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2013-04-29章云何瑞文曾岳南陈少华
章云 何瑞文 曾岳南 陈少华
收稿日期:2013-06-14
作者简介:章云,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何瑞文,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博士。(广州/510006)
*本文系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10JGXM-ZD10, 12JGXM-ZC04)、广东省教育厅专项重点实验室(IDSYS200701)的研究成果。
摘 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形成独立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外的完备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本文从依托工程背景、强化职业性、适应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专业型师资队伍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基地等方面探索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的硕士学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授予硕士学位的标准偏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最终使硕士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过渡学位,另一类就是各种专业学位。[1]专业学位将成为我国硕士生的主体。
我国从1997年设置和试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建立了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制度,但由于招生体制和指标的限制,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部门的需求。教育部自2009年起,设置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2010年教育部提出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规模的50%以上。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部在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2]这对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
一、建立完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率很高。在英国,工程学科几乎全是专业学位。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工科院校重新调整工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大工程观”的导引下,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600多种类型庞大的学位体系,大量的研究生是攻读专业学位或者称为职业型学位的。[4]同时,美国的专业鉴定制度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发挥着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5]2003年日本开始正式创建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院开展培养具备高层次专业能力的实际业务人才的教育,其特点为教学上聘请活跃在各行业第一线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传授最新知识,实施高层次专业实务教育。专业学位研究毕业生可以直接参与国家资格证书的报考资格,也可以选择研究型研究生院的博士课程继续深造。[6]
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置,促进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但是,目前还没能形成较为完备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存在培养定位不明确,教学和实践达不到要求等诸多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逐步提高。由于观念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排斥专业学位的倾向,很多研究生导师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等同于有学历的工程硕士”,认为是降低标准,影响质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招收生源、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培养方式、培养质量乃至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待建立完备的专业学位体系。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如何针对就业背景面向学科领域设置课程,如何建立专业学位与特定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关联,如何协调高校和企业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和任务,如何组织和管理研究生的实践和实习环节,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质量如何把关,等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也有别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尽管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标准、方式、过程和要求都有显著差异,但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地方高校必须认清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转变思想观念,突破长期以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的习惯模式的束缚。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潮流,勇于创新,因材施教,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探索和建立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已初步实现工业化,进入高级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里程。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社会需要大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高校培养工科研究生则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要勇于创新,突破僵局,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地方优势,抓住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机遇,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性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涉及到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加强过程管理和保证培养质量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各个环节完善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由学校、企业和导师组共同承担教育职责,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实践和素质品质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并形成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根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培养计划中,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基地,提升研究生实践性教育质量;由导师组实施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引入工程创新和实践最活跃的前沿,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1依托工程背景,知识结构强化职业性
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在知识结构方面,其以提升技术创新和开发研究水平及能力为特点。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所具有的复杂科学知识体系,是专业学位设置所必备的知识基础。[7]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因此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范畴设置课程体系。
工科院校要全面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方式和方法,在大工程、大学科领域组织硕士生导师、授课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等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争突破传统教学科研型的教学观念,打破“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职业”需要的整体优化培养。专业学位不是按某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设置课程,而应该根据相应职业背景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按“学科群”或“学科领域”设置课程,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工程教育本身就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更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例如,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面向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目前广东省内地级市甚至有些县级市电力企业都有博士毕业生,对电力企业而言,并不需要花更多的成本招聘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那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在哪里呢?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来定位专业学位,要全面地衡量社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注重人才定位和能力培养。
目前,电气工程领域尤其是电力系统已经进入高度自动控制的具有强烈现代特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新时代。专业学位必须要适应电气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广东省对电气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瞄准电气工程技术的前沿动态,构建反映学科前沿和特色、契合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目标的有明显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因此,有必要面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结合信息和能源科学,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大幅度地归并、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避免专业课程的设置偏窄过细,要凸显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2适应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是职业专业化的标准和规范[8],专业学位教育是职业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两者可以而且有必要关联起来。这为专业学位的定位提供思路,可以成为衡量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高校应该考虑多层次多方位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衔接,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中的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等都可以与工科院校的专业学位职业背景相关联。注册工程师考试实行十多年来,其考试的难度大,证书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分量重。注册工程师的考核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基础知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科教育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的基本概念在本科教育也有涉及,但是很多知识点是紧密围绕工程实践设置的,涉及大量的工程设计和技术规范内容。因此,工科院校在设置专业学位课程及开展实践教育时可以衔接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如图2 所示),并可以推行通过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考核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的模式。
仍以电气工程为例,注册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考核涵盖了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设备选择、导体及电缆的设计选择、电气设备布置、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接地、仪表和控制、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及调度自动化、操作电源、发电厂和变电所
图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认证的关联模式
的自用电、输电线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因此,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可以设置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同时增加多个工程设计环节。例如,在电力系统重要的继电保护方向上,本科教育均会设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以及以掌握继电保护配置和配合为主的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般设置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课程。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可以围绕实际应用中的继电保护配置整定计算设置设计环节,既衔接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考点,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需注重与本科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区别。
通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密关联职业资格认证,适应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发挥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图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通过提高培养质量,来逐步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关联的进程。如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可以适当减免资格考试要求,并推动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高校工程专业排名的重要指标。[9]当然,在我国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个过程。
3形成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要凸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于传统以学术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校,建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除了明确实践环节的课时和学分等,更重要的是明确实践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管理办法。其次,通过在课程学习中加强实操环节、增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和到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实施“全程化、多层次、多模式、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具体实施的难点首先是,必须有一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必须有安全有保障的实践基地。
结合年轻教师组成导师组进行集体和合理分工指导,聘请企业一线的优秀高级工程科技人员与校内导师构成“双导师”。聘请本专业从业经验丰富的在职和退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可以缓解专业师资问题的部分压力,但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培养专业型师资。这一点地方工科院校是有优势的,如广东工业大学每年70%以上的科研项目经费来自于企业,2012年立项横向经费达25亿元。这本身就说明广东工业大学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和大量的应用型科技项目,有助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但是如何组织和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学位师资队伍,高校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引导。应鼓励教师对横向科研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支持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核,对获得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带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给予优惠,为专业型师资的培养提供解决思路。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原则上有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环节。现阶段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从规模到保障机制上远跟不上这一需求,基本处于导师自主行为或由研究课题决定的实践方式,亟待大规模建设新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让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提供和保障研究生开展实践的软硬件条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需求的有机关联。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有意愿主动参与并全程介入,能够从联合培养机制中获得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实现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定位今后的工作甚至创业方向,而这有赖于学校的规划和联合培养机制的完善。高校要积极利用地方优势和资源,推进这一基地建设理念转变为现实,制定培养环节、选题研究和经费资助等的具体细则。
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的形式可以多样。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也应该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高水平研发平台,使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撑是高校在平台建设中应该探索的课题。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紧跟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国际经验与地方经济需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全方位的改革。优化整合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专业化特点,衔接职业资格认证,利用社会资源, 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加入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办出专业学位培养的特色,树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蒋文学.最新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设与质量监督管理达标手册[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3]周小军.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研究生,2010(10):52-53.
[4][9]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106.
[5][8]王莉华.多元化的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73-77.
[6]江虹.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模式、作用及意义解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3):28-31.
[7]李晔.被学科规训限制的专业学位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