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贷款补习”映显教育悲情

2013-04-29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3年5期
关键词:悲情张女士补习班

婷婷是吉林长春市一所高中的艺术生。日前,她参加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考,回到学校顿时慌了阵脚,除了语文和政治,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一道都答不上来。为了能让女儿短时间内补上文化课,妈妈张女士一咬牙,把家里的住房抵押了,贷款8万元,给她报了每月2.4万元的“豪华”补习班,让她最后一搏。(4月2日《新文化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传统观念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情感上的,另一个是道德上的。作为“中国式母亲”的样本,在张女士的身上,也许隐含着一个群体乃至一个阶层生存状态的复杂信息和集成符号。透过她决绝的背影,我们在体味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悲情之后,也可以从中观察到一条环环相扣的功利链条。

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将财富、声望和权力结合为“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体系,具有很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鲜明反差,让人人热衷“争上游”,渴望成功地进行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然而,通往“上游”的渠道狭小而逼仄,高考在某种程度上说依然是许多人不得不走的“独木桥”。

不论是对名校资源的惨烈争夺,还是对课外补习的趋之若鹜,抑或是“幼儿园小学化”,在功利心态和炽盛竞争意识的裹挟下,教育早已成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越贵越补,越禁越补,这种非理性的集体行为的背后,通常隐伏着个体深谋远虑的是非判断与利害权衡。

为了女儿的大学梦,单亲妈妈不惜抵押贷款,看似疯狂的举动,却有着自己的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抱着“宁可信其有”的狐疑心態,陷入“人补我也补”的囚徒困境……作为“教育经济”的一支力量,天价补习班有家长们的纠结与期待。

“贷款补习”说到底是家长焦虑的另类投影,当高考成为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乃至唯一途径,家长们便不吝重金乃至倾家荡产来提高孩子的分数。实际上,教育只是社会流动的一条路径,而并非全部。一方面,家长要消减焦虑心理,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孩子高考;另一方面,全社会也要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让成才个性化,让成功多样化。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避免类似的悲情。

(来源:《北京晨报》 杨朝清/文)

猜你喜欢

悲情张女士补习班
女子用按摩仪减肥把肾都压扁了
张女士的婚姻困扰哪里来?
和张女士的小日子
悲情英雄
分娩补习班准爸不翘课
花19万想买通“阎王”为女儿续命 “神婆”说“阎王爷”登记错了
好不想上补习班啊
打好基础有必要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