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研究
2013-04-29周少华
周少华
摘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尽快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可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在培育的过程中,要从主体、客体、载体三者互动视角出发,注重发挥载体的作用。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载体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在充分考虑当前新兴产业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产业实力的基础上,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规划为当前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对培育发展这些产业的载体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引言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是决定国家力量强弱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世界近代以来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总会出现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日本和韩国的崛起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对新兴产业的突破实现的。美国的发展历程更表明,抓住每次新兴产业更替的机遇,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崛起而且对其保持领先优势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主体、客体、载体“三体”互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载体的作用又异常的突出。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属于产业这一基本范畴,因此,其培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阐释,即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为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部分研究还引入了种子期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筛选阶段,本文直接划入培育期)。
1、培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较小但潜力巨大的特征
培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首先,这种产业的规模较小,一般而言,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从众多一般性的产业中选拔出来的,还处于萌芽期的产业,产业内部企业数量有限,总体实力仍然不强,产品销售收入也不多,总体而言规模还相对较小。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这类产业多脱胎于新技术或者新的市场需求,其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成长迅速且竞争力强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后,一方面,由于国家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且其市场需求不断得到激发,从而使得行业内部产品基本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基础产品衍生出的细分产品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加速了产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契合了市场需求,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得行业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3、成熟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规模巨大且日趋稳定
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后,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成为支柱性产业,这一时期,一方面,产业规模巨大,众多的细分产业、强大的产业集群使得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庞大。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步入稳定时期,产业内部的技术趋于成熟,前期迅速扩张的势头不再,产业整体处于一种平稳运行的状态。
4、衰退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可替代性与衰弱的特征
进入衰退期后,一方面,部分细分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新的产业所替代,甚至退出历史舞台,或者竞争力大幅降低,已经难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改造升级,演变为另外一些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的作用机制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包括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基地、工业中间试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器和加速器。通过载体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自身的作用机理。
1、培育发展载体的整体实力强劲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载体本身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这一方面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如进行财政补贴、实施各种奖励计划等,另一方面,这种强大的实力能够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对于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取得 市场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之一——高新区为例,1995年,我国高新区内拥有企业数12980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1529.0、1402.6、107.4、69.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9.3亿美元,到2000年,企业数量突破2万个,达到20796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9209.3、7942.0、1978.8、597.0、460.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85.8亿美元,到2010年,企业数量达到51764个,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分别达到97180.9、75750.3、19271.7、6261.3、4968.2亿元,出口创汇达到2476.3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10.55、9.54、9.74、10.49、10.79、13.33倍,2000-2010年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6.57%、25.30%、25.56%、26.49%、26.86%、29.56%。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集聚了丰富的培育发展资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集聚了诸多的发展资源,首先,集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1995年,我国高新区的从业人员人数达到99.1万人,1996、1999、2002、2004、20052007、2008、2009年分别突破200、300、400、500、600、700、800万人,到2010年达到859.0万人。国家大学科技园人员总数达到2343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留学归国人员分别达到2343、147、493、579、1247、319、46人。其次,集聚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我国产业园区内部具有大量的产业发展基金、引导资金、担保基金,这些资金使得处于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扶持。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2010年,大学园资金总额达到1257108万元、创业公共服务机构数达到1371个、孵化基金总额达到486736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达到82103.1万元。再次,集聚了大量其他资源,如园区内部一般拥有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三通一平”的良好条件,甚至部分地区还实现了通气等生活设施的完善,这为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形成了培育发展品牌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首先,从科技企业孵化器来看,1995年,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为73个、1854个、364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40.2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4.2亿元;到2010年,孵化器数量、孵化企业数、累计毕业企业数分别达到896、53382、36485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043.9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3329.5亿元,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强大。其次,从国家大学科技园来看,2004年,大学科技园数量、孵化企业、累计毕业企业、当年新孵企业分别为42.4978、1137、1120个,场地面积为478.4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26.2,在孵企业人数6.5万人;到2010年,大学科技园数量、孵化企业、累计毕业企业、当年新孵企业分别发展到86、6617、4363、1858个,场地面积为814.5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收入221.6,在孵企业人数1858万人。
四、激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活力的对策建议
激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活力,可以着重从创新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发展人才等方面着手。
1、创新理念,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战略地位
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要在把握新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培育发展载体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打造三大体系即理念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理念创新体系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突破思想上的制约,在思想上解决不想发展、不敢创新以及不会发展的问题,形成一种敢担当、想突围的思维方式,以及为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活力提供思想动力;管理创新体系即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的现实需要,建立一种能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行为、保护创新产权的管理模式,并根据发展环境、企业在区域乃至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等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发展策略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行为的持续性;制度创新即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各制度之间的衔接,构建一个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建设的制度体系,特别是要注重产业成果商业化的制度设计。
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夯实载体基础
首先,出台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支持是载体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应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出台政府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政策、股权激励试点政策、土地规划与用地指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与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载体发展的若干政策。其次,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大力借鉴国内外孵化器-加速器体系建设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增大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创新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渠道,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孵化器-加速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再次,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继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非上市企业进入证券公司待办股份转让系统的相关制度。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建立科技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专家参与的风险评估、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充分调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利益相关者积极性。
3、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载体活力
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载体,要抓住一个核心即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收益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产学研金政合作平台,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科技“孵化器”;加快大型科学仪器及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4、凝聚人才,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人才支撑
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新的分配制度和人才激励新机制,推进智力资本、知识资本参与生产要素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完善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鼓励科学家创新,促进企业家创业。
参考文献:
[1]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徐充,姜宏.通过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体互动”视角下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JD4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