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仓: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等8则
2013-04-29
刘仓:对毛泽东的评价“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反对“左”的错误的同时,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和“文革”的错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把建国后的历史说得漆黑一团。国外有的媒体也造谣生事,混淆视听。这种情况表明,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涉及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途和命运,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形象。1979年3月6日,陈云在会见马来西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时指出:“我们对毛主席的评价,不会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那样。我们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提出防修反修等问题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对毛主席的评价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世界的问题。就像对斯大林的评价一样,不仅是苏联的问题,而且是世界的问题。”这和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致的。3月30日,邓小平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再次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这为《决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定下了基调。
(来源:《党的文献》2013年第1期)
龚怀敬:主导好自身的知情权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好的作风搞调研。没有好的作风,领导干部自身的知情权也很难得到保证,调研的结果也会失去应有的真实之美。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对情况的正确掌握。自己的知情权无法主导,必然了解不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分析问题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指导工作就可能脱离实际,甚至误导基层,给单位建设带来损害。领导干部的知情权被侵犯,有基层不愿暴露问题的原因,但根子还是少数领导干部的作风不实,偏离了工作的正确“航向”。当然,主导好自身的知情权并非易事。现在通讯发达,领导下基层常常受到干扰。往往是领导一出门,就有人通知基层做好各种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更需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作风,不打招呼,静悄悄下去,沉到最底层,并坚持不透露检查事项、不走既定路线、不看设定科目,多搞“自选题”、多找死角盲点、多寻基层经验和“草根”典型。只有始终用务实的作风掌舵、用科学的方法导航,坚持以真心换真话、以真情换真招、以虚心换智慧、以诚恳换良策,才能主导好自己的知情权,获得指导单位科学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2月19日)
常绍舜:“顶层设计”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顶层设计”本质上是建立在对事物理性认识和科学评价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案,因而它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础。“顶层设计”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形成的,它首先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取得经验,并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其次,它还要立足实践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评价。第二,“顶层设计”的实施也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保障。“顶层设计”实施的过程必然要经过一系列摸索过程,成功了的设计就坚持,失败了的设计则改正。第三,“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交替进行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因此,那种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看成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过程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来源:《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31日)
刘纪鹏:重视改革的方法论
纵观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改革目标的确立,二是改革路径的选择。以30多年中国改革之经验看,中国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改革的方法论有独到之处。中国改革方法论的内涵有以下四点:一是稳定基础上渐进,“摸着石头过河”,前者是中国改革成功方法论的核心,后者是中国改革渐进、稳定改革的理论基础和表现形式。二是尊重国情,批判借鉴国际经验和规范。中国探索体制改革有两大前提:一是在经济上探索新型公有制形态与市场相结合;二是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稳步推进政治体制变革。三是正确的改革顺序。中国改革是先从经济体制入手,经济体制又从价格入手。四是内部主体主导改革。中国改革是在改革者内部主体主导的基础上,按照“老树发新枝”的思路不断推进,用“老树”的营养滋润“新枝”,再逐渐扩大“新枝”比例,整个改革在“老树”主导下完成,平稳有效。当然,这要求改革者一定要有自我革命的献身精神和使命感,在旧体制退出的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2月18日)
张杰:大企业病与所有制没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保证国有经济有一定的地位,这是核心。对央企的批评,包括垄断、管理水平低、效率差、工资多等,都是片面的。效率低下,央企有没有这个问题?过去有,现在依然有。但是民营企业管理就都好吗?跨国公司、百年老店管理就都好吗?大企业病不是央企的专属。有些人老把大企业病用所有制来分,事实上,大企业病与所有制没有关系。同样是国企,有的好有的不好,经营者能力不一样。如果私有化就能实现发展,那太简单了。资本归谁不决定好坏,谁来经营,怎样经营才决定好坏。当然,我们和国际上顶尖的公司差距很大,也在研究借鉴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国资委这两年也在抓管理提升。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2月22日)
刘棣:戏说历史要有底线
近来,荧屏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极为火爆。不过凡事当有节制。文学艺术戏说历史不能肆意颠倒、篡改、歪曲历史。如果一番戏说堆砌起的都是虚妄不真的情景,就会向国人传导谬误的历史。如果现代人搞笑的语言、时髦的话语,动辄就从千年前古人口中喷出,不伦不类的表演同样会普及无知。如果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将后朝方有之物非放置于前朝,这种随意编排只能扰乱对历史本源的认识。文学艺术戏说历史可以想象虚构但不能篡改扭曲。诚然,一些史实粗线条的记载是为后人留下诸多想象空问,可以在一些细节上加以虚构,但这一史实本身却不容任意改变。文学艺术戏说历史不能不分内客,什么都拿来戏说。像反映抗日战争这样严肃历史内容的剧作,就不应随心所欲进行戏说。然而,国人却不时就能看到这类作品现于荧屏,将那段国仇家恨的历史,置于轻薄的笑谈之中,实在令人痛心。对待历史,不容像梳姑娘头上的小辩,想怎么梳就怎么梳。此乃文学艺术戏说历史的一条底线,任谁都逾越不得!
(来源:《前线》2013年第2期)
白龙:媒体,别做不良社会情绪推手
在近年来的一系列热点事件中,不止一次出现众说纷纭的罗生门现象。事实上,从近年来多起公共事件的舆论指向看,有一个尴尬的特征:指责有关部门,往往比替有关部门说话容易引来点击量;追求情绪释放,比追求真相更易赢得掌声。面对公众关切,媒体不避热点主动深入现场,力图解疑释惑,值得称道。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做细致深入的真相追寻,就容易参与到社会情绪的发酵之中,甚至可能充当酵母的角色。事件的结论还未得出,情绪化报道已经漫天飞舞。这样的参与,只会加剧“真相困境”,让理性的声音更难突围。作为媒体,应该正视社会情绪背后的公众诉求。但是,也要看到,在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下,人们的关注力和判断力往往随之碎片化,出现了用道德判断代替事实判断、以价值批判取代真相追寻的简单化倾向。一些人讨论问题,惯于用先入为主的“立场”站队,事实如何不再重要,“选择性相信”普遍存在。负责任的媒体,不能做不良社会情绪的推手,而要站在理性一端,做极端情绪的冷却剂。在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如何追问真相,检验着媒体的职业能力和责任担当。当下中国,公共舆论事件不少,媒体要勇于直面更要恪守职业精神,按照事实逻辑疏导公众情绪,不盲从、不跟风,搭建通往理性讨论的桥梁,促进事件当事者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才能形成和维持。
(来源:《解放日报》2013年1月12日)
张树华:腐败,俄罗斯的“癌症”?
俄罗斯在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经常处于百名之外,不得不与一些以腐败著称的非洲小国为伍。当今的腐败源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而腐败泛滥高峰期则是叶利钦执政时期的8年。上世纪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政治改组和外交盲动,打开了混乱失序的闸门。一时间境内外黑社会势力与蜕化的苏共官员借机相互勾结,浑水摸鱼,将权力转化为资本,在苏联解体的废墟上发财致富。苏共垮台后,叶利钦全面推行私有化,掌握着庞大国有资产的“红色经理人”和新崛起的商人阶级又凭借着手中的巨资对国家权力形成了绑架和要挟。2000年普京上台以后,极力摆脱“寡头掌控经济命脉和舆论喉舌”的被动局面,他依靠国家强力部门打击私人财阀、寡头。2008年梅德韦杰夫接过普京的班后,立即重组总统反腐败委员会,亲自担任主席,并推多年酝酿的《反腐败法》出台。可4年过去,成效并不显著。俄罗斯腐败之所以成为难以医治的“癌症”,权力与资本的勾结是造成腐败的祸根。要抑制腐败,就必须加强对灰色权力和灰色资本的约束。要防止权力的放纵,更要斩断资本对权力的腐蚀。
(来源:《环球时报》201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