅,每年初春,就有成千上万的大天鹅、斑头雁、灰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绿头鸭、秋沙鸭、白眼鸭、凤头潜鸭、针尾鸭、黑颈鹤、灰鹤、蓑羽鹤、鸬鹚等水禽,不远万里,前来这里生儿育女。它们齐聚岛上,和睦相处。最多的时节,有10万之众,群鸟飞起,遮天蔽日,犹如彩云在飘动。青海湖区,水网密布,野花遍地,绿草如茵,有163种鸟禽在这里自由欢聚,进行繁衍,是鸟的天堂。

青海湖自古就盛产湟鱼,这种鱼无鳞,学名青海湖裸鱼。公元四五世纪时,就有渔民以捕捞为生计。由于近年无休止的滥捕,资源量迅速下降。目前,经世界生物保护组织批准,已经列为保护种类,禁止捕捞。

梦幻般的青海湖周边,还是珍稀动物普氏原羚惟一的生存地和大天鹅的越冬场。现在青海湖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经《中国地理杂志》和专家评定,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

在距青海玉树州结古镇西南约8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长约25公里,宽约4公里的狭长沼泽地———人们将这块地方称为“隆宝滩”,这里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区有鸟类147种,色彩各异,形态美丽的各种猛禽飞鸟,由于有了它们,这里的蓝天才显得无比高远深邃,因为它们的往来,这里的江湖草原才灵动而充满生机。辽阔天上自春天起,就有千万只候鸟不远万里,从印度、尼泊尔和中国江南向高原飞来,在这里寻找爱情,生儿育女。秋末冬初,它们又携儿带女,带着爱情的果实,长途跋涉,飞回南方越冬。有些飞鸟由于适应了高原的环境和气候,改变习性,留居下来越过寒冷的冬天。

只要您走进三江源,就会看到,妩媚的青海湖上,洁白的大天鹅在湖水中畅游;湛蓝的鄂陵湖、扎陵湖中,千万只棕头鸥、鱼鸥在成群地飞翔;珍贵的黑颈鹤在7月的隆宝滩保护区,成双成对地在水泽畔飞舞、欢唱;斑头雁阵春来秋去……

冰川冻土层湿地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雄浑的山岭、连绵的冰川、广袤的湿地和深厚的冻土层,构成了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观。

地球上除了南极北极的冰山冰川外,就数三江源区的冰川奇异壮观了。江河源区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海拔5000米、唐古拉山海拔5800米以上的山地,估计,集中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川,占全部现代冰川总面积的85%,占冰川储量的90%。由于这里的大山峰顶都比较平缓,适宜平顶冰川和冰帽的发育成长。有位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的姜根迪如冰川、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冰川和岗钦雪山群冰川。这些冰川包括冰斗冰川、悬挂冰川、山谷冰川和平顶冰川类型。如长江源区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峰顶有181.5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东南西北四方分布有冰川共85条,面积为662平方公里。尕恰迪如岗雪山为唐古拉山第二大雪山,山体浑厚,以嘎尔岗日主峰为中心形成的各类冰川26条,面积205.4平方公里。最长的冰川在雪山西侧,长10公里,是拉果曲的源头。这里冰舌延伸,冰舌末段的冰塔林区长1.5公里。岗钦雪山群冰川,位于祖尔肯乌拉山中段,分布有山谷冰川、悬冰川共20条,其中冰舌长8.3公里,冰川面积93.8平方公里(包括沱沱河流域冰川,面积73.8平方公里和可可西里盆地内流区冰川,面积20平方公里)。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为1496.04平方公里。澜沧江源区著名的冰川色的日冰川,长及4.6公里的冰舌,千姿百态,在阳光下,璀璨夺目。冰川面积达124.75平方公里。在黄河源区,只有巴颜喀拉山脉支系布青山主峰玛尼特雪山和南部的托洛岗雪山尚存残留冰川,总面积为191.95平方公里。由于地球气候逐渐变暖,高原冰川消融加快,三江源区现有冰川总面积有1812.74平方公里。著名的冰川是沱沱河源冰川、当曲河源冰川、可可西里河源冰川和岗钦陇巴源头冰川。

青藏高原隐藏着深厚的、大面积的冻土层,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区域面积最大的冻土区,属高山多年冻土类。其中最大的一块“多年冻土区”,正好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其范围从海拔4354米的昆仑山北坡西大滩,向南延伸至西藏自治区北部海拔4780米的安多县,长达600多公里。据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考察,长江源区冻土厚度,在唐古拉山以北为100—120米,昆仑山口附近厚达175米。在河谷地带厚为8—88米。经研究表明,冻土带的海拔高度对冻土厚度影响非常明显,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地温便下降-0.8益—0.9益,冻土厚度也增加20米。这一地区的冻土表层温度为-2益—5益。无垠的冻土带,从每年的5月才开始在表层融化,到八九月份,融化程度可达1—4米,可是刚进入9月下旬,又开始冻结,并与下部的永久冻土层融合,至最冷时,继续向深处冻结,使得冻土层,更加深厚。如此反复变化,使这一地区出现了稀有的冻胀裂缝、冻胀斑土、冰胀丘、冰锥和融冻滑泥流、融冻滑塌、热融湖塘等冻土地貌景观。大面积高山冻土的存在,是高原冰川、高原湿地、高寒草原存在与高原生态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由于高寒水文、生物、土壤等条件的综合因素,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三江源区高原湿地,主要分布有湖泊型湿地、河流型湿地和沼泽型湿地三种,其面积总共有14300多平方公里。以扎陵湖、鄂陵湖及星宿海小湖泊群,形成的湿地是典型的湖泊湿地。长江源区没有大型的湖泊,相对较大的湖泊只有多尔改错、尼日阿错改、玛章错钦、雀莫错等,所生成的周边湿地,面积不太大。澜沧江源区也惟有朵宗错湖小型湖泊湿地。以河流为主体形成的湿地,其特征是河谷开阔,坡度相对比较平缓,河网密集,多分布于高原丘陵与丘间盆地中,像黄河源区在黄河沿段,因为河床较宽,有30—40米,河水流动也缓慢,入河溪流多,水生植物生长良好,便发育成为河流型湿地。沼泽型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河源区。这里气候寒冷、地形宽阔平缓,冻土广泛发育,使得地表水短暂或长期潴留,在融冻作用下,常常形成半圆形的膨胀草丘,丛生的草丘洼间,常有积水,草茎腐烂,成为泥炭层。也有大小不一的热融湖塘,生长着以高寒蒿草群落为主的沼泽草甸,在辽阔的江河源区呈斑状广泛分布,成为三江源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经西高所专家考察,高原湿地中,生长着以蒿草属、苔草属、禾本科、沙草科、毛茛科和菊科为主的湿地种子植物316种。栖息有珍稀鸟类黑颈鹤、鸊鷉、苍鹭、斑头雁、鸬鹚、赤麻鸭、鱼鸥等,常有野生动物藏野驴、野牦牛出没。还有花斑裸鲤、裸腹叶须鱼、黄河裸裂尻鱼等9种鱼类分布。这里的冬季,探险旅行者可以深入到黄河源头沼泽地;可到了夏季,虽然这里花草烂漫,泉水生香,游人却难以进入,因为,四周都是深浅难测的草甸和水洼,正由于这时节人迹罕至,才成为许多珍禽生儿育女的安乐窝。

源头活水济三江

三江源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海拔大面积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加之高山四围,有利于局部降水,使得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大气涵水能力弱的大面积半干旱气候区,能储存生命之水。所以,长江、黄河、澜沧江才能同源于此。

三江源区水资源得天独厚,地表水年均径流量长江为98.18亿立方米,黄河为6.02亿立方米,澜沧江为24.85亿立方米,合计有129.05亿立方米。而地下水分别为40亿立方米、4.3亿立方米、8.84亿立方米,合计有53.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5.4万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300立方米的200倍。保护区内全部冰川的储量达1812.74亿立方米,年均融水量为17.02亿立方米,是三江源保护区内许多主干河道的重要补给水源。保护区内还有地下水资源40亿立方米。如此,三大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約600亿立方米。还有,三大江河流域面积之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8%,其人口、耕地、河川年径流量(水资源)、可开发水力的资源,分别占中国总量的40%、34%、40%及60%以上。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亘古以来,三大江河水,哺育了中华儿女,造就了璀璨的华夏文明,说三江源是“中华水塔”,真是名副其实。

另外,澜沧江是东南亚第一巨川,亚洲第六长河,是长约两千多公里的湄公河的上游,源区供给湄公河的总水量达24.85亿立方米。湄公河是东南亚的生命线,它不但浇灌着东南亚大片的土地,养育几千万人民,而且,对其所流经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诸国的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三极”气候

高亢的青藏高原阻挡了西南季风和冷空气南下,也隔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致使高原形成季风稳定出现的临界高度。从此,高原环境变样,随之气候变化,雪山冰川发育,江河湿地成形,气候垂直分布带逐渐明显。又经过几次冷暖寒热交替,阳光与大气把裸露的岩石化解为尘土,高原季风又将其尘埃向东推移成辽阔的黄土高原。从此,物竞天择,万物更新,高原动植物组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古人猿从冰天雪地里走出,勤劳的人类在劳动中开始创造出社会文明。

因为随着高原构造活动,将亚洲地貌铸造成了西高东低的大趋势,大多数山脉、峡谷、河流也成为东西走向。从而,黄河切开了龙羊峡大峡谷,青海湖转为内陆湖,柴达木盆地和河湟盆地从此分裂;同时,也生成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高原与其周边特殊的自然景观、生物群落及人文环境。

三江源保护区与青藏高原一样,共同经历了六次冰期时期,然后,经过多次冷暖干寒的交替。气候也由亚热带向温凉、半干旱至严寒干旱过渡,因此,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差异很大,最暖的玉树囊谦县,年平均气温最高达4益,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可可西里五道梁,仅为-7.5益。高原水气来自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降水量也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特点。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久治县为760毫米,最少的可可西里只有250毫米,而且,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原气候圈与降水循环系统,直接影响着中国中南地区与亚洲的降水过程,引起国内外专家关注。由于地球气候渐暖,这里日照趋于强烈,风力增强,太阳辐射量的变化,致使蒸发量加大,逐渐显示出植物退化,干旱严重,沙漠化进程加剧的高原脆弱生态现象。已经影响到雪线后退,冰川面积、储量萎缩,湖泊数量减少,黄河上游时有断流出现,江河源区地表水规律改变,整体供水量递减,这一切都将对亚洲和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科学家们计算出了青藏高原地面到大气总能量输送月平均值,以及高原上空大气的热源强度后,发现了夏半年与冬半年之间存在的环流变化,称为高原季风。这个巨大的环流季风上升,在高原上空涡旋,下降支流伸到南半球。夏季,从高原到东太平洋,有一个巨大的西东向环流从高原上升在东太平洋上空下降。这一气流会环流到很遥远的地区,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大气环流。正如俗语所说:青藏高原天空的每一次喘息,都会让东南亚的天气变一次脸色。

独特的高原植物

三江源区所处地理位置,使其植物区系受横断山植物区系和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影响,东部还受华东植物区系成分的侵入,加上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高原多样性生物环境和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主要有森林、草原、草甸、湿地、农田、城镇六大生态系统。这里的植被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沼泽等类型,还有与众不同的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高山垫状植被及高寒荒漠生态系统。这里有世界上最广漠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到处分布着蒿草草甸、苔草藏蒿草草甸、垂穗披硷草草甸,以及藏蒿草沼泽草甸和高山蒿草沙生针茅草原,是世界高海拔陆地蒿草草甸类型的大聚会。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713种。包括裸子植物3科20个种,被子植物70科1683种,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最多。还有23个独特的种类,如报春花科、龙胆科、蔷薇科、藜科和玄参科植物姹紫嫣红的花朵,把保护区大地装扮成锦绣花园。在如此复杂多样的生境中,生长着神奇的冬虫夏草、水母雪莲、龙胆、红景天、大黄、白刺、枸杞等独特的珍贵植物。

冬虫夏草在冬天形似一条虫,夏天又成为了一株草,故而才有了这奇特的名字。冬虫夏草别称虫草,藏名叫牙扎更布。是生长在三江源区海拔3600米—4000米高地的一种藻菌类麦角科植物。由于虫草价格飙升,乱挖滥采严重,资源遭到破坏,影响植被恢复,故而国家提出保护措施。

水母雪莲学名“水母雪兔子”,藏语称“恰羔素巴”。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5到20厘米,全身披满密密的白色绒毛,叶呈圆形或扇形。呈密集的半球形。肉质的根,又粗又长,深深扎入在海拔3900米到5000米之间的高山冰雪碎石带,顽强地直立于雪线边缘,不怕风雪,不畏高山严寒,有极强的生命力。人们常常用雪莲花来比喻那些不畏艰难困苦、扎根高原的人。由于水母雪莲抗风雪,耐严寒的物性,人们用来防治高山反应,治疗风湿关节疼,藏醫药中,还用它治炭疽,下死胎。水母雪莲的根系发达,对保护高山植被有重要作用。

龙胆花、杜鹃花和报春花,由于它们的颜色鲜艳,花形独具特色,又生活在环境恶劣的高山峻岭,是世界公认的高山三大名花。

红景天主要指生长在三江源区的景天科植物:唐古特红景天、大花红景天、小丛红景天、圆丛红景天及狭叶红景天5种。因为在藏医药中经常使用唐古特红景天的花和根,治疗肺病、神经麻痹和退烧,并可以防治高山病和预防高山反应。唐古特红景天,藏语叫苏罗玛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20厘米,多生长在三江源区海拔3200—4700米的阴坡岩石缝隙或高山砾石带,特别是在可可西里盆地的七八月间,在皑皑雪峰下的砾石滩上,一丛丛,一片片开着艳丽红花的红景天,仿佛燃烧的团团火焰,让你眼花缭乱。红景天的花茎多数是丛生,那红艳艳的花红竟把花茎、花梗也给染成了紫红色。花序聚伞形,雌雄异株。肉质细长的叶互生,适宜保存水分。几支花茎簇生一起,形成了花丛,串联成片,远远望去,简直是花的海洋,给荒凉孤寂的荒漠,平添无限生机与活力。粗壮木质化的根,深深扎进高海拔砾石缝隙间,有着耐干旱、抗风雪的顽强生命力。

野生动物的乐园

三江源区亘古以来,由于年轻活跃的地质运动,生活着众多适应高海拔严寒干旱环境的特有动物。经人们对青藏高原陆栖脊柱动物区系及演变的研究发现,从上新世末以来到今天,地面上升了近4000米,由于高原的隆起,那时存在的三趾马动物群落早已灭绝,而在全新世(距今约120万年)地层中发现的高原鼠兔、喜马拉雅旱獭等动物区系组成,已经接近现代的动物群落组成。经十多次青藏高原的考察,科学家前后采集到哺乳类动物191种,鸟类532种,爬行动物49种,以及两栖动物24种,共计799种,分隶于4个纲,31个目的95个科。其中,大型有蹄类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斑羚、普氏原羚、盘羊、岩羊、北山羊、水鹿、白唇鹿、马麝的广泛分布,受到人们的关注。还有雪豹、猞猁、棕熊、兔狲、猕猴、赤狐、沙狐、高原狼、旱獭、高原兔、中华鼢鼠、五趾跳鼠、高原鼠兔等动物种群栖息在这里。

被称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藏语称“佐”,名为羚羊,实为牛科动物。它矫健的身影早在哈龙沟岩画中出现;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称它为西地奇兽“林羊”。由于经济的发展,三江源区环境的变化,迫使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等退居冰山下,仅仅生存在青藏高原的无人区。它们适应了高原严酷的环境,取食粗劣的苔草、蒿草、柔子草、苔藓等植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藏羚羊有迁徙行为。每年冬季,进入繁殖期的雄羊开始争雄互斗,胜利者拥有二三十只配偶,然后在冰天雪地里嬉戏、追逐,进行交配。怀孕母羊等来年五六月间,集成成千上万的大群,浩浩荡荡,历经千辛万苦,向神秘的大产房卓乃湖、太阳湖、鲸鱼湖一带前进,在那里产羔、养育。藏羚羊每年一胎,产羔一只,也有个别产两只的。令人惊奇的是,刚刚生下的羊羔,只要吃上几口妈妈的奶,就能站立起来,不到一小时,跑得比兔子还快。这便是善良敦厚、无抵御能力的藏羚羊,从严酷的大自然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完成神圣的繁殖任务后,它们带领自己的孩子,自豪地集体返回原来的栖息地,但在上千公里的艰辛的迁徙途中,还要遭受狼、秃鹫和红嘴山鸦等天敌的袭击。那是无奈的自然淘汰法则。

藏羚羊科学研究正在深入进行,它的基因、生理及绒毛,对人体医学、动物改良和经济开发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命运多舛的藏羚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怀,被广大群众提名后并当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迎迎”。

野牦牛通常叫野牛,藏语称“庄”,属偶蹄目牛科动物。在古人类活动的地区,曾发现野牦牛形象生动的岩画,在许多古墓穴壁画中,也可见到笔触简洁的野牦牛形象。野牦牛是上新世末分化较晚的一个属,它有14对肋骨,比其它牛属动物多两对。经研究,野牦牛是高原冰期遗留动物,是像熊猫一样的活化石。野牦牛身体粗壮、笨重,成年牛体重在1000公斤以上。全身毛色通黑,肩部明显高高隆起,像突兀生出一个硕大的肉瘤;颈下与腹部两侧生长着60多厘米长的垂毛,是它伏卧冰雪时的褥垫。雄牛长有一对巨大的角,显得非常凶狠剽悍,在两角伸出的头顶可端坐一个身穿皮袍的男人。因此,在黄河源头有些高原民族部落将野牦牛的头角当作图腾,象征勇猛。

野牦牛原来分布较广,在三江源区,牧人唱道:“岩山综深十八层,层层都有野牛行。”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干扰,使野牦牛也深藏冰川雪地,在青海大地空留下许多野牛坡、野牛沟、野牛滩、野牛山等虚名。在严酷的环境中,野牦牛可以攀登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裸岩砾石带活动,为了寻找喜食的莎草、针茅芳草地,它们不停地成群奔跑,为了填饱硕大的肚皮,它们从早到晚,边走边食,只有在中午或夜晚才卧于山坡湖畔,酣畅地休息。在大雪遍野的时节,它们进入山沟,靠啃噬草根舔食苔藓,度过寒冬。野牦牛一般由一头公牛与十多头母牛结成小群活动,在9—12月间进行配种,交配前公牛之间同样要进行激烈的性斗,在两雄争斗时,十多只母牛在一旁观看,战胜的公牛趾高气扬地拥领着自己的母牛群,还将战败者的母牛一并霸为己有;失败的公牛则灰溜溜地离群而去,从此,成为单独活动的雄孤牛,直到老死。但也有不死心的远远跟随于被掠的母牛之后,显露着可怜的哀情。由此而性情变得乖戾,脾气暴躁凶狠,时常主动进攻人畜。母牛孕期一般在240天左右,到6—7月产仔,只产一仔,初生牛犊只有20公斤。在牛群活动中,无论吃草或奔跑时,母牛和小牛常居中间,受到公牛的保护。由于野牦牛的肉多质好,皮毛贵重,心脏可治病,常被人们猎杀,目前数量减少。野牦牛是一类保护动物,同样受到国家保护。

藏原羚俗名黄羊,藏语称果哇。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藏原羚身体有点像山羊,体重一般在15公斤上下,体长也不过1米。它的前额高突,眼圆而大,耳朵短小,尾巴更短小,只有10厘米多。雌羊无角;雄羊长有一对细而长的角,自头顶长出后,向上向后微弯成半弧形,角面有明显的环棱。浑身披毛厚密,毛色通体棕黄,只在臀部有块鲜明的白斑,在远处看似乎是一片黄土。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原动物,主要活动在高山草原和高原草甸上,活动上线可到达海拔5100米的雪线处,经常与藏羚羊群和谐相处。它们喜欢群聚,在春冬季节结成数十只或幾百只的大群,奔跑在荒原四处觅食。它们生性机警,行动轻捷。视觉、听觉都十分灵敏,遇上异常情况,相互发出短促的叫声,然后立即奔跑,但跑上一段,又回首观望,如再有动静,接着奔跑,直至无影无踪。藏原羚没有明显的为了产羔而大规模迁徙的行为。它们于夏季开始进入繁殖时期,交配前亦有性斗,但不太激烈。一般情况下,在6月集中产羔。一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一仔,偶有产两仔的。让人吃惊的是初生羊羔四蹄分开,颤巍巍地站立着,不久便能跟上妈妈迅速奔跑,大脑袋上有一块白斑,那跑跳转弯儿的姿态,十分可爱。它们好像天生下来就怕高原豺狼,狼、雪豹、猞猁都是它们的天敌,经常把初生羊羔作为它们的美餐。藏原羚原来分布广泛,由于同样的原因,现在也只在高海拔草原活动。藏原羚是二类保护动物,受到国家保护。

藏野驴又叫亚洲野驴,当地人叫野马,藏语称江。奇蹄目,马科。藏野驴的体型小于野马,外形酷似驴马杂交的骡子,它的头比较短,吻部钝圆。但耳朵较长,一般超过17厘米。它颈部的鬣毛,短而齐整直立;尾巴的长毛只生长在尾的后下半部。蹄子窄而高。藏野驴浑身的体毛棕色,在一般情况下体背却是赤红色,到冬季,体背毛色越发变得深暗,接近暗褐色。从肩到尾根有明显的一条黑褐色脊纹,可它的唇部、腹部及四肢的内侧都呈白色或浅灰色。

藏野驴通常活动在海拔4200—5100米之间的高寒草原和荒漠地带,它们居无定处,经常出没于开阔的山间盆地,奔驰在平缓的河谷台地与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有时单独活动,有时六七头或数十头,结成小群漫步在湖畔草地上。进入夏季,它们往往集成100—200头的大群,奔跑嬉戏。在可可西里,经常看见它们排成长长的队列,像训练有序的古代骑兵,沿固定的路线行走,在草地上踩踏出纵横交错的兽径。它们奔跑时,雄健强壮的公驴在前,小驴和弱小者居中,母驴殿后。奔跑速度达每小时60公里,是高原上的长跑健将。它们不太怕人,常和行驶在青藏高原上的汽车比速度,当它们超过汽车后,站立等待,与车平行后,又追超横穿过去,十分有趣。野驴在八九月份配种,母驴隔年繁殖一次。妊娠期为11个月,每胎只生一驹,到第二年七八月间生产。虽然,初生的小驹能够自己行动,但仍然天天要吃母奶,直到二三岁时,才性成熟而离开母亲。由此,它们的亲情关系非常密切,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察队穿越可可西里时,远远看见两头小藏野驴似在守护着什么,辗转不去。用望远镜看清了原来那里躺着一头老野驴,两头小驴不时用嘴巴拱抬着老野驴的头和腿,可老驴无力地动了动头,无奈地流出了眼泪,它再也站立不起来。他们靠近前去,小野驴跑出几十米远,仍然紧紧注视着老驴。只见那头野驴已经是病老无救了,是它们的父亲还是母亲呢?那长流如珠的泪水,让人们感到了任何生灵对生命的渴望!考察队员们也被感动得涌出了眼泪。这是生老病死自然法则,他们没有办法挽回,只好离去。待回头一看,那两头小驴又跑了回去,依然围着老驴身边转来转去,不时发出呜呜哀鸣。

高原狼是食肉目犬科动物,藏语称江克。狼的外形酷似家犬,活动在三江源区的狼,一般叫高原狼,与分布于东北、蒙古和南方的狼,有些区别。这一动物家喻户晓,恶名昭著。在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有一种能爬树、善奔跑的小型食肉动物麦芽西兽,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分化,演变成黄昏犬,然后变成新鲁狼,再进化为汤氏熊,最后分化成现代的犬属动物,首先在北半球出现了狼。到4万年前智人出现时,在众多动物中只有进化极为成功的狼,才有了进入人类社会的可能;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性的猎手。它们依靠智力进行合作,能够猎杀比它们体型大得多的动物。直到一万年前,聪明的人类将狼驯化为现代的犬,成为了人类忠实的朋友狗。

狼在欧亚大陆有近10个亚种,高原狼是其中的一种。生存于高原的狼,栖息在山地、平原、森林、荒漠及冰冻的江河源区。狼凭借发达的犬裂齿,在食草动物活动的地方,逞霸一方,是藏羚羊、藏原羚,以及小野驴的残忍杀手。可可西里保护区内,每年都有大群的狼,潜伏跟随在怀胎藏羚羊迁徙的路上,寻找机会猎杀疲惫的母羊。它们还乘机在藏羚羊产羔期间,追猎初生的藏羚羊,成为藏羚羊、藏原羚的头号天敌。

高原狼由于活动范围大,能够结成四五十只的群体,在狼王的指挥下,分成几组,围栏堵截,穷追胁迫,促使羊群接连跳崖,全部遭到猎杀。在食物缺乏的冬季,狼也会骗过牧羊犬,窜入牧人的羊圈,将圈中羊一一咬死而喝血。据统计,海西州天峻县的两个乡在2004年第一季度,就有2000只羊被狼咬死。狼,能适应各种严酷环境,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九天不吃食物,依然奔跑,可以进攻,所以,一些西部古代少数民族,将狼作为部落图腾,以狼的群体智慧来激励民族精神,学习狼锲而不舍的进攻精神,鼓励扩大疆土。

高原狼在每年的一二月份交配,怀孕期为2个月,每胎可产6—7崽。母狼十分喜爱幼崽,会为它而拼命,但有时它也会吃了自己的孩子,真不如虎毒不食子的老虎。其实,狼是自然界动物生态链中重要一环,有了它们,草原鼠害不能蔓延猖獗,动物群体才能优胜劣汰。同样,我们只有加强护羊犬的职能去保护好羊群,同时,也需要保护现在已经数量不多的高原狼,维护生态平衡。

在三江源区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草甸、高寒草原、针茅荒漠上,当初春刚刚来临时,一种体型如鼠,形体像兔子的小动物,探头探脑地从洞中冒出脑袋来,伸长身体,张大圆眼,四面瞭望,待周围平安无事时,便突然窜出洞来,在尚未融化尽的残雪中,急忙啃食刚萌芽的蒿草、报春花。这种大眼睛的鼠,正是名副其实的高原鼠兔,又叫鸣声鼠,藏语称阿吾那或抓。它们是高原特有的小动物,体长140—180毫米,体重一般在180克左右。毛色浅淡,上身沙黄色或浅黄褐色,腹部深灰色。这些小家伙肚子很大,一只鼠兔每天能吃掉禾本科、莎草或其他植物的茎叶六七十克。在4个月的生长期内,每只消耗牧草近10公斤。它们的数量大得惊人,在黄南泽库县草原上,有的地方每公顷有鼠洞4000多个。它们的洞道复杂,一二年下去,这片好草地便变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滩。直接影响植物的退化,对牧场破坏极大。它们繁殖力强,每年从4月开始妊娠,一年要产1—3胎,每胎要产2—8只仔,种群数量变动剧烈。但在自然界,活泼可爱的鼠兔,是小型食肉动物香鼬、艾虎、兔狲等的基本食物。狼、猞猁和雪豹,特别饥饿时也会以它们充饥,笨拙的熊在冬眠前也以鼠兔为食储膘。所以,数量巨大的鼠兔群体,使高原食肉动物得以保持相对的数目。因此,以高原鼠兔为主体的鼠类,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能一味只管灭杀。俄国科学家发现,鼠类有受到它物杀害时发出异常痛苦信号的本能,这种信息能够促使存活同类的繁殖率,使其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事与愿违。而它们被其它动物掠杀,却无大的反应。如此,只能迫使狼等杀手去取食鼠兔,减少数量,而免杀羊群。

江河源头风光好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密集、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对调节下游水量和气候作用重大,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三江源区独特的生物区系,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2000年5月,国家在此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1月24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内容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复杂、地理区位独特,根据保护区主体功能确定为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体功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其主要保护对象为: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重点是长江源区的各拉丹冬雪山群、尕恰迪如岗雪山群、岗钦雪山群,黄河流域的阿尼玛卿雪山、脱洛岗雪山和玛尼特雪山群,澜沧江流域的色的日冰川群,当曲、果宗木查、约古宗列、星宿海、楚玛尔河沿岸等主要沼泽,以及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和黄河源区岗纳格玛措、依然措、多尔改措等湿地群。

国家与青海重点保护的藏羚羊、牦牛、雪豹、岩羊、藏原羚、冬虫夏草、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和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栖息地。

典型的高寒草甸与高山草原植被。

青海(川西)云杉林、祁连(大果)圆柏林、山地圆柏疏林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及高寒灌丛、冰缘植被、流石坡植被等特有植被。

生态保护与建设包括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重点湿地保护、森林草原防火、鼠害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内容;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生态移民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草地保护配套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生态保护支撑项目包括人工增雨工程、科技支撑及生态监测、农牧民培训。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1996年,黄河源头出现第一次断流,黄河源头地区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河段首次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多达7次共226天,断流河段704公里,河口300多天无水入海。2003年12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近幾年,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造成湖区土壤湿度降低、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湿地干枯、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加重,湿地和林地逐年减少,黑土滩面积不断扩大。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导致了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水力侵蚀等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三江源区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河流径流减少,甚至断流;湖泊萎缩,直至消失。

由于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黄河源头曲麻莱县的108眼水源干枯了98眼。玛多县原有大小湖泊4077个,目前已有一半湖泊干涸,其余湖泊水位下降了2耀3米;长江源区90%的沼泽地干涸,许多河流断流,雪线上升,冰川退缩,从1970年至1990年二十年间冰川退缩了500米。阿尼玛卿雪山冰川从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雪线上升、冰川退化现象十分明显,个别地方雪线上升达3.4公里,冰川整体面积由1990年的166平方公里退缩为2000年的134平方公里,十年退缩了32平方公里。长江源区的西金鸟兰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目前已分隔成为5个子湖,面积缩小了近三分之二。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四十年来平均水位下降了2米多,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自1961年以来,正以每十年45.3立方米/秒的速率减少。

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了三江源区的环境恶化。近四十三年来,三江源地区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累计上升了1.2℃;三江源区十分严重的鼠害,破坏了大面积的天然草场。草场超载放牧,无序的淘金、挖沙、采药,以及对原生植被的滥伐滥垦,造成三江源区植被退化,退化草场已达到可利用面积的40豫以上。

目前三江源地区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种数的15耀20%。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使青海麝资源损失10万余只;使鹿类急剧下降了90%。到90年代初乱杀猫科大型动物,使雪豹等珍稀动物已难觅踪迹。

为了阻止由草原鼠害引起的草场退化,维护三江源地区生态平衡,青海省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施鼠害防治示范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

2005年年初,国家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今后七年内,将投入75.07亿元巨资分步实施。这个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支撑项目,通过还草还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到201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20耀40豫。届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量可增加13.2亿立方米,向“三江”下游地区增加输送12亿立方米水量,有效缓解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匮乏问题。

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长彼得·布里奇华特博士说,中国政府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是投资75亿元人民币建设以保护高原湿地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源保护区,将对整个湄公河流域乃至亚洲地区的生态保护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一切与科学院科学家们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源区三江冰川
三江之水天上来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受焦化影响的下风向城区臭氧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冬小麦蒸散源区代表性分析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兴安落叶松林通量观测足迹与源区分布
三江并流
长途跋涉到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