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361窟与周边中唐洞窟之关系
2013-04-29赵晓星
内容摘要: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晚期,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位于莫高窟三层楼以北,其所处的莫高窟南区北端崖面是中唐洞窟密教内容较为丰富成熟的一区。以莫高窟第361窟为研究中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讨论莫高窟第361窟与第359、360窟及周边其他中唐洞窟的关系,进而认为南区北端洞窟群是莫高窟中唐晚期最为重要的从事密教活动的区域。
关键词:莫高窟;第361窟;周边洞窟;中唐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5-0022-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gao Cave 361 and Its Neighboring Middle Tang Caves (A Serial Study on Mogao Cave 361: IX)
ZHAO Xiaoxing
(Textual Research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Mogao cave 361, which was constructed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Tibetan Occup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iddle Tang caves. It is situated on the north end of the Southern Area north of the Three-story Tower at the Mogao Grottoes. The neighboring Middle Tang caves exemplify mature esoteric Buddhism. Focusing on Mogao cave 361 and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gao cave 361 and Mogao caves 359 and 360, as well as other neighboring Middle Tang caves, and then concludes that the group of caves on the north end of the Southern Are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for esoteric Buddhist activities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Tang periods.
Keywords: Mogao Grottoes; Cave 361; Neighboring caves; Middle Tang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收稿日期:2013-04-28
项目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密教研究”(09XZJ005);敦煌研究院院级课题“敦煌民族研究专题”
作者简介:赵晓星(1980- ),女,吉林省梅河口市人,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莫高窟第361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晚期后段,时间大约为9世纪40年代[1],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密教洞窟之一。有关这一洞窟的研究,笔者曾有《莫高窟第361窟待定名图像之考证》[2]、《莫高窟第361窟的中唐供养人》[3]、《莫高窟第361窟的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4]、《莫高窟第361窟的主题》、《莫高窟第361窟的普贤显现与圣迹图》[5]、《莫高窟第361窟东壁的密教图像》[6]、《莫高窟第361窟南北两壁经变画考察》[7]、《莫高窟第361窟主室窟顶藻井坛城辨识》等系列论文,从窟内现存的显密壁画、供养人画像、洞窟的主题等多个方面对此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可以确定,莫高窟第361窟是中唐时期保存较为完好的、体现了中唐晚期特征的、典型的密教洞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此窟与周边洞窟的关系就不得不引起注意。莫高窟第361窟在敦煌吐蕃期洞窟中处于何种地位,是否为中唐密教洞窟的孤例,还是中唐密教洞窟群中的一员,这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莫高窟第361窟与周边中唐洞窟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博士论文《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中提出,中唐洞窟在莫高窟崖面上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并将其具体分为六区(A-F):
A区,位于莫高窟南区最南端的一组洞窟,包括133、134、135、144一段4个洞窟。B区,位于南区南段中部,包括468、151、153、154、155一段5个洞窟和157、158、159一段3个洞窟。C区,位于莫高窟九层楼南侧,包括112、186、191、197、200、201、222、226共8个洞窟。D区,位于九层楼北侧,包括92、93与231、234、237、238、240两组共7个洞窟。E区,位于南区北部中段,包括471、472、473、474、475、478、479一组、467、53一组、69、258、447、449、43、21共15个洞窟。F区,位于南区最北端,包括7、357、358、359、360、361、363、365、366、368、369、370共12个洞窟。[8]
莫高窟第361窟位于三层楼以北,正处于南区北端的F区(见图1)之内,而这一区正是中唐洞窟中以密教思想为主导的一区。在这一区域中,笔者将与第361窟有密切关系的洞窟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显密同说,成组营建,主要包括中唐第360、359窟;二是以密为主,密意浓厚,包括中唐第7与第365窟;三是密法传承,体系成熟,主要指晚唐第14窟。在此,笔者不揣冒昧,以第361窟为中心,以莫高窟南区北端石窟(F区)为背景,重点讨论一下此窟与周边中唐洞窟的关系。
二 显密同说的三窟组合
与莫高窟第361窟关系最为密切的为第359、360两窟。第359、360窟与第361窟紧临,这三窟保存完好,绘画手法基本一致,壁画题材的选择有一致性与互补性。郭祐孟先生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的图像结构》中已经注意到了莫高窟第359、360、361三窟之间的关系:“在莫高窟北区东端的崖面上,359、360、361是由南向北的三座连续洞窟,居中的360窟平面面积稍大,359和361两洞窟的平面面积相当。从形式与题材来说,中央的360窟为帐形龛,中轴线以法华与维摩图像为主,两侧壁的图像为显、密交融;359和361两者皆为塔形龛,但359窟是纯粹的显教图像世界,中轴线表现维摩图像;361窟则充斥着密教曼荼罗元素,中轴线则以法华图像来突显。这不禁让人想要进一步探讨这三个洞窟究竟有无关联性?他们与地面建筑那种一殿双塔的结构是否有关呢?”[9]下面,笔者将洞窟信息列成表格(表1)对第358—361窟等四个洞窟进行比较。
(一)第361窟与第359窟
从洞窟的实地考察情况来看,莫高窟第361窟与第359窟最为相似,主室东西、南北长度以及面积相差不多,窟顶藻井部分均有一定进深。两窟正龛均以绘画方式在西披上画出同类的帐形屋顶,正如郭文所述“帐形有如王冠,其上多置火焰摩尼宝珠,化佛充满于梁柱之间,以示重重无尽的境界,四隅出角悬挂宝幢、宝幡,屋顶正中立着金翅鸟,有迦陵频伽左右为侍,异常庄严。”[9]135存在的差别是,由于两窟正龛龛形不同,第361窟外层龛两侧上方继续绘出屋顶,而第359窟正龛两侧无外延,因此第359窟正龛外两侧直接绘文殊、普贤赴会,无屋顶结构。
两窟还同样在西披上绘制了十方佛赴说法会的图像,十方赴会佛与主尊的说法会布局也基本一致。关于这十方佛所赴之会为释迦会还是阿弥陀会,笔者在《莫高窟第361窟的主题》一文中曾有论述,认为其所赴为阿弥陀会的可能性更大。但有一点不得不引起注意,即画面中出现了弟子的形象,一般来说西方净土中是没有弟子的。莫高窟第361窟西披(图版6),不仅主尊身后左右各有三身弟子,连赴会的十方佛身后也有九组有二至四个弟子的,画面最上方还各有一飞天于空中散花;而第359窟西披(图版7),仅主尊身后左右各有二弟子,在与之衔接的屋顶上,迦陵频伽外侧还各绘出一伎乐童子。这些情况说明,莫高窟第361窟的西披可能是结合释迦会与阿弥陀会两种十方佛赴会图的特点,而较偏重释迦会,第359窟西披的童子则说明此处更注重表现的是阿弥陀会。
两窟的南、北、东三披均绘千佛,千佛中有说法图。第361窟千佛上方有飞天伎乐,第359窟没有;第361窟千佛中的说法图由主尊二弟子二菩萨组成,主尊佛座下有表示方位的动物(即生灵座),第359窟说法图中没有弟子,也没有生灵座。这些情况,可能与洞窟的主题和藻井的内容有关。第361窟藻井为十二天曼荼罗,着重突出洞窟的密教主题,因此在四披的主尊上突出其密教方位佛的特性,而莫高窟第359窟全窟为显教内容,以象征中方的狮子为井心,所以窟顶的说法图可能代表的是显教的四方佛。由此,第359窟与第361窟,绘制出了外表极为相近、内涵一显一密的两种窟顶世界。
两窟的正龛内均绘屏风画,第361窟内层龛屏风画为戒律图,第359窟为观音经变。龛内南壁的屏风画中,两窟都绘制了一处与地狱有关的图像。莫高窟第361窟的地狱画面(图版8),绿色的尸体正躺在被火炙烤的狱城里,比丘坐在一旁,面前有方形物品。这里,可能是表现《大般涅槃经》“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10]或《梵网经》“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11]的情节。第359窟的地狱画面(图版9),同样是一个仅着短裤的尸体平躺在被烈火烧灼的狱城当中,张元林、夏生平先生遵从贺世哲先生的观点,认为这是表现观音“破诸暗难”的内容[12]。可以看出,两窟同样在龛内南壁绘出了类似的图像,表现出对地狱的共同关注。
南北壁的显教经变画,第361窟和第359窟采用了相同的题材与相同的位置进行布局。南壁西起第一铺为无量寿经变。莫高窟第361窟的无量寿经变(图版10),与大多数表现西方净土的画面一样,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上部天空有六组一佛二菩萨飞来,中部主尊无量寿佛坐于中心的两层塔式建筑中说法,左右胁侍二大菩萨。塔后两侧有两配殿,塔前左右两侧分别为两层的鼓楼、钟楼。画面下部漫漶,但清晰可辨水中有化生,应为经文中所说的三辈往生。画面最前方为两组接引佛行列,左侧佛前一舞蹈童子。莫高窟第359窟的无量寿经变(图版11),则表现出与第361窟截然不同的风格,画面色彩不如第361窟强烈,人物形象较第361窟略大,分组排列整齐,构图不如第361窟紧凑,没有第361窟的紧张感。画面细节上,两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第361窟画面上部乘云而来的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而第359窟为单体的坐佛。2.第361窟突出中心主殿为塔式建筑,并在屋顶绘出塔刹,第359窟则延续盛唐以来的殿式结构。3.第361窟主尊两侧的大菩萨以带有舟形头光的波罗风格出现,第359窟大菩萨无此特征,全为汉式。4.经变中部的听法菩萨,第361窟中绘制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面庞,而第359窟全部以纯粹的汉式面孔出现。5.第359窟画面下部模仿弥勒经变三会的构图,左右各绘一坐佛与众菩萨(右侧毁失),并与主尊形成品字形构图,第361窟没有这种构图。6.第361窟画面下方有接引佛的队伍,第359窟无此情节。7.第361窟画面多处出现拱形的虹桥,第359窟无此类建筑。两铺经变画共同保存的明显的中唐特征是,经变中心正殿的柱子都是经过装饰的。这一特点在现在的藏区非常常见,主要是出于保护柱子的目的,大量的柱子中部被皮、棉或各种织物包裹。壁画中柱子中部的装饰,也应是这种用来保护柱子的包裹物。
南壁西起第二铺为金刚经变。从画面的故事情节分布和整体布局来看,两窟的金刚经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最明显的不同是第361窟的(图版12)主尊和两大胁侍坐于正殿中,而第359窟金刚经变(图版13)的主尊与两上首菩萨坐于正殿前,正殿退后变成法会的背景。色彩上,第361窟仍较第359窟丰富。细节上,第361窟比第359窟多绘出了三种内容,一是画面上方的天宫院落,二是画面中部听法的绘出了12位弟子,三是画面中部的伎乐前方绘出了童子碟戏。
北壁西起第一铺绘药师经变。两窟药师经变的区别与无量寿经变的区别相似,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第359窟画面(图版14)色彩不如第361窟(图版15)丰富,人物布局也较第361窟疏朗,没有第361窟的紧张感。画面细节上,两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第361窟画面上部乘云而来的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而第359窟仅有向上升起的云。2.第361窟突出中心主殿为塔式建筑,主尊与两大胁侍菩萨坐于塔内,第359窟则延续盛唐以来的殿式结构,主尊与上首菩萨坐于殿前。3.第361窟主尊两侧的大菩萨以带有舟形头光的波罗风格出现,第359窟大菩萨无此特征,全为汉式。4.第359窟主尊身后绘出二弟子,第361窟无。5.第361窟在伎乐前部的平台上左右绘制十二药叉大将,第359窟将药叉大将绘于两大上首菩萨外侧。6.第361窟在画面中部突出悬五色长幡的情节,第359窟无。7.第359窟画面下部模仿弥勒经变三会的构图,左右各绘一坐佛与胁侍菩萨,并与主尊形成品字构图,第361窟无此构图。8.第361窟画面下方有接引佛的队伍,第359窟无此情节。9.第361窟画面多处出现拱形的虹桥,第359窟无此类建筑。
北壁西起第二铺经变为弥勒经变。两窟的弥勒经变(图版16、17)画面上部基本一致,包括了弥勒见迦叶、兜率天宫、老人入墓、转轮王七宝等情节,其位置布局也大致一样。从画面中部开始出现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1.第361窟将听法的神王分成两组独立绘于正龛两侧的平台上,第359窟这些神王则排列于听法菩萨之后。2.第361窟正殿两侧排列了听法的八位弟子,第359窟形成品字形的三佛身后各有二弟子(在侧毁失)。3.第361窟画面下方的“两会”佛(在侧毁失)与胁侍菩萨坐于殿中,第359窟的则坐于树下。两铺经变中下部均有损毁,因此无法比较弥勒经变中其他故事情节的差别,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从现存画面来看,至少两种经变在这些故事情节的布局与描绘上是很不一样的。第361窟画面右下方为弥勒佛传,婆罗门拆幢下方为一种七收,第359窟画面右下方为表现女子五百岁出嫁的婚礼图,婆罗门拆幢下方无其他情节。
第361窟和第359窟壁画题材最不一样的为两窟的东壁。第361窟东壁门上为法华塔,门南、北主要绘制密教经变;第359窟东壁门上绘供养人,门南、北绘维摩诘经变。从整体上来看,第361窟与第359窟在壁画题材的选取上,相似度非常高。经过以上的比较,似乎又可以看到,两者在相同的题材下,又以洞窟各自的主题进行刻意的区别。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底本时,两窟的经变画尽量采用同题不同样的底本。所有的这些相似与差别,最终归结到洞窟的东壁,即莫高窟第361窟重在彰显其密教的主题,而莫高窟第359窟则为纯粹的显教主题。两者之间的高度相似与紧密联系,似乎可以概括成一点,即两窟试图用相同的题材,通过各自的画面服务于所属的主题。这两窟之间,洞窟的内容展现出来的是几乎一样的面貌,但通过画面构图的差别与情节的选择,形成了一密一显两个不同的主题。从西披的十方佛赴会到窟顶的千佛与说法图,从正龛的屏风画到南北两壁的显教经变画,所有这些都说明,这时显教和密教有共同的题材,并在第361窟和第359窟间形成了共同彰显的特征,而把这两个高度相似又各自独立的洞窟联系起来的应是居于中间的第360窟。
(二)第360窟与第361、359窟
莫高窟第360窟,面积较第361、359窟稍大。第361、359两窟的相似度非常高,在实地考察时,两窟之相似一目了然,而第360窟则与这两窟大不相同。与第361、359窟不同,第360窟西披不再是十方佛赴会,而是于千佛中心绘一佛坐于塔中,其他三披千佛中的说法图也被多宝塔代替。这三个洞窟在正龛两侧都绘制了与文殊、普贤相关的内容,第361窟绘制的是文殊与普贤分别显现于圣迹道场,而另外两窟绘制的是盛唐以来就在敦煌流行的文殊变普贤变。南北壁是变化最大的部分,也是第360窟最与众不同的部分,西起第一铺均为密教经变,这在莫高窟洞窟中是非常少见的;东西方净土仍旧分别出现在北、南两壁上,弥勒经变仍旧绘制于北壁,前两窟中出现的金刚经变被天请问经变代替并绘于南壁。第359窟四壁下部,第361窟南、北壁下部均为中唐供养人画像,第360窟仅西壁下部为五代供养人画像,其余三壁下部均为屏风画。因为经变画下部配以相关的屏风画,所以第360窟的显教经变在图像布局上与前两窟都有一些差别。在洞窟的东壁,第360窟与第359窟绘制了非常相似的维摩诘经变。郭祐孟《敦煌吐蕃时期洞窟的图像结构——以莫高窟360和361窟为题》一文,对第360窟的图像结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将密教经变置于离正龛最近的西起第一铺的位置,表明了此窟对密教的重视。南壁西起第一铺经变被暂定名为“释迦曼荼罗”,尚未找到文献上的依据,郭祐孟在《2006中国西北石窟考察结报——石窟寺院考察篇》[13]一文中对这一曼荼罗中诸尊进行了初步的定名,他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的图像结构》一文中更倾向认为其为尊胜曼荼罗或佛顶曼荼罗。实际上,这一曼荼罗在莫高窟并非孤例,莫高窟中唐第186窟北壁、晚唐第156窟甬道顶均存有同类经变,只是莫高窟第360窟保存得最为完好,绘制得也最为精细。第360窟的这铺曼荼罗全图出现尊形共53位(图版18),现将此曼荼罗的情况简述如下。整个曼荼罗的背景为“雪山”,道场的基础为画面下方的水池,除了主尊与主尊上方的化佛外,所有人物都坐于从水池中生出的莲花或莲叶上。画面最中心的主尊(1)坐于水池中央升起的须弥山上,手结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坐上。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主尊身光后有山容背景,这点可能暗示了主尊与中唐时期流行的瑞像图有关。距离主尊最近的是嬉、鬘、歌、舞(2—5)内四供养菩萨,主尊座下两侧各一供养菩萨(6、7),右侧者可能为金刚灯菩萨,左侧者于盘上托白螺。其下左为功德天(8),右为婆薮仙(9),婆薮仙背后有明显的火焰纹样,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两尊分别代表了地天和火天。外层围绕的四位菩萨(10—13)中一身(12)没有明确持物,其余3身为金刚香、金刚花与金刚涂菩萨。外层上方两菩萨,右侧者(14)执伞盖,疑为白伞盖佛母;左侧者(15)执三股金刚杵,应为金刚手菩萨。主尊上方四尊形(16—19),手中分别持剑、棒、金刚杵等兵器,疑为四大天王。但其中执金刚杵者(17)非天王装,而类忿怒尊,一般来说东方帝释天持金刚杵,但多为独股杵。最右侧者(18)头上有巾带向上飘扬,类风天,但持物未见风天特征。水池两侧,右侧(20)为八臂那罗延天乘金翅鸟,左侧(21)为八臂摩醯首罗天乘白牛。宝池下方五尊,居中者(22)为水天(执龙索、乘龟),两侧(23、24)各一执莲苞的菩萨,外侧右为一持三股杵力士(25),左为一佩棒力士(26)。此二力士类忿怒尊,形象与上方执杵者(17)相似。此外,主尊上方有14尊化佛(27—40),宝池中有十方佛(41—50),须弥山腰有代表四方佛的三坐佛(51—53)。此曼荼罗诸尊形身份多数可以确定,但从汉文典籍中暂时还未找到其经典依据。
第360窟北壁西起第一铺经变(图2)为千手千钵文殊变,与第361窟的同类经变(图3)比较,二者应出于同一系统。第360窟似乎是在第361窟的构图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尊像,如主尊上部的化佛,外围的四大天王和主尊座下的功德天与婆薮仙,而这些新尊像的加入似乎是为了与对面南壁的未知名曼荼罗相对称。特别是在宝池下方的一排在原有两忿怒尊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间的三位菩萨,由此形成的一行五尊的形式与对面曼荼罗的布局显示出强烈的对称性。
从第360窟整个洞窟的布局来看,此窟作为第359窟和第361窟的中轴线与中心窟的特征非常明显。第360窟较另外两窟面积稍大,从内容上看,此窟将密教经变置于南、北壁起首的两处位置,上承了第361窟的密意;东壁则为维摩变,下启了第359窟的显教世界,第360窟本身也突显了显密交融的意涵。因此,第359、360、361三个洞窟应是作为同时有计划开凿的一组洞窟,而不是中唐时期单独营建的各自独立的洞窟。
至于莫高窟第358窟,虽然与上述三个洞窟同为中唐时代,位置相邻,面积与第359、360两窟相近。第358窟同样是覆斗顶窟,整体的绘画风格与第359、360窟近似,但在色彩上明显较前三窟单调,在壁画题材的选择上似乎是前三窟的一个杂糅体。第358窟西披为十方佛赴会,南、北、东三披为千佛中央说法图,这与第359窟的窟顶情况相似,龛上的双层帐顶图案也与第359窟一样。但其四披最上方有飞天伎乐,说法图主尊佛座下有类生灵座的鹦鹉形象,这种情况又与第361窟相近。龛外南侧上三坐佛下普贤变,龛外北侧上三坐佛下文殊变,这与第360窟龛外两侧的情况一样。南、北壁在显教经变的选择与绘制上,与第360窟一样,南壁西起画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北壁西起画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东壁则与第361窟一样,绘密教观音经变,门南为不空 索观音变(图4),门北为如意轮观音变。门南的不空 索观音变,与莫高窟第361窟的不空 索观音变(图5)比较,两者的不空 索观音的形象与持物完全一样,眷属方面第358窟缺少了日天、月天,但增加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以及画面最下部中心的金刚索菩萨。而在内四供养与外四供养菩萨方面,第358窟未全部绘出,仅各绘两身(共四身)来代表。从绘画的风格来看,第358窟的不空 索观音变全为汉风,完全看不到第361窟那种典型的波罗风格。而两铺经变主尊不空 索观音样式的一致性又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否是同一体系的汉地与吐蕃两种曼荼罗表现形式?
总之,第358窟就像是第359—361三个洞窟的一个综合体,与前三个洞窟似乎有着重要的联系,但尚未找到将这四个洞窟联系起来的确凿证据,暂时还不能将第358窟归入上述三窟的组合当中。因此,第358窟暂时只能作为与上述三窟同时开凿的相对独立的洞窟来看待。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洞窟正龛屏风画的内容,第361窟为戒律图,第360窟为弥勒经变,第359窟为观音经变,第358窟为观无量寿经变。这四种图像似乎隐含着其义理上的组合关系,现实世界的持戒、未来的弥勒世界,观音在现世的救度,通过观想而到达西方净土的彼岸,四个洞窟在正龛中刻意独立出各自不同的世界,其在义理或者佛教行事方面是否有进一步的联系,还是有待思考的问题。
三 密意浓厚的南区北端洞窟群
中唐时期,莫高窟的南区北端已成为密教洞窟最为集中的一区。除了第359—361窟一组洞窟之外,第7窟和第365窟都值得注意。
莫高窟第7窟的壁画时代情况较为复杂,从现存情况来看,窟顶四披千佛属中唐,藻井井心似乎经宋代重新上色,凹进的四壁上则保存了原来的中唐原作。第7窟与第361窟有两个最重要的相似点,一是两窟正龛的龛形完全一样,这种双层帐形龛在莫高窟仅见于这两个洞窟;另一点是两窟藻井出现了同样的坛城,这种藻井为十二天曼荼罗的坛城形式在莫高窟也仅见于这两个洞窟。与莫高窟第361窟最大的不同是,第7窟藻井坛城没有三股金刚杵结界。第7窟与第361窟正龛和藻井相似的设计,说明第7窟在最初营建时很可能是以第361窟为底本,或是与第361窟采用同样的设计观念。第7窟的十二天曼荼罗保存不好,较为模糊。十二天曼荼罗的出现,足以说明第7窟最初的设计也是以密教主题总摄全窟的。也就是说,在莫高窟的南区北端,第361窟不是中唐晚期唯一一个以密教为主题的典型洞窟,与其邻近的第7窟也是同期营建的同类密教洞窟。
同时代的第365窟,古称七佛堂。据主室佛床床沿吐蕃文题记及洪辩和尚汉文发愿文,此窟建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藏历水鼠年(832)至木虎年(834)。窟主洪辩,为吐蕃时期沙州释门都教授,归义军初期受唐廷敕封为河西都僧统。主室西壁有横贯全窟的长方形佛坛,坛上并列结跏趺坐“七佛”彩塑像。壁画有重层,表层为西夏时期的说法图、简单的净土变及供养菩萨,色调单一,多为石绿。底层为吐蕃时期壁画。据P.4640《大蕃沙州释门教授和尚洪辩修功德碑》(亦称《吴僧统碑》)记载,此窟初建,四壁绘有华严经变、药师净土变,法华经变,报恩经变、文殊变、普贤变及贤劫千佛。在莫高窟,以七佛坐像为主尊的洞窟仅此一例。而《沙州文录·吴僧统碑》中明确说洪辩“开七佛药师之堂”[16],也就是说佛坛上所塑七佛为“药师七佛”。虽然在洞窟规模、现存题材方面与第361窟等都没有相似处,但是其以药师七佛为主尊的密教主题与其他诸窟在功能上的关系值得考察。
从洞窟分布上来看,从第7窟到第359—361窟,再到第365窟,全部位于莫高窟南区北端的上层,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在中唐时期莫高窟崖面的南区北端上层很可能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作为密教活动场所的洞窟群。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了晚唐时期,并在莫高窟晚唐第14窟中得到了继承。因此,莫高窟第361窟看似一个特殊的吐蕃统治时期的典型密教洞窟,实际上应是南区北端密教洞窟群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对于第361窟的考察,最终应作为第359—361三窟组合中的一窟来进行,这一组洞窟所代表的实际上是中唐晚期在莫高窟南区北端有计划营建的一系列密教行事的重要道场。
参考文献:
[1]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J].敦煌研究,1994(4):76-94.
[2]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待定名图像之考证——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一[C]//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183-190.
[3]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的中唐供养人——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三[J].艺术设计研究,2010(3):35-42.
[4]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的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二[J].五台山研究,2010(4):36-47.
[5]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的普贤显现与圣迹图——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五[C]//中央文史研究馆,敦煌研究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编.庆贺饶宗颐先生九十五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168-180.
[6]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东壁的密教图像——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六[J]//秋爽,主编.寒山寺佛学:第7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239-249.
[7]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南北两壁经变画考察——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七[J].山西档案,2012(4):32-42.
[8]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85.
[9]郭祐孟.敦煌吐蕃时期洞窟的图像结构——以莫高窟360和361窟为题[C]//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143.
[10]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11[M]//大正藏:第12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433.
[11]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下[M]//大正藏:第2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1007.
[12]张元林,夏生平.“观音救难”的形象图示——莫高窟第359窟西壁龛内屏风画内容释读[J].敦煌研究,2010(5):43-44.
[13]郭祐孟.2006中国西北石窟考察结报——石窟寺院考察篇[J].圆光佛学学报,2007,11:182-185.
[14]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64.
[15]不空,译.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一品[M]//大正藏:第20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1934:705.
[16]蒋斧.沙州文录[M].印本.上虞:罗氏,1924.
① 参见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的主题》,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陕西西安,2010年4月。
② 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主室窟顶藻井坛城辨识——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等联合主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