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话题报道与党报公信力
2013-04-29刘波
刘波
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党报的活力源泉。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强大挑战,党报要稳居主流媒体地位,就必须把公信力视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以公信力获得读者的最大认可。在党报所有内容当中,最能体现公信力的要数一些敏感话题,因为敏感话题最受人们关注,敏感话题读者需要党的“喉舌”的态度和做派。而有些新闻工作者对“敏感话题”或谈虎色变、或置之不理、或放任自流,则最终将使党报固有的优势丧失殆尽。
敏感话题报道与党报公信力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不回避敏感话题才能提升党报公信力;对敏感话题敬而远之,直接削弱了党报公信力。
让事实真相“说话”是敏感话题报道的“法宝”
如何做好敏感话题的报道十分重要。敏感话题既有一定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敏感话题中的人与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既不能凭空捏造,也不能人为培植。无论对哪种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性原则都应是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敏感话题报道要起到党报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真实可信,这样才会让文字产生巨大的正能量。若记者的新闻稿让读者觉得纯粹是“忽悠”,总是避重就轻、蜻蜓点水,那恐怕只能是徒劳一场,无功甚至有过。许多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强,观察生活的眼光也锐利,弄虚作假,总是适得其反。笔者认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报道,以事实的真相“说话”,就是敏感话题报道的“法宝”。
让敏感话题报道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
写文章就怕与读者有隔阖。长期以来,党报以“严肃性”著称,体现在文风上,经常是八股式的官话、套话、空话比较多。受此影响,一些党报的新闻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说话”,让人不忍卒读。中宣部等五部门倡导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就是找准了当前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党报的新闻报道需要转文风、改作风,要敢于报道敏感话题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这就需要党报人敢说“真话”,不说空话。敏感话题的报道自然会涉及人与事,那么,记者“新闻眼”中的这些人与事应该是怎样的呢?近年来,在一些全国性的典型人物报道中,笔者欣慰地看到了“典型”回归到“凡人”的诸多细节:比如任长霞的化妆品、袁隆平丰富的业余生活、周国知临终前提出“适当照顾家人”的“要求”等。让“典型人物”也食了“人间烟火”,这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形象,反而更有血有肉,能引起读者们强烈地共鸣。由此,这些敢于报道敏感话题的媒体,毫无疑问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可见,党报不该是“真空媒体”,不应该把敏感话题看作“雷区”。
让敏感话题报道收放要有“度”
对敏感话题的报道要把握“度”的问题,避免哗众取宠,大肆炒作,造成“过犹不及”的后果,而应用真实自然的笔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记者对敏感话题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留心跟踪保持关注,特别是在人物或事件发生新的变化,有新的动态时,应当及时追踪报道,巩固读者对敏感话题的关注度,使敏感话题报道的生命力不断延续。
其实,回避敏感话题报道,也是回避现实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的现代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对待敏感话题报道,及时澄清真相,让读者了解事实的本来面目。要相信读者们的判断力,只有以坦诚之心对待读者,读者对党报的信任更会与日俱增。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