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版面更好看?
2013-04-29白江宏
白江宏
一.图片编辑实务
在读图时代,报纸版面上的图片已经变得和文字同等重要了。图片原本是纸媒的优势,但是,现在纸媒在这一点上也遭到了来自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挑战。据调查,某社交网站在24小时内,用户就上传了100万张照片! Yahoo 预测,2014年,将有8800亿万的照片被拍摄出来。每60秒,Facebook上就会有20.83万张照片上传; 每60秒,Youtube上会上传100小时的视频。所以,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记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时代,如何用照片成为比如何拍照片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凸显了图片编辑的工作重要性。
图片编辑,是能真正的阅读和理解图片,并懂得用对图片、用好图片的人,他们是视觉精英。《图片编辑手册》一书中指出:一张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的别字,一张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就像文字报道中语法不通的句子,一张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就像一段随意堆砌的文字,而在版面上没有得到妥善安排的照片就像一篇结构混乱的文章。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从总编到校对员都不允许文字报道中的别字、语法不通的句子、随意堆砌的文字出现在版面上,却容忍技术指标达不到刊登出版标准的照片、没有经过剪裁编辑的照片、视觉语言杂乱无章的照片、没有妥善安排的照片赫然地出现在自己的报刊上?
图片在版面上所占的比率应该依据媒体类别的不同、读者群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报纸一般占30% ,图文杂志一般占100%。图版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要与媒体的定位适合。《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说:“新型刊物和旧型刊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图片,《三联》的读者是白领,很忙,所以要求文字比例越来越小,图片比例越来越大,而且是文字为图片服务,图片要占主动性,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转向一个图片的时代了。过去一个报道4页篇幅,2000多字,两幅图;现在限制在2页,并且文字减少图片增加,文字让位于图片。我理想中的刊物图文比例是文三分之二,图三分之一。利用视觉传达出来的信息应该是文字不能表达,无法表达的。”
一般来说,人类本身具有最强的表现力,尤其是脸部(表情丰富,感情丰富),而风光静物一类的照片则视觉度较低。视觉度高的照片对读者来说印象深刻。
当然,媒体使用照片的理由,不仅仅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刺激购买欲。证言、审美、渲染情感才是一张新闻照片的主要功用。在使用照片时,图片编辑要在技术上的把关,寻找影象质量合格的图片,更要在内容上把关,使图片最终能准确传达信息。用好用准照片,可以让版面出彩,用错图片甚至失范,可能毁了一个版面。正如一位图片编辑所言:“给我一张照片,我就能撬动读者的眼皮”。
懂得选择合适的照片是图片编辑的基本功。应该把握一个原则:要让读者吃惊。任何选择都是面对潜在的读者,潜在的观众进行的,如果心中没有读者,选择则无从谈起。
↑遭绑架的境外工人被营救回国。对于同一新闻事件,不同摄影记者抓住的拍摄时机和场面良莠不齐。
照片要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读者带到所报道事件的背后,能在情感上更深地打动读者。不是要把拍的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使用在版面上,而是要选择最合适的。
↑男孩落坑遇难,一旁的父亲冲了上去。为获得更有视觉冲击力的传播效果,有时需要对现场拍回来的新闻图片进行适度剪裁。
图片编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因为新闻者真实性的原则,编辑能对图片做的后期工作很有局限。剪裁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图片编辑要和摄影记者合作剪裁照片,其目的就是把照片中无关紧要的累赘去掉,帮助读者在视觉上找到照片的关键部分。
↑辛普森案件,美国《时代周刊》对辛普森的头像做了有罪推断色彩的修改,与同日刊发的其他媒体如《新闻周刊》有明显不同,因此广受批评。对于图片的剪裁和修改不可过度。
图片编辑对照片的修改不可过度。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因为一期以辛普森头像封面饱受诟病。编辑对图片进行了过度处理,使得辛普森的形象失真,存在“媒体审判”、“有罪推断”的嫌疑。美国摄影记者协会有句名言:“作为记者,我们认为指导我们职业的核心是准确性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无论用任何方式对照片的内容予以更改都是对公众的一种欺骗。”
二、文字编辑实务
编辑具有悠久的历时。有报纸通讯社等媒体之后才有的记者,而有文字之后便有了编辑,新闻编辑只是编辑大军的分支,只是编辑的对象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工作性质与一般编辑是一致的,其源头相当久远。可以说,任何文字作品都需要经过编辑环节,就是孔子的传世著作《论语》,也是经过他的弟子们编辑整理才最终成形的。
目前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纸媒。但无论哪种媒体,都离不开编辑工作,而且对高水平文字编辑的需求可能还会更大。只要媒体存在,新闻编辑就不会失业。编辑实践经验越丰富,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越清楚,文字感觉越好。
新闻编辑有4门功课,可以总结为加减乘除。加减可以放在一起说,主要任务就是对稿件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文字的增删和更改,以及对一些政策提法的统一,使得稿件主题更加突出,事实更加准确,意思更加完整,达到发表水平。对于单篇稿件的综合处理,可以说是编辑的基本功和日常功课,也是编辑水平的集中体现。
一般来说,编辑工作做减法相对容易,可以说天下没有不能删的稿子。但是要保留精华,除去赘疣,也还是需要一些功底的,要能够判断哪些文字可以删除而不会影响稿件的完整性。另外还要有点责任心和对记者写稿甘苦的理解,动手时要反复考虑,慎之又慎。一位老报人曾说:“好的编辑可能影响记者一生的发展。”
做加法相对比较困难,因为要对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有比较全面了解,具备相应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加得准确,使稿件锦上添花。加法不能胡加,不能想当然,特别是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否则便要闹出笑话。
加减法的最高运用就是改写,就是保留新闻的基本内容,对文章结构,叙述角度甚至使用词句进行全面改造,使稿件以全新的面貌呈献给读者。好的编辑能够通过改写把很平常的稿子变得十分精彩。 改写虽然最考验编辑的功力,但是除非有绝对把握,尽量少用为好。一是对作者的尊重,二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无论是一般性的稿件编辑还是改写,都应该注意尽量保持作者包括记者、通讯员、专家的风格。编辑的功能相当于美容师,把稿件尽量打扮得漂亮一点,而不是做变性手术的医生,因此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以保持作者叙事风格,不能凭自己的喜好随意改动作者的稿件。有的编辑把整个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乘法的意思是开展策划,组织系列报道,使新闻的传播效应成倍扩大。没有策划就很难形成一家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一般性的报道,你有别人也有,只是反映问题的深度可能有所不同。而策划出来的报道则能形成自家独有的内容,构建核心竞争力。搞好策划,关键在于吃透两头,一是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精神和领导同志考虑的工作重点,一是实际情况和记者掌握的资源和线索。将两者结合起来,策划出的题目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除法则恰恰相反,对一些新闻有意识地淡化处理,将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新闻标题是为版面添彩的一个重要元素。做好标题很不容易,需要编辑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相对广泛的知识,全局眼光和政策水平。做标题,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好标题的标准是形式朴实精准,内涵经得起推敲。比如,“A股上周绿肥红瘦”这个好标题颇费编辑思量,令人叫绝,很多财经类报纸纷纷模仿。
三、运用图表做新闻是大势所趋
读图时代到来了,大数据时代到来了,新闻图表化、可视化成为大势所趋。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整个2012年,《纽约时报》做了超过60个互动的信息图,每一张都少不了由数据在底层作支撑,并用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读出来。
近来,国内的很多主流媒体都尝试着在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数据化和其他可视化图表,向新闻呈现形态的多样化迈进。最初,图表常见于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而今,不少媒体尝试在突发性、事件性新闻中使用图表和数据,增强版面的可视性,将新闻做深、做重。另外,图表和数据的介入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科学、更加客观,在许多复杂的社会新闻报道案例中,避免了主观评断、媒体误导等弊端。传统的新闻报道只注意对新闻事件作一般性的描述和似是而非的评介,有时甚至因为关注耸人听闻的情节而忽视了新闻报道本该坚持的准确和客观,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民意测验等)进行调查研究,对数据加以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突出事物量的变化,从而增强人们认识的准确度和科学性。由此,“数据库新闻”、“地图新闻”、“微图新闻”等新的报道形态纷纷涌现出来。
↑北京某报社刊出的北京房价地图。报网融合与图表的大量运用,是平媒发展的趋势。
数据新闻所分析的数据量级已远非传统新闻操作中数据图表可相提并论,其数据多以上万甚至百万、千万计。在作品展示方面,由于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互动式可视化效果在新闻作品中的呈现成为可能。以往更多的是文字为主、数据为辅(data for the journalism)或是数据与文字相辅相成(data with the journalism),而数据新闻则是数据为先、文字在后、数据驱动的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思路与流程然而。
目前就地方党报来讲,我们的报网融合还不是非常充分,许多需要网络技术支持才能生成的图表和数据,我们还无法实现。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瓶颈。
(此文据人大新闻学院教授任悦、 《经济日报》高级编辑汪朗的授课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