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基本模式 先学而后教 促课堂高效
2013-04-29林秀梅
林秀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2-02
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悲哀:尽管教师教得很认真,学生学得也很努力,可是,有几个小学毕业生(其实中学生也大体如此),学了几百篇课文后,懂得该怎样读而自行去读懂一篇文章呢?面对哪怕一篇很简单的或此类型不知学过多少遍的文章,若没有老师的牵、引,他们也不知到底应从何读起、读什么、按什么步骤读。作文呢?大多数师生都得了“作文恐惧症”。教师抱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时间太少,怎能教好作文?学生更是为找不到作文的捷径而发愁。至于学生学语文还应培养的听、说能力也同读写能力相彼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回头望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据每一文的具体特点或个人喜好而“教无定法”灵活多样:这文采用问题导读法,那文采用举一仿三法……他们大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法,只要能较好较快地达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行了,从没有教给孩子阅读的基本法。孩子在课堂上只是执行命令的被动者,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问什么就答什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老师为什么按这样的步骤上、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则一窍不通,从没得到过阅读基本法的训练,能懂阅读吗?在作文教学上,我们教师在每周仅有的两节作文课上,只是、也只能是针对当次作文作一番综合的理论指导或简略的评析;在课文教学中,也常是为课文的教学而教学,难得做到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所学的作文知识不系统、不细化,练口练笔的次数少,怎会写出好文章?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常是听得多说得少,而且只是机械听、简单地说说常在书本上可以照搬的答案,基本不分析其理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很少进行讨论与争论。所以,他们无须认真听、动脑说,因此,听、说能力自然就不高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借鉴一些专家名师的经验,本人紧扣读写结合这一语文教学重要原则,从读写的共同要素上着力,以我们成人阅读文章的基本步骤为启示,构建出课堂阅读教学结构基本模式,并坚持以模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模式展示和说明如下:
一、分析课题
基本模式:本文以什么为题(拟题法)?属什么类型的文章?通过课题,“我”知道文写(或猜文可能写)什么?最想知道什么?
构建理由:当我们准备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触到的就是题目,并准会、也应该要先分析之,因其是文章的眼睛或统领,作者作文时就是扣其写的。分析时,我们一般会先分析从题可知道的,然后分析自己想知道的或猜文可能写的、一定要写的内容。
有好多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对文的“拟题法”“属什么类型文章”的分析有必要,而对“知道什么,猜到什么,最想知道什么”的分析却是多此一举,缘于课前学生都已预习读过文章,心中已知答案,是明知故问,没意义。其实不然,其一是可训练孩子据题猜文的能力。猜读是我们阅读法中的一种,当时间有限或只想知道文章或一本书的概况时,就常抓文章的题目或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进行猜读,以此加快阅读的速度。二是可训练孩子作文时据题选材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文应写、可能写的或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后去读文,发现文基本上或全写了,从中悟出作文时,自己据题所提的问题,大致得写。特别是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就一定得写。因为读者的心理也一样,你不写清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能是好文章吗?从而提高了孩子据题选材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全文
基本模式:
1.基本扫除自己通过各种手段能解决的生字词关,读通全文;
2.据文的结构或写作顺序分段说段意;
3.说全文大意和中心思想——此全文大意和中心思想不必很具体、很准确,说出自己大体的感悟就行;
4.指出详略部分,并说出作者安排原因,即分析详略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构建理由: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一般都要读上几遍,按循序渐进之理和大脑读文所接受信息之序,这第一遍肯定是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语言环境等方法扫除能解决的生字新词关,读通全文,从整体上感知到全文的大意,而且步骤是先初解段意,由段意组合初解全文大意,由全文大意和文的详略处理体会到作者的大体写作意图。那么,为什么模式上要把详略分析放到说中心思想后面呢?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为了训练孩子感知作者据中心思想处理内容详略的技巧。
此块内容对训练作文的能力也有帮助,因为它相当于教孩子拟作文提纲,整体搭文章的框架,对文章进行宏观的布局谋篇,只是部分步骤在阅读作文中互逆罢了。
三、具体理解全文(逐段分析)
基本模式:
1.写什么?——如果是分析段中之层要用,如果分析大段可略,因第二环节已解。
2.为什么写?即作者为什么写这段话,也称段的中心思想。
3.怎么写?(1)分析写作条理,即组材方法和步骤;(2)找、分析能体现段中心思想的重点词、句、标点。
4.小结。
构建理由:这第二遍读文,主要是为了深入文章的段、句、词,甚至标点,透彻理解文章。我们知晓,作者写文章的段落时,也同构思全文类似,总是先确定写作目的,即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接着据中心选材,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思考怎样表达才能更好地体现写作目的,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怎么写”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条理,即组织材料的方法和步骤,使文章表达做到言之有序。在小学阶段,常见常用有总分总结构、事情发展顺序、时间推移顺序、空间变换顺序、内容归类等七种组材法;二是遣词造句、标点使用,即揣摩用什么词、用什么句子、用什么标点来更好地体现段或文的中心思想。阅读时,读者也理所当然地就是弄清以上三个问题了,只是解决问题的顺序应该为“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而已。
通过这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但深入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悟出了写作的规律、技巧等,特别是被称为作文一大难关的“语言表现技巧”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四、总结全文
基本模式:
1.概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是在深入理解文意后完成的,因此,这与第二环节的说全文大意和中心思想不同,要求必须比较准确、具体。
2.谈学文后的体会、感想、收获——可以涉及文的思想、写作技巧等等。内容不限,只要学生有感而发就行。
3.感情朗读。
构建理由:此环节的第1、2个内容是读者读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读后自然会产生的反应。通过前面的苦读,读者就是想知道所读的文章,作者写了什么主要内容,目的何在;会很自然地有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并会吸取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作文等实际中去。而第3个内容,是为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它加深对文的理解,训练孩子的语感。
五、训练,巩固提高
1.基础知识点训练
主要是据单元重点、该文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来设计训练点,巩固扎实学生的双基。
2.创造性训练
该内容、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如指出文的错误或不足,给文章换开头或结尾,为文编引篇或续篇、补写文中被作者省略的空白,据文内容想象作画、表演等等。训练时,鼓励学生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其中,运用该模式解决各环节的问题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先学后教方式。
怎么先学?基本流程是:学生个体先学→学习小组合作的先学→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更大范围的相互学习的先学。“学生个体先学”环节,可以回家独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上,教师给时间先学。课堂上,对于简单的内容,学生个体先学基本上能轻松学会的,就直接进入检测和教师的教。而对于是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主旨的重难点问题和环节,在个体先学后,课堂上就安排了学习小组合作的先学和全班集体汇报交流、更大范围的相互学习的先学。从这三个环节,我们看出,学习更多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
如何后教?教师教师,当然要教,在学生先学后,教师的后教,教什么?
(1)通过对学生先学信息捕捉,主要是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体现教学要有针对性,不面面俱到。
(2)是教学重难点,但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或因内容的连贯性等等原因,学生没办法先学、不能设计进基本模式的内容,教师要精心备课和预设,在学生的集体汇报展示交流环节,相机地将相关内容引出并教。
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更多的是课堂活动中一个轻松的大局组织者,学习中的一员,学生则必须积极自纠问题,与他人合作学习,认真听取别人的言论,勤于勇于张口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学习主人。
学生阅读时,因有基本模式可循,并长期训练,自然就懂得阅读文章时该围绕什么内容、按什么步骤读,使得自己能自行读懂文章;因其读写结合紧,似浑然一体,堂堂的阅读课也就差不多成为作文课,解决了作文指导训练时间少、不系统、不细化的问题,扎实了学生作文基本功,使学生写起文章来能轻车熟路;因课堂学习流程的特点,学生就得是一个学习的主人、忠实的听众、勤于、勇于张口说话发表自己见解的演说家。因此说,利用该模式教学,可以全面落实学生自学、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当然,在运用该模式教学时,也得灵活、讲究方法,如平时教学时,必须提前、扎实教给孩子语文的基础知识。如:不懂拟题方法有哪些,怎么会分析文“以什么为题”的问题呢?另外,该模式仅是一个“基本”模式,即大框架而已。教师在运用中,应联系教材、学生实际加以补充、细化等。
最后想做说明的是,本人创建该模式教学,除了自认为它有一定的运用价值外,同时也想告诉同行,在大力倡导“教无定法”的今天,别忘了教学同每一件事物一样,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我们应善于捕捉它、概括它、应用它,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更直、更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