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与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3-04-29叶艳侠
叶艳侠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抛弃原有的教师单方向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照顾到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创设符合并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获取知识。
一、明确学生主人公地位,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创造空间
一场好的电影必须是主配角各司其职,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要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必须首先明确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
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摒弃原有的“控制课堂”的做法,确立“引导课堂”的教学观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主人公意识,使其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只有师生统一认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课堂导入艺术,在一堂课的开端就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先入为主。把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疑问、自己解决问题收获新知。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供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联系点。要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认知要求,就必须积极组建活动这一联系点。
课堂讨论是构建主客体联系的常用手段之一。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而且能够使其获得对知识最直观、最真实的感受。在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辟多元渠道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作为语文教师,其任务不单单是教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取具体的学习情境,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逐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1.充分利用课本,创新阅读教学
课本是课堂学习和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怎样能使这个工具发挥最大的作用,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亦是不断摸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醒教师不仅要摒弃将课本单纯作为习题集使用的错误观念,而且要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理念。要指导学生读好课本,充分掌握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课本,完成阅读能力教学。比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标注课本,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教导学生完善读书笔记等,使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勤于发问,从而融入到教学互动中。
2.加强动手锻炼,强化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多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强化直观教学,从而使得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
3.尊重科学规律,倡导理解记忆
语文学习需要背诵和记忆,但是,依靠死记硬背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一种错误的教学理念,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记忆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尊重科学规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活学活用。
四、延伸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上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课堂知识的教学,还应该有适当的延伸。这就需要教师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新知,独立地进行课堂讨论或者课下交流。
教师要做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处,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调控,使得发散不至于偏离课题。实践证明,这不仅对于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并乐于表现自己,带动更多的学生组建兴趣小组,更好地促进同学间互动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活泼。
总之,只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始至终地开动脑筋参与学习过程,就能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