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稿校对”规律初探
2013-04-29吕晖
吕晖
随着办公网络化的飞速发展,报刊的采、编、校、印也发生了质的变革,抛开原稿进行校对的 “脱稿校对”便是一种大胆尝试。《包头晚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脱稿校对”模式,在这里我们把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规律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全新科学完善的采、编、校工作流程设置,是 “脱稿校对”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部分版面“脱稿校对”的尝试,《包头晚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制定了采、编、校3个流程工作规则。
1.记者采访上来的稿件必须形成数子化文件,并进行必要的初级编辑和校对,然后上传到各版编辑处。
2.各版编辑对稿件再次进行加工和校对后交付组版编辑排版,打印出版面交主任审阅,修改后再打印出纸样,交由校对人员校对。
3.校对人员对版面进行一遍通读校对后,交组版编辑改正,然后打印出纸样核对改正之处是否正确。《包头晚报》要求必须清样付印。
在此不难发现:传统校对的“三校”工作程序,已被分解到了记者、编辑和校对3部分人身上,从而变相增加了校对人员,提高了校对的层次。
二、“脱稿校对”的校对人员,实际上是集校对职能、部分的编辑职能、第一读者3种职能为一身的有机整合体
“脱稿校对”校对人员的职责已不是简单地看错字了,校对人员应该体现出下列3种职能:
1.常规的校对职能。校对人员首先要行使报刊校对工作的常规校对职能,比如校对错字、病句等。
2.履行部分编辑的职能。校对人员还要承担编辑工作的部分职能。比如,题目的拟定与文章的内容是否贴切;当前稿件是否在近期发生“重稿”现象……
3.兼有第一读者的职能。我社曾长期设有第一读者工序,现在这个工序绝大部分职能已经分解到校对这一环节。“脱稿校对”有一项工作原则是——“自己看不懂的文章,大多数读者也不会看懂”。所以要求校对人员如果发现文章中有看不懂、搞不清之处,就必须向编辑说明。
这里,我们会发现 “脱稿校对”的校对人员对采、编环节又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增加了报刊差错的查堵环节。
三、“脱稿校对”要求校对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政治素质和广博的知识面
1.“脱稿校对”对校对人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因为没有原稿作为参照,只是在版样上对文章通读,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种错误,没有较高的专业校对水平是不能胜任的。
2.“脱稿校对”要求校对人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一点在某些关键版面显得尤为重要。遇有重要的会议、人物、事件等,也必须要求记者提供相应的原稿进行核实。
3.“脱稿校对”要求校对人员要有广泛的知识掌握。当今社会,有很多新事物产生,校对人员就需要平时多学习,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
四、严格的管理和采、编、校人员自觉恪守工作衔接程序,是避免和减少报刊差错出现的有力保障
1.“脱稿校对”环环相扣的采、编、校模式需要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工作衔接程序。“脱稿校对”这种报刊工作模式,实际上并不是针对校对这个工作环节被动设置的,而是一种报刊工作模式整体的全新变革,这就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和严密的流程衔接。
2.在这种全新的工作模式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不作为,都极易产生差错。这种工作模式需要各环节的全面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职,都有可能造成最终见报差错的产生。
新工作模式运行后,从这些年的成绩来看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全面实行“脱稿校对”后的版面差错率有了大幅降低,《包头晚报》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各种质量奖项。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全新的模式还有其更待研究和完善之处,仍需不断地探索。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