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
2013-04-29杜雨墨
杜雨墨
功效:通过对传统媒体由内到外的调节,使其科学转型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和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快速全民普及,新闻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媒行业的格局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门户网站、微博的快速发展,从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都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大兵压境的态势。尤其因渠道原因造成的网络媒体的时效性、丰富性、公开性、交互性和畅通性,令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媒无法与其比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了解了新兴媒体的优势,还要分析一下传统媒体的优势,只有从优势上寻找突破口,实现快速调整和转型,才能使我们突出新兴媒体的重围,在日益竞争的媒体大战中站稳脚跟。如果继续保持旧的思维和运营模式,迟早会面临四面楚歌的窘境。笔者认为,传统媒体的优势源自其权威性和品牌公信力,但是这些优势是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也需要更多的新闻传播实践去保持和提升。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和传统媒体自身的问题,造成许多传统媒体的采编靠网上下载,编发通稿,靠电话采访,造成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接地性”差、活力不足、深度不够。基层是新闻的富矿,群众是报道的主体,社会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走转改”,别无他途。通过“走转改”,让编辑记者沉下去、让大量来自一线的鲜活新闻、独家新闻,反映老百姓身边事、身边人和人间情的深度报道,以及思想敏锐、观点前沿的评论充斥在日常报道中,才能让新闻活起来,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保持住,顶住新媒体的冲击。因此可以说,坚持“走转改”,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必然选择,是为传统媒体注入的“抗衰剂”,通过这剂良药对传统媒体由内到外的调节,可以使其科学转型,适应现代媒体环境的发展。
禁忌:杜绝换汤不换药
媒体自上而下应该把落实好“走转改”认识到对媒体自身发展的层面上,而不是在执行一项生硬的行政命令。有的媒体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换面:部分媒体记者走基层、走转改的栏目不少,但是能够称得上精品专栏的少,质量高的新闻报道更少。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初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无法抓住时机调整和转型,最终落后于传媒时代的发展步伐,被淘汰出局。
药理:记者沉下去,让问题浮上来
当今社会,媒体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媒体对记者的考核也十分严格。一些记者为了追求稿件的数量,运用网络和电话等便捷的采访方式的多了,真正沉下去写稿的记者少了。即使参与到走到基层采访,往往出发点不是为了反映基层的实际问题,而是带着主题采访,应付差事了事。有的即使下去了,心还是在“上面”,不能真正沉到基层,真心倾听基层呼声,真情体味基层疾苦,真诚反映基层难题。
新闻源自基层,只有记者真正下沉到基层,走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中去,才能零距离接触新闻的富矿,挖掘出好的新闻素材。媒体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做好调整,引导记者沉下去。只要让记者沉下基层,会有两方面问题自动浮现出来:一方面,随着记者接触基层体验基层调查基层的逐步深入,会发现一些社会问题、制度问题,通过报道的形式将这些问题暴露给相关部门并最终给予解决。另一方面,随着记者走入基层,媒体旧有的一些不适合现代新闻发展的制度问题、理念问题也会自动暴露出来。媒体的负责人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转变管理和经营理念的过程,实现媒体的转型,达到适应环境快速发展的目标。
核心:坚持创新和突破,否则会重陷模式束缚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走转改活动推出后,一家媒体报道记者与农民大哥收麦子,媒体界会涌现出一批记者与劳动者一同干活的报道。给读者的感觉,媒体走转改就是参加劳动后写篇体验稿。随后,又有一批体验行路难、上学难的报道。这些报道都是成批出现的。一方面,这些体验式报道的出现的确比原来假大空的报道好了许多,但是这些成批出现的报道也证明了我们传统媒体在报道模式和题材选择等方面的死板,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也可见突破和创新对于传统媒体的迫切性。如果在走转改过程中不坚持创新和突破,会使走转改走回千文一面、新闻不新的死胡同,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深刻挑战,新闻工作者既要坚持求真求实的态度,又要发扬创新创造的精神。要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更好地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