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

2013-04-29徐春香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画圆倍数轴对称

徐春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常常由于认识不清晰和理解不深入,导致盲目跟从,往往只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课堂效益不高。精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而真实有效则使我们的追求得以升华。课堂,因真实有效而精彩。

一、追求返璞归真的教学过程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去掉表面的“华丽”,回归到质朴而真实的状态中来,要有一定的内涵。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一位青年教师的设计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图片演示,感知圆,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画圆,学习圆规的使用。

1.教师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画圆。有的学生用硬币,有的用圆形盖子,还有的用圆规。反馈时,教师重点让用圆规画圆的同学作介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做示范。

2.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再一次练习用圆规画圆,并且再一次组织交流,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

第三环节:新旧比较,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引导比较:圆与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得到结论:圆是曲线图形,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是直线图形。

2.自学书本第九十二页,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3.交流: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4.完成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指出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第四环节:操作探究,发现圆的主要特征。

上面的四个环节中,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几乎都用到了,如精美的课件、小组的合作学习、动手的操作活动等。但是细细品味,各环节的处理零零碎碎,浮在表面,缺乏深度。

二、追求真知灼见的教学机智

真实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顺畅”,应该有“风浪”。

案例: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第一环节:欣赏图片,感受对称。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认识对称轴。

第三环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师出示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在进入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时,有的学生说:“汽车是轴对称图形,钥匙不是轴对称图形。”看来学生把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与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混淆了。虽然教师给予了纠正,但是在后来的描述中,还是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

为此,笔者认为,课堂不一定要“顺畅”,有时候太顺畅并不代表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三、追求有思维深度的活动体验

真实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热闹”,但要有深度。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

在教学“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时,一位教师分了三个环节处理:

第一环节:分组操作,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师: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

生:我每排摆了6个,摆了2排,算式是:6×2=12。

师:看了乘法算式还可以想到什么?

生1:12÷6=2。

生2:我每排摆了4个,摆了3排,算式是:4×3=12,12÷4=3。

生3:我每排摆了12个,摆了1排,算式是:12×1=12,12÷1=12。

师:操作的情况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今天研究的学问就在这些算式里。屏幕出示4×3=12,师指出:因为4×3=12,所以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接下来,当教师出示24、6、3这三个数,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时,学生回答:“24是3的因数,3是24的倍数。”令教师大吃一惊。

反观以上教学环节,学生是“动”了起来,然而这样的“动”并未触及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多个活动中并没有付出一定的智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需要学生动,但我们要记住,动只是手段,动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进入研究,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不难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个问题下去,热闹的课堂马上安静下来,但静悄悄的课堂并非一潭死水,那是学生在进行思维的过程。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以后,课堂一定会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展示而“热闹”起来。因此,我们切不可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正如周王仁教授所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会。”

猜你喜欢

画圆倍数轴对称
说说轴对称
说说“倍数”
圆的启示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