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写作·漫步古诗苑
2013-04-29王功田
王功田
读诗:从意象走向意境
《说文》:“诗,志也。”“志,意也。”《史记》:“诗,言意。”诗是借吟咏表达心意的文学体裁与表现形式,读诗可从意象和意境两方面入手。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意(意念)和象(物象)的融合,是作者主观思想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即“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古人讲究“立象以尽意”,注重为情选景,追求物我皆忘的境界,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遵从内心的引导,这使得意象在蕴含创作意旨、寄托内心情感、暗示深刻哲理之余,彰显出作者强烈而鲜明的主观色彩。内心潇洒、超然的陶渊明选取“菊”“南山”来表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仕途失意、困窘的王维选取“水”“云”来表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从容。作者为表达一种情感而选取特定的意象;表达同一种情感,不同人因不同性格又会选取不同的意象。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好用诗来抒情达意。不得志时浅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思亲念旧时醉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旷达时高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抒情达意的载体,那什么是诗歌中的意境呢?
诗歌意境是指诗作中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是作者的内心和外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情调和境界。高明的诗人通过一系列特选的意象构成特定的意境。赏析诗歌意境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着手,品味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句子中,诗人用“东风”“残花”“春蚕”“蜡烛”等意象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道出了相会无期的离别之恨、缠绵浓郁的相思之苦。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诗人用“沉舟”和“千帆过”、“病树”和“万木春”形成对比,营造出乐观、进取、豁达的意境。
诗是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文体,以物象为体,以意念为神,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意象和意境的内涵,并以此为起点,才能深入掌握读诗、赏诗、品诗甚至写诗的技巧,才能在名篇佳作卷帙浩繁的诗的国度徜徉、含英咀华、向古人“取暖”。
【作文本】
世上如侬有几人
◎ 浙江省黄岩实验中学八(10)班 黄方宁
手捧一本《今生惟爱李煜词》,跟随着你的思绪,细细品读着你那一首首触动心弦的诗词,和你那一段段曲折坎坷的人生,总有一种莫名忧伤包围我的心灵。在那一刻,我的忧伤融化历史,我的灵魂穿越千年,来到了你的身边。
我最喜你那一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没有一点帝王家规矩的束缚,有的只是“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的轻松愉悦,有的只是“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的俏皮玩闹。我想,这也许是你当上皇帝后过的少之又少的快活日子吧:既无庙堂之勾心斗角,又无江湖之灾难祸害,更无边境之侵犯骚扰。我曾幻想,要是老天能一直这样眷顾你那多好,让你一心深潜于诗词的深海,不必理会朝政、军国大事,永远做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词人李煜。
美好的时光最容易消逝,你得到幸福要用失去自由为代价。在一个个黑暗的日子里,你虽与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为邻,但他们不能和你谈词说赋,你也无法和他们把酒吟诗。一瞬间,你便失去了一切:不得不离开你那“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宫殿,不得不走出你那风花雪月的浪漫,不得不承受“多情自古空余恨”的结局,不得不面对四面坚固的冰冷和黑暗。只有“梦里不知身是客”,而梦终会破碎,尽管你浅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流走的恰是你最珍贵的,你的词,你的命。
“无言独上西楼”,天空中那弯残月,冰冷破碎如你心,在无际的黑暗中苟延残喘地挂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青丝离恨,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你早已千疮百孔的心,唯有那深院中寂寞的梧桐树才能读懂你的悲哀你的伤痛。彼时,你是否在想念旧时门前的“车如流水马如龙”!你是否还在想念那些离不开你的事和你离不开的人,你是否还在想念皇宫里的雕栏玉砌!可叹往事已如烟,“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复杂的世界中,你一直隐藏着一颗简单的心、简单的愿望——自由!你渴望自由,渴望如渔父一手握着钓竿,一手拿着酒壶,漂一叶扁舟在江河上“随风飘荡,任意东西”,醉翁之意不在欣赏河岸美丽的风景,不在品尝甘之如饴的美酒,只在陶醉心中那一抹自由。你不求威仪天下名垂史,但求独善其身率性为!你崇尚春风暖雨、落絮飞雁、杨柳依依的自由生活。你高唱:“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你是对的,却也是错的。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千年后,你的一切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化为一抔黄土,被风吹向远处,唯有那一句“世上如侬有几人”时刻在敲击我的心灵。 (指导老师 王蕴)
【明师点】
小作者喜欢读李煜的作品,也喜欢李煜这个人,所以对他的许多词句都能信手拈来,并能加以恰当地运用。作者能理解李煜的愁绪、亡国之痛、成为阶下囚的无奈,以及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学生,能从意象入手,解读出诗歌的内涵,走进诗人的意境,难能可贵。虽然有些理解还略显单薄,行文思路也有些凌乱,但对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