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实践
2013-04-29李凤莉
李凤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81-02
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第二学段(3—4年级)的阅读目标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读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虽然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读得多知识增加,写得多妙笔生花,但有几个农村语文老师能付诸行动呢?长久以来,由于课外书籍匮乏,语文老师通常只着眼于每周的几节语文课,教学任务该怎样完成,怎样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往往忽略培养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与感悟。学生要么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要么懵懂追逐于校园间嬉戏打闹,提到背书就会愁眉紧锁。他们没有读书的氛围,更没有读书的情致与韵味。校园中没有书香,显得那么单调且虚浮。
我,亦是如此。
学期终结,学生的阅读与习作能力让人颇为忧虑——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填空居然有半数的学生没记住,记住的学生却会背不会写,能准确作答的屈指可数;而习作中跑题、记流水账、错别字多等现象比比皆是……
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不愿意见到的!虽然,我们在农村学校!
作为语文老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责无旁贷,即使学生由于年龄小,并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心境亦无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提高。
学校也意识到经典诵读意义非凡,曾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但检查过后,认真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我很庆幸,自己是那极少数语文老师之一。
我把“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两句诗写在教室的墙壁上,和班级学生共勉,并告诉他们:一个人读书多了,自然而然地会带有一股书卷气,言谈举止所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远非浓妆艳抹或满身名牌可比。因此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每两周,我会让爱看书的孩子从学校的图书室给班级学生借书。学生兴致盎然,被选出来的孩子则比领了大奖更兴奋。
每周四,我会利用一节自习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品味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对于精彩处,我要求学生摘抄甚至背诵。而我,也会和他们一起读书。一杯清茶,一本好书,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换来了心灵的宁静。即使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也会经常捧着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而忘了时间。
每周一,我会选择一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稍加讲解,然后要求背诵。学生个个喜形于色,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几分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背给我听。那情景,让人甚为欢喜。
每逢放假,我会建议家长: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是几本好书,让他们知道知识的价值。开学后,看着学生捧着新书爱不释手,对书中的精彩内容侃侃而谈。我心中充满喜悦。
令我更加欣慰的是,多数学生已经能完成本年段的背诵目标,原本害怕写作文的学生逐渐减少,有几个孩子的文笔不错,积累的好词佳句已能恰如其分的运用,被办公室的同事戏称为“小才女”,读他们的日记或习作已经成了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