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代的课本记忆

2013-04-29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3年5期
关键词:毛主席语文课课本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每个年代的不同记忆,这个集体记忆对我们“70后”来说是“阿童木”、“花仙子”,对“90后”则是更多的“机器猫”、“葫芦娃”等等。对于“80后”而言,陪伴他们一同成长的李雷和韩梅梅就成了他们缅怀青涩年代的载体之一,见证岁月的变迁。

同理,不同时期的小学课本,反映不同的时代精神。小小课本,大有文章。从中我们能读到了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在课本的时代变迁中,也折射出教育目的及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层面正在一步步走向解放。

50年代:毛主席像太阳

60年代:满纸阶级斗争

5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很简单,常常开篇就是毛主席祝词,课文内容中关于毛主席的很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师》、《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由于当时处于新旧两个时代交接时期,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时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为繁体字。

60年代中期开始,小学课本通篇讲阶级斗争。一道数学练习题的标题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题目先要上一段政治课,才切入到正式的数学问题:家里有多少地,每年收多少粮食,要给地主交多少租,借了多少高利贷,过了多久就翻了多少倍……

70年代:课本变工具书

“文革”期间出版的课本,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每一课的开头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为红色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占了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像一本红宝书,也被称为“红色课本”。

到了“文革”后期,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本内容越来越“革命性”,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

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

80年代:课本春天来了

“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每一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一课《春天》的这些内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那时,数学教材终于回归科学本身,但语文课本还保有一些过去年代的明显特征,多数还是跟红色年代相关,如《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飞夺泸定桥》。

但纯粹政治的内容终于从教材中消失,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文中,大多是像《小燕子》、《桃花苹果花海棠花》、《泉水小溪江河湖海》这样的课文,从大自然的景象开始,引导学生们进入知识的殿堂。

优美散文、励志文字、革命故事成为这一时期课文选择的主流,像《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小桔灯》、《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义》、《海燕》等课文成为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典记忆。

90年代:和80年代课本相差不大

有网友对比了一下90年代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和80年代语文课本,除了第八册和80年代版有些差别之外,其他内容相差不大。但从90年代的课本里,还是能感觉出从90年代走到21世纪10年代的复杂体味。

新世纪:人文化人性化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分别是当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一年级第一册“识字”和“课文”两个部分的第一课,古体韵律诗成为学生们识字和阅读的第一位老师。

这册教材大部分课文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不再空洞而乏味,每篇课文都讲述着一个有趣的故事,配上精美的图画,它更像一本充满童趣的童话书。

比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去吧》体现了对独生子女主动锻炼、大胆实践的企盼,《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儿童关爱他人、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因素。

更大的一个变化是从2001年的课改开始,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纂权。过去的教材是围绕教学大纲,必须使用人教版教材,现在各个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学生们也有了丰富多彩的课本可以选择。(来源:南方网)

猜你喜欢

毛主席语文课课本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