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里的蒲公英
2013-04-29刘园
刘园
越来越多的高品质展览出现在公共视野。这些展览的展厅,有很多都是为展览专门建造的独立空间,展览结束即拆除。2012年10月,“上下”推出手工艺作品展,用一座别致的“竹屋”完美呈现各个系列的新作品,以及融于其中的精湛传统手工艺。展览结束后,“竹屋”被“转移”到北京南郊城乡结合部的蒲公英中学,为孩子们营造出诗意的学习空间。
“上下”的这种做法,无疑为那些造价不菲又极具艺术感的展厅提供了一种再生的方法。
“竹屋”何处去
北京闹市中的一座中式古典院落,宁静、雅致如江南小园。由480片竹墙、900根竹管、300平方米木地板、20吨鹅卵石建造的“竹屋”内,流光透影、虚实交错。
这是“上下”手工艺作品展现场:“云栌”香道空间以斗拱为灵感,以竹为结构,层层交错,营造出清朗俊秀的空间;拨开参差错落的竹帘,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背后,“聆风”茶空间隐匿其中。中空的竹管于四周垂挂而下,风过处,竹声叮咚,趣致盎然。在天光、清风与竹影里,茶香四溢,所有的纷繁芜杂都抛到云外;围棋空间的穹顶则由竹丝排列拼镶而成,光影流转,使人平心静气。
“上下”家具、茶具、服装、首饰等各个系列的新作品,在“竹屋”里完美呈现。“展览结束后,如何让竹屋创造的诗意与美丽延续下去?我们希望为它们找到一个新的安置之所,用创意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和生命。”“上下”品牌创始人蒋琼耳女士说出了当初对于竹屋的一个期待。
这个时候,蒲公英中学进入“上下”的视野。这是一所“把接受合格教育的权力还给农民工子女”民办公益学校。农民工的孩子,在基础教育之外,更缺少的其实是对美、对诗意的欣赏和理解。因此,“上下”决定将竹屋搬到蒲公英中学的教室中和操场上,为孩子们创造一些“美和诗意”。
艺术就像蒲公英
下课铃响起,蒲公英中学又喧嚣起来。往常,学生们下课后的第一时间总是朝操场涌,现在则出现人群的分流,有很多人出门左转,进入别致的阅览室。
阅览室由“上下”竹屋的建筑材料重新打造,屋顶与墙面由竹屏筑成,阳光从缝隙里透进来,洒下斑驳的影子。白色的鹅卵石贴在墙裙已竹风铃在屋檐下发出脆响,孩子们随意坐在里面,聊聊天,翻翻书,十分惬意。
孩子们很喜欢这间漂亮的屋子,课间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来这里。孩子们说:“没想到平时常见的普通的竹子,可以变得这么美丽。”
除了阅览室,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四壁和屋顶都由竹墙围了起来,教室成了一片竹的世界。孩子们可以在这个充满诗意的环境里学习艺术、开拓视野;学校礼堂也在竹子的装饰下焕然一新。金黄色的竹子让礼堂舞台温馨而瞩目,舞台两侧竹子搭起的斗拱结构增加了庄重感,也让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国式的建筑之美……
在一所普通的中学,有这样几个极具艺术感的空间,乍看有些突兀,但是孩子们对这些空间的喜爱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在这样的空间里,孩子们会和艺术、美离得很近。
春风送暖,草长莺飞,竹屋每天静静地聆听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阳光透进来,美丽如画。“上下”的手工艺作品展结束了,但换了一个地方又重新开始,它在城市的一角落脚,陪伴孩子们默默成长。
蒲公英随风飘扬,落地生根。竹屋何尝不是蒲公英,在孩子们中间,让艺术的种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