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古文”唱响“以学为本”的主旋律
2013-04-29李蕾
李蕾
传统教学认为文言文教学的侧重在对课文字句的落实,也就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大部分教师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简单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在知识讲授时,教师可谓不厌其“详”,不厌其“细”。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整体意蕴、文章特色等“文”的价值,却被忽略了。文言文教学成了僵化思想、禁锢灵魂、扼杀智慧的“灰色古文”。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和同研师友以“以学为本”为古文教学切入点,针对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拟建了“知识—能力—情意”三维的古文课堂教学目标,提出“读—悟—移”的文言文研究性阅读学习模式,力求让“绿色古文”唱响“以学为本”的主旋律。
一、读中寻绿——诵读,发现新绿
第一环节的“读”,旨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通过“读”感知阅读材料,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在诵读中解决问题,在诵读中发现新绿。
我们所要求的“读”,不是为应付课堂45分钟而漫无边际地“瞎读”“死读”,而是有层次、有目的地“诵读”“活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朗读、粗解文意,即读时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以达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练朗读”,即读时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使之“烂熟”,最后要求学生力争做到“表情朗读”,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喜而喜,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质上读的过程就是会意的过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仅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而且在多种阅读方式的诵读训练中,他们的文言文朗读水平不断提高,文言文语感不断加强。
同时,在诵读环节我们更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每一次都要有自主的新发现,如生僻字、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文基础知识,并将其梳理整理,使学生养成善于积累、学会归纳的好习惯,形成文言文常用词的知识体系,为学习文言文进一步扫清障碍。
另外,本着媒体服务于文本的原则,每一次诵读训练中我们都力求通过电教媒体提供影视声像画面来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诵读效果。
二、悟中赏绿——精读,继承真绿
第二个环节“悟”,旨在让学生在自悟中挖掘内在的思想,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通过“悟”这一信息加工的思考过程,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悟中发现问题,在精读中继承真绿。
首先,“学生自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自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不断自我质疑,不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感受的过程,是更好地践行文言文因文断篇、因篇断句、因句断字的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他们在精读的过程中对课文是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的。并且在这种精读自悟的感知揣摩中,学生不仅自然形成了阅读能力,而且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生生共悟”在文言文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来说,有时候教师讲解起来难以理解的东西,同学一讲,或许会通。相对而言,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要容易得多。“生生共悟”是一个进一步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为同学解决疑难的同时,自己也有了相当的成就感。在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而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是千差万别的,得到的启示也是多样的,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师生共悟”更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如对于文言文艺术内涵和思想内涵的“悟”,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由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将学生引入更高的理解层次。在悟读“艺术内涵”模糊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课文。而悟读“思想内涵”时,更应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拓展思维。
三、移中生绿——品读,创造新绿
第三环节“移”,旨在让学生寻找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以达到读古延今、古为今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品读中再创新绿。
文言文文采飞扬,博大精深。学习古人的道德文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个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它不仅包含几千年文化的浸润,还有许多人生哲理的浸润。学习文言文要达到读“古”移“今”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写续读”,让学生展开联想,练习写作。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绿色古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全面展现“以学为本”的理念。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诵读、精读、品读,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让他们在“绿色古文”的学习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爱学、会学、巧学、自学,力求让“绿色古文”唱响“以学为本”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