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析

2013-04-29车欣薇

金融经济 2013年5期
关键词:金融集聚金融中心竞争力

车欣薇

摘要:随着金融核心地位的不断提升,培育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针对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依据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指数)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以及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如何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更好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竞争力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金融功能已经能够克服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在不同区域间低成本和快捷地发挥功效,这使得金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使得地理空间不再对金融活动产生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商品、资本和信息得以快速高效地在全球范围内传输,企业的选址将变得更加自由,空间的经济意义将越来越不显著。然而在世界范围内,众多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某一城市或区域,而且这些城市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业中心。这些城市具有比别的城市更高的运营成本,却仍然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机构聚集于此,形成了金融中心。空间因素对于货币和金融的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随着金融核心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国政府对金融中心的关注也日益增强,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各国的金融战略。

金融集聚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对金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金融地理学的信息流理论在该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Porteous从“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等角度来解释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2]。Martin认为货币具有与生俱来的空间性,货币地理性的表现在四个方面:区位结构、制度的地理性、监管的空间性以及整个国家的公共金融空间[3,4]。Zhao等[5,6]应用信息腹地理论探讨中国金融中心的演化,指出信息外部性以及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塑造信息腹地和决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等级和全球层次的重要因素。Park等认为金融机构的集聚能够促进行业内银行间的合作,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7,8]。Tschoegl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具有自我强化性,规模经济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选择一个特定的区位,当更多的金融部门在一个区域内定位,那么这些区域对于其他金融参与者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这是金融集聚的形成原因[9]。Pandit, Cook和Swann认为,从需求的角度看,金融集聚是为了获得由于定位在金融集聚区而拥有的声誉,降低由于金融服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程度;从供给的角度看,金融集聚是为了获得大量的专业劳动力,金融中心所提供的会计、精算、法律、计算机等服务以及由于交易接近资产流动的地方而获得更大的灵活性[10]。

任英华等对我国28个省域金融集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金融集聚在省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创新、经济基础对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对外开放在期初对金融集聚有显著的正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逐渐减弱,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促进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吸收和消化的过程[11]。黄解宇等从金融自身的流动性、空间的外在性、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及默示信息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对金融集聚的基本原因进行了理论研究,认为金融集聚是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的,金融本身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集聚[12]。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集聚及其影响因素,促进了金融集聚理论的发展。金融集聚本身是一种产业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空间现象,具有极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对金融集聚机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有利于中国更好地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

国内外多家机构已经开展了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评估和比较各个金融中心竞争力。其中,伦敦金融城Z/Yen集团制定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是目前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评价指数。从2007年3月起,伦敦金融城Z/Yen集团每年3月和9月分两次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对全球近百个金融服务业发达的城市进行评估,并根据全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指数和针对权威金融机构的问卷调查评估结果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名。其中,外部竞争力指数分为人力、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综合竞争力这五大指标体系,每一个指标体系内又包含多项细分指标。问卷调查是在网上进行的,通过对金融机构展开持续动态的问卷调查,以反映业内权威人士对各金融中心城市的实时评价。排名既考虑诸如声誉、商业环境等主观因素,也综合基础设施、税制等相对客观的因素,同时对城市在金融领域子行业方面的吸引力进行评估。

截至目前,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已经发布了13期。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在全球的排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上海从初上榜时第一期的24名,尽管曾滑落到第5期的35名,但第6期一跃成为第10名,并于第9期和第10期排名全球第5。对外开放的深化使中国香港与上海等内地城市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相辅相成。中国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枢纽一直排在前几位,除了在第4、5期被新加坡超过成为第4名之外,其余各期都是第3名。中国香港各项指标竞争力都较强,尤其在市场监管方面有着明显优势。香港已经与伦敦、纽约一起并驾齐驱,成为全球处于领导地位的金融中心。同样,北京从初上榜时第一期的36名,曾一直滑落到第5期的51名,但第7期时,北京已经排名第15名。从近期GFCI指数报告可以看出,上海等亚洲金融中心已经开始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显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亚洲因素在金融危机以后体现得尤为明显。亚洲地区庞大的国际金融需求和本土优势将是促成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因素。亚洲以外地区很多参与问卷调查的金融机构专业人士都强调亚洲金融中心的发展应该引起西方政策制定者广泛的关注。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全球化是推动世界不断开放和融合的主要力量。金融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培育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对于置身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上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和基础,但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等金融中心的差距仍较明显。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对该城市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促进作用显著,而创新投入对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有促进作用。应抓住机遇,在积极慎重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加强金融环境的培育和金融人才的培养,鼓励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努力推进上海成为21世纪全球级的国际金融中心,逐步建立中国金融中心多层次的体系格局。通过分析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对我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促进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加强相邻区域间的金融合作。促进我国金融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金融市场一体化。各个城市金融之间存在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与本地相邻区域的金融业发展能促进本地区金融业的提高。以上海为中心,促进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分工协作,把离散式的金融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服务全国经济、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有序放宽政策限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增强金融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升各区域金融集聚竞争力。向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借鉴发展金融市场的经验,努力增加金融服务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加强与境外市场合作,逐步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断促进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深度。

第三,重视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上海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应努力完善国内金融人才的培养,改善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应致力于加强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提升金融业人力资本优势,为金融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第四,金融中心的建设应以经济腹地为依托,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促进经济和金融的长远发展。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是金融集聚的基本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催化剂,金融中心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也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同时应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研发投入,提高金融创新水平,促进金融集聚可持续发展,提高金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ous D J. The Geography of Finance: 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ur[M]. Aldershot: Avebury, 1995.

[2]Porteous D J.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enters: Location, Information Externalities and Path Dependence[A]. In: Martin R L. 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C]. Chichester: Wiley, 1999:95-114.

[3]Martin R L.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Money[A]. In: Martin R L. 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C]. Chichester: Wiley, 1999:3-27.

[4]Martin R L.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 in Economic Geography[A]. In: Barnes T, E Sheppard.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C]. Oxford: Blackwell, 2000:77-94.

[5]Zhao X B.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 A Geography of Finance Perspective[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3,38(4):535-571.

[6]Zhao X B, L Zhang, T Wang. Determin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e Case of China[J]. Geoforum, 2004,35(4):577-592.

[7]Park Y S, M Essayyad.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s[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89.

[8]Park Y S, E C Buljevich. Project Financ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1999.

[9]Tschoegl A E. International Banking Centers, Geography and Foreign Banks[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 Instruments,2000,9(1):1-32.

[10]Pandit N R, G A S Cook, P G M Swann.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J]. The Service Industrial Journal, 2001,21(4): 33-61.

[11]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12]黄解宇, 杨再斌. 金融集聚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金融集聚金融中心竞争力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日本竞争力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