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小的篇章,匠心的魅力

2013-04-29何传跃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海老陆小说

何传跃

【考点阐释】

小小说因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到的艺术构思、个性化的语言特点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等,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因此,小小说已成为语文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语料。就小小说而言,设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三是探究小说深刻的主题,四是剖析小说语言艺术或表达技巧,五是联系实际发掘小小说的深层意蕴。

【阅读指津】

小小说阅读鉴赏的着眼点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情节,整体感知

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作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因此,阅读小说应先从情节的把握入手,即看小说写的什么事,由什么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是什么,把握情节是感知小说的前提。

二、品味语言,剖析人物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小说常借助外貌、动作、心理、细节以及个性化的语言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尤其是作者精心选用精当的词语最能表现人物形象。剖析人物是解读小说的关键,而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剖析人物的过程。

三、着眼形象,探究主题

小说不是议论文,它的主题思想是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四、体察环境,分析作用

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分析环境描写,首先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主旨的揭示。

【跟踪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凤 凰 眼

田双伶

茶人老陆,本性喜茶,经营茶叶多年。他不像别的茶商忙着谈生意,而是每天端着紫砂壶,乐呵呵地和人品茶对弈。

做生意毕竟不是品茶,总是风云变幻的有赔有赚,这不,命运偏偏给他一个莫大的讽刺。

望着优哉游哉和人下棋的老陆,茶城的人说,还乐得起来,他心里都愁大发了。

都知道老陆囤积了一百多吨普洱茶,说是囤积,其实是阴错阳差留下的。六年前那天,他带着钱准备去把龙湖花园的房子订了,售楼小姐领着他正在小区里转,老陆的手机响了,是茶城的右邻老江打来的,说他亲戚在一家老茶厂供销科当科长,最近厂子破产了,库存的茶全部低价处理掉,问老陆要不要。

老江说:“我现在手里没资金,你看着要吧,淘底儿货没有个赔的。”

老陆打了车就去了茶厂。老江的亲戚领着他在仓库里看,一摞摞,一箱箱,全是陈年的普洱饼,多数是凤凰沱茶。那人说,厂子不行了,人们还等着多少卖点钱补贴一下。就是那一天,他以回家和老婆吵了一架为代价,用买房子的钱买了整个仓库的陈茶。

就是那次买茶的冲动,让他这几年的日子艰难起来。他的店里绿茶、花茶销路都不错,普洱却无人问津。

老江心里惭愧,见着老陆就连连自责,而老陆却冲他摆摆手,连声赞叹杯里泡的凤凰沱:你看看,色泽褐红汤色明亮,你尝尝,香气馥郁回味尤甘,好茶啊!

一天,在茶城转悠了半天的一个人走进他的茶店。那人是台湾来的,和老陆聊了半天的普洱经,又品了几种陈年普洱,临走时老陆连卖带送地给了他两块印有“1975”的凤凰沱茶。

没几天,老陆接到一个电话,那个台湾人说,你还有多少这种茶?老陆笑着说,几十吨呢,够你要的。没想到,第二天那人就签单订货了,而且还拉起了长线。

老陆在一缕缕的烟雾中眯起眼睛看着订单,他感到普洱的神话开始了。

谁也没想到茶文化渗透得如此之快,普洱开始热销,价格扶摇直上。

一天,忽然有人来茶城搜集凤凰沱茶。那人看来是个行家,说,这种茶主要看凤凰的眼睛,双眼皮的是上品。老陆在一旁听了,回到仓库把存货翻出,确实挑出不少双眼皮的凤凰沱。他看看茶饼上两只展翅欲飞的红凤凰,撕开看看内飞的纸质和字体,又掰了块碎茶,放到杯里泡了,仔细啜饮。末了,他随手将茶饼扔到了茶垛上。

双眼皮儿的凤凰沱茶一时成为珍品,价格猛涨,可市面上很少。全茶城只有老陆的库存多,但他却不卖。几个茶庄的人都来找他,说老陆被钱烧了还是怎么了?老江也劝说他,那几年受够了压货的苦,还不趁着行情好卖个好价钱补补亏空。

突然有人说,有几家老客户收到了老陆的凤凰沱,价格没变。茶商们都快疯了,就是找不着老陆。

只有老江知道他的性子,终于在老陆常去的茶场找到他。老江说,茶城的人都快被凤凰沱搞疯了,你还有心在这儿下棋?

老陆磕了磕烟斗,说,什么单眼皮双眼皮的,那是印刷时的错影。普洱茶的标志,是它的外包装和内飞。买茶卖茶不能只靠标贴,还要用自己的嗅觉和味觉,靠个什么单眼皮双眼皮的噱头去赚钱,算什么做生意?做我们这行的,外行卖外行,图个热闹;内行卖外行,讲究实诚;外行卖内行,学个门道儿;内行卖内行,以心换心。你看看,这满山的茶都是云雾所养,天涵之地盖之人育之,除了制茶工艺上有个区别,有什么贵贱之分?我就不信了……

老江张口结舌望着他半天没愣过神,老陆忽然止住了话问他,你看什么看?

老江眨了眨眼笑了,嘿嘿,没事儿,我看看你是单眼皮儿还是双眼皮儿。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第1期,有删节)

赏析:小小说要善于设置悬念,该小说标题、开篇、文中有多重悬念,这些悬念推动着情节发展,让读者欲罢不能。小说叙事并不复杂,但情节曲折有致,在于巧妙地运用铺垫与伏笔。结尾极为巧妙,诙谐收束既呼应了题目,又耐人寻味。

(1)小说中“老江”这个人物设置巧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

(2)小说中写“他随手将茶饼扔到了茶垛上”,试对这一细节简要分析。

答: 。

(3)小说以“我看看你是单眼皮儿还是双眼皮儿”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 。

(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感受或启迪?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霍力格的失礼

[瑞士]马丁·苏特普代克

在所有人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报告会结束后,他在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前面的那个灰白头发、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霍力格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递给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着还能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霍力格。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为“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霍力格也介绍了自己,然后就简单地聊了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

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这个人当然要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幅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的微笑,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

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巨头!

命运的安排,使马海得知了一个叫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却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

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然后向出口走去。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女士”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啊。在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也会因为这个想法荒唐,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帮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史蒂芬·霍力格。”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选自《译林》2008年第3期,有删节)

赏析:小小说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该小说截取生活中的断片,借报告会后与名人交谈出现口误事件,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了霍力格这一形象,而这个人物正是社会上一类人的缩影。小说主题深刻,构思巧妙,极具讽刺意味。

(1)从全文来看,开头一段文字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

答: 。

(2)从霍力格和马海谈话这一场景,可以看出霍力格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 。

(3)小说以较多的笔墨写霍力格口误后的心理,有怎样的效果?

答: 。

(4)小说以马海的“霍力格小姐”收束,对于这个结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友军的营长

丘东平

在金坛下新河南边指前标地方,驻着友军的一个营。这是1939年7月的一个夜里,这个营突然受了从下新河方面来的敌人的袭击。敌人的企图:不是叫他们消灭在这大河的岸边,就是把他们压往东面,叫他们一个个沉进长荡湖的水里。情况的危险,作战条件的不利,莫过于这个时候了。

“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营长这样对自己说。

他制止了部下的溃退,把队伍集中在指前标附近村子的一个大祠堂里面,把这祠堂作为堡垒一样的据守,而以一个排展开到直通指前标的高高的河堤的两边,收容在指前标街上时被击散的部队,这个排在二十分钟后被完全消灭在敌人的炮火之下。

这时候,一个侦察兵从西南面的大河那边回来,报告营长他找到了五只大木船。

“怎么?你找到了五只大木船?你准备逃吗……哼,你这个怕死的东西!”

营长拔出了他的手枪对着侦察兵,侦察兵没有半点声息。营长并没有扣那手枪的扳机,他突然想到没有理由枪杀这个侦察兵,他应该率领他的部下利用那五只大木船立即渡河,而不应该在这祠堂里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

他们于是渡了河,突出了强大敌人的包围圈,这正是夜色朦胧、天将破晓的时候。

这时候他才觉悟到自己的危险。他带着残兵,慌急的尽速开到新四军驻防地的附近,找到了新四军的司令部,请求新四军司令官给他以援救。

这个营长是浙江人,一个老于战斗的硬骨汉,他个子高大,马一样的长脸孔,一对细小的眼睛蕴蓄着善良和机智。

新四军的司令官安慰他说:“我们以游击战争的灵活的观点评价你此次胜利的突围……胜利,你注意在游击战争的观点上这胜利二字作何解释,你岂不是已经安然带回了两个连以上的兄弟吗?在那样的危险、不利的情势底下,只要你打一个错算,你这个营有立即被消灭的可能。”

“但是我的死日到了。”他的声音是那样坚定而清晰。

新四军的司令官询问着:“那是什么意思呢?”

友军的营长回答他,在他们的军队里面,到这天为止,还找不出有这样的解释胜利的“观点”,这里只存在着一味专横暴戾的无情的军纪——生是犯罪的,只有死才得到鼓励和褒奖,这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定律——以无数“死”字拼成的连坐法,这就是战略、战术。

“你的话我完全了解了。”新四军的司令官说,“那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那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孔看不出一点表情,他说他为了从死中求生,要求新四军的司令官将他收留,他决意从那残酷无理的连坐法逃出,重新的献出他战斗的一生。但是新四军的司令官劝阻他,事实也许还不至于那样严重。

新四军的司令官拍电报给友军的总指挥部,报告这个营长的战斗遭遇,指出胜利的意义所在,希望这个电报会造成一种热烈的、幸运的空气来保护他。那回电大意这样写:此次从下新河方面败退之敝军,承贵军代为收容,非常感谢,但该营长守土失责,有辱我军人人格,应立即把他解回来执行军纪云云。

新四军的司令官坦白地把这个回电交给那浙江人,征求他最后的意见。这时候,浙江人的坚硬的马一样的长脸微微地笑了。

“现在是我自己应该回去了。”他简单的一字一句很镇静地说,“可是新四军同志所创造的新天地,却使我永远不会忘记。”

他像小学生似的谨肃的、驯服的和新四军的司令官握手,那坚硬的马一样的脸孔像一个古圣人的雕像,永远刻着那坚定、坦然的微笑的皱纹。

他把他的残兵带回去了。而在回到他们总指挥部的次日,他被执行了枪毙。

(选自《现代文学三十年》,有删节)

赏析:尺幅之间而彰显思想内容的深刻厚重,这是小小说的至上标准。该小说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情节方面谈不上波澜起伏,人物塑造也并非刻意雕琢,作者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客观冷静地道来,不仅给人以强烈悲怆感,更让人于浩然嗟叹中深思。

(1)从小说的结构安排来看,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

(2)“现在就战死在这里吧!”体现出“友军的营长”怎样的性格?

答: 。

(3)小说的暗线是“营长”觉醒,试从这一角度概述小说的内容。

答: 。

(4)小说蕴含着作者丰富而深沉的思想情感,试说明都有哪些方面?

答: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 人 们

[奥地利]里尔克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在他七十五岁那年已把许许多多事情忘记了。春天也好,夏天也好,他总是感到冷,例外的时候是很少的。他每天颤颤巍巍地到市立公园去,坐在一株菩提树下的长靠椅上,在孤老院的老彼庇和老克里斯多夫中间,晒起太阳来。

他这两位每天度光阴的伙伴,看模样比他年岁还大一些。彼得先生每次坐定了,总要先哼唧两声,然后才点一点脑袋。这当儿,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跟着点起头来,好像受了传染似的。随后,彼得先生把手杖戳进沙地里,双手扶着弯曲的杖头。他慢慢向左边转过脸去瞅着彼庇,尽目力所能地打量着他那红脑袋。彼庇的脑袋就跟过时未摘的果子似的,从臃肿的脖子上耷拉下来,颜色也似乎正在褪掉,因为他那宽宽的白色八字须,在须根处已脏得发黄了。彼庇身体前倾,胳膊肘支在膝盖上,时不时地从握成圆筒形的两手中间向地上吐唾沫,使他面前已经形成一片小小的沼泽地。

彼得先生看不出彼庇有什么变化,便让支在手背上的下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旋转。克里斯多夫刚刚流了一点鼻涕,彼得先生看见他正用歌特式的手指头儿,从自己磨得经纬毕现的外套上把最后的痕迹弹去。克里斯多夫体质孱弱得难以置信,彼得先生反复地考虑过许多次:骨瘦如柴的克里斯多夫怎么能坚持活了一辈子,而竟未折断胳膊或腿儿什么的。他最喜欢把克里斯多夫想成一棵枯树,脖子和腿似乎都全靠粗大的撑木给支持着。眼下,克里斯多夫够惬意的,微微地打着嗝儿,这在他是心满意足或者消化不良的表现。他在没牙的上下腭之间还老是磨着什么,那两片薄薄的嘴唇,看来准是这样给磨锋利了的。看样子,他的懒惰的肠胃已经消化不了剩下的光阴,所以只好尽可能这样一分一秒地咀呀、嚼呀。

彼得先生把下巴转回了原位,睁大一双漏泪眼瞅着正前方的绿荫。穿着浅色夏装的孩子在绿树丛中跳来跳去,像反射的日光一般晃得他很不舒服。他耷拉下了眼皮,可并没打瞌睡。他听见克里斯多夫上下腭磨动的轻轻的声音和胡子茬儿发出的切嚓声,以及彼庇响亮地吐唾沫和拖长的咒骂声。彼庇骂的要么是一只狗,要么是一个小孩,他们老跑到跟前来打搅他。彼得先生还听见远处路上有耙沙砾的声音、过路人的脚步声以及附近一座钟敲十二点的声音。他早已不跟着数这钟声了,可他却仍然知道时间已是正午。就在钟声敲最后一下的当儿,他耳畔响起了一个稚嫩可爱的声音:

“爷爷——吃午饭啦!”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撑着手有些吃力地站起身来,伸出一只手去抚摸那个十岁小女孩的一头金发。小女孩每次都从自己头上把老人枯叶似的手拉下去,放在嘴唇上吻着。随后,她爷爷便向左点点头,向右点点头。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点起脑袋来。孤老院的彼庇和克里斯多夫每次都目送着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和金发小姑娘,直至祖孙二人被面前的树丛遮住。

偶尔,在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坐过的位子上,躺着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那是小姑娘忘在那里的。瘦骨嶙峋的克里斯多夫便伸出歌特式的手指去拾起它们,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把它们捧在手里,像什么珍奇宝物似的——这时候,红脑袋彼庇就要鄙夷地吐唾沫,他的同伴羞得不敢瞧他。

回到孤老院,彼庇却抢先进卧室里去,就跟完全无意似的把一个盛满水的花瓶摆在窗台上,然后便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等着克里斯多夫来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有删节)

赏析:该小说情节方面谈不上波澜起伏,主要以白描手法展现人物形象,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突显人物形象。小说以“老人们”为题,在特定场景中展现出老态龙钟的三个人物,体现出作者深沉的人文情怀,也引发读者深思反省。

(1)早晚的变化让尼古拉斯讨厌,树丛中的孩子使他很不舒服,为什么?

答: 。

(2)小说写“小女孩”叫“爷爷”吃饭这个情节,有什么用意?

答: 。

(3)这篇小说在表达技巧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

(4)小说以“老人们”为题,你认为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一)(1)正是由于老江,让老陆以低廉的价钱买到大量的普洱茶;也正是由于老江,使老陆在情节发展中及时出场;老江与茶商等人从侧面烘托,突显出老陆的人格特点。

(2)这一典型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扔”这一动作表明老陆对所谓行家说法的气愤,突显出老陆正直的个性;为下文老陆揭秘凤凰双眼皮真相和自己不因高价而虚假出售埋下伏笔。

(3)小说在两人的对话中自然收束全文,在结构上既照应了题目,又呼应了前文;结尾给人会心一笑的感受,又发人深思,从凤凰的单、双眼皮到人的单、双眼皮,由商业行为上升到人格道德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小说主题。

(4)小说通过普洱茶热销这样的事件,折射出商业中某些人的投机心理,褒扬了老陆不为利益驱使而诚信从商的高尚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这些都是基本的商业道德,但在今天经济利益至上的年代,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以牟取利益为目的,甚或以欺骗为手段,损害公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小说中的老陆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讲究商业道德,固守人生底线,社会才和谐美好。

(二)(1)并不多余,没有这一段,第二段起首句“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也就没有了着落。不仅在结构上自然引发下文的叙述,而且起到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2)霍力格和马海谈话并不专心,只是希图借大人物的光环来为自己的面子增光而已,可以看出霍力格是一个虚荣心很强、世俗浅薄的人物。

(3)谈话时的兴奋感与口误后的恐惧感,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显荒唐可笑;详写霍力格口误后的心理,不仅使小说情节富有波折,更突显出人物个性和小说的讽刺意味。

(4)小说结尾写两年后的相遇,以马海的“霍力格小姐”收束,给人会心一笑的感受,体现出作者谋篇的匠心;以“霍力格小姐”收束,在诙谐幽默中,更突显出马海这个人物的气度和襟怀;知名大人物马海与平凡小人物霍力格,两个人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显小说主旨。

(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照应标题,自然引发下文;渲染遭受袭击的严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危险的情势与下文的成功突围对应,突显人物形象。

(2)在情况危险、作战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不怕牺牲,甘愿战死,体现出他的英勇顽强,也体现出受国民党军队战略战术和无情军纪熏陶的愚蠢固执。

(3)惨遭袭击后,愚蠢地坚持“战死在这里”;觉悟到不应该“作孤注一掷的无意义的死守”,突出重围;投奔新四军后,接受新的“胜利观”,重大觉醒,要求收留;从大局出发,坦然微笑着回去,深刻醒悟,视死如归。

(4)对国民党将士坚持抗战、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的赞赏和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国民党军队错误战略、战术的批评和无情军纪的谴责;对新四军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顾全大局处理问题方式的赞扬;对特定时代让人不可理喻的怪异、荒谬现象的慨叹。

(四)(1)早晚的变化意味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绿树丛中充满活力、跳来跳去的孩子与自己的老态龙钟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讨厌”、“不舒服”的心态,正是老年人留恋生命的体现。

(2)写“小女孩”叫“爷爷”吃饭这个情节,将老人和孩子这生命的两极放到一起,起到反衬的作用;同时引出“小花儿”,引出克里斯多夫、彼庇把“小花儿”看成珍奇宝物的精彩情节,深化了小说主题。

(3)并不注重情节波澜,而以白描手法,不厌其烦地描画人物的外貌与心理;抓住富有表现力的特征展现人物,如“刚流了一点鼻涕”、“歌特式的手指”、“没牙的上下腭”、“漏泪眼”等;运用典型的细节突出人物,如“须根处已脏得发黄”、“胡子茬儿发出的切嚓声”等。

(4)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三位有相同特征的老人形象,寄寓着老人对生命的珍惜与渴望;小说以“老人们”为题,由小说中几位老人的心理状态、生存处境引向当今社会的老人群体,表达了对关爱老人、珍爱生命的呼唤。

猜你喜欢

马海老陆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扶贫路上见证苗家汉子的新生
不失的尊严
同学老陆
“你为什么而出发”——马海方谈速写
狼人报恩
老陆的生活哲学
霍力格的失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