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摆渡人
2013-04-29陈大亮
陈大亮
重庆市铜梁县双山镇岩湾村张家沟水库的青山绿水间,一个单薄的身影和他那“吱呀”的摇桨声,已默默地陪伴着这里的村民度过了30多个春秋了。
他,就是张家沟水库唯一的摆渡人——旷万华。
张家沟水库是上世纪80代初人工建造的。从1982年起,旷万华就与湖面上的一叶扁舟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他起初并不想来做这个事情。“既然上面安排到了我嘛,我就要下决心把它做好。”他说。
为做好船工这个工作,旷万华三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这条小小的渡船,坚守寂寞与清贫,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重复着简单而平凡的摆渡人生。
30多年来,旷万华摆渡过往群众约30万人次,里程已超过5万公里,可绕地球1圈多。为了不耽误群众出行,他最远只去过一次离家只有100多公里的重庆,那是因为要去参加“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而离家只有20多公里的铜梁县城,他每年也只去一次,也是为了要去参加县里一年一度的安全表彰。
“虽然我没怎么看过外面的世界,但能把工作做好,为乡亲们服好务,年年都受到县里的表彰,我就满足了。”
也许就是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成就了旷万华敬业的热望。清晨,他披着星星迎来张家沟渡口第一轮日出;傍晚,他枕着暮色守候渡口升起的月亮。
乡亲们说,旷万华划了几十年的船,有人无人过渡他都在码头守着,风雨无阻,很叫人佩服。即使是凌晨时分,只要谁家有要紧事,他都随喊随到。最让人敬佩的是他摆渡30多年来,没出过一次安全事故,还曾从水中救起过4条人命。只要是救人,无论是跳进水中还是深夜救援,旷万华都义不容辞。
几十年来,旷万华都保持着这种工作热情。当年张家沟水库刚落成的时候,渡口对岸住着的一千多群众都要靠他摆渡出行。那时他年轻力壮,虽然成天舟楫劳顿,忙得气都喘不过来,每月工资只有20元钱,他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后来,随着农民工潮水般地涌进城市,张家沟水库也日渐冷清下来。这个渡口就逐渐形成了“独怜幽草涧边生”的景象了。虽然过渡的人越来越少,但间歇还是有人出行。为了对岸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里的渡船一天也不能停摆。
其实,旷万华继续坚守渡口的思想也曾有过动摇。“有个同学来找我去他那里打工,他说一年剩个三五千块钱回家过年没问题。”面对诱惑,旷万华心动了,他的妻子还曾在全村打探过,看有谁愿意来接管这只渡船,可结果令他们失望。
“没得人来接班,这个工作工资低又辛苦,没得人愿意来做这个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旷万华有些彷徨,但乡亲们也不能因此没有了渡船。所以,他也就只好别无选择了。“几十年都过来了,暂时没有人来接班,我就继续干着,反正我对这条船也有感情了。”
如今,随着年事渐高,为了在摆渡时更安全顺利地渡过对岸,旷万华在渡口两岸架设起了一条尼龙绳。“这个绳子好处多得很,要是雾天和晚上有急事过渡的话,可以起到导航的作用,还可以节省不少体力。”
不过按照规定,旷万华年满60周岁后,必须退出摆渡职业。到时如果真没有人来继续守候这个渡口,对岸群众的出行将成为一道难题。旷万华打算去说服自己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来接替他的工作…… (责任编辑: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