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精品住宅·轨交便捷生活

2013-04-29陆岩

中外建筑 2013年5期

陆岩

摘要:本设计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优势,引入大平台开发的概念,实现人行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沿大平台布置的商业街,不仅提高了轨道站点的可识别性,同时也为小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趣味性。在住宅方面探讨“两代居”设计,以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要。

关键词:大平台开发;交通零换乘;两代居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82-04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上海市嘉定新城核心区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新城站站点,北至双丁路,南至双单路,西至云屏路,东至胜辛路;占地面积约为3.77万m2,总建筑面积为11.86万m2。项目类型包括6幢高层住宅、两层沿街商铺、地下车库以及为该小区服务的居委会、物业管理等配套用房(图1)。

2 区位介绍

嘉定区被划为成四个板块:西部为国际汽车城、北部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南部为商业物流发展区、中部为嘉定新城区。新城位于其他三个板块之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体育休闲产业、高科技产业为核心,具有独特人文魅力和城市特色、强大集聚和持续创新力,具有综合辐射功能和枢纽型现代城市。

新城站站点核心区位于嘉定新城中心区。根据规划,嘉定新城中心区建设成为嘉定魅力源,即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商业服务、商业办公、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中高档居住等功能为一体,是形成嘉定新城独特城市魅力、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载体;是嘉定新城依托F1,服务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公共活动中心区域。

项目位于嘉定新城的核心地带,与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新城站站点无缝连接。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区位特点和人流优势,通过创新的规划理念和大胆的建筑手法,创造嘉定新城站点地标式建筑,营造嘉定新城站舒适的人居环境。

3 总体规划

3.1规划理念(图2)

3.1.1站点综合体开发

充分利用轨道交通11号线带来的人流效应,集聚商业;同时凭借交通优势带动站点以及周边地区实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建立标志性的城市印象,形成嘉定新城的区域地标。

3.1.2综合大平台开发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枢纽作用,设置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平台,四通八达的天桥,联系公交站、停车场等其他区域。同时在大平台两侧设置商业步行街,提供与大规模商业不同的空间感受,不同的商业氛围,开发多样性的商业模式。

3.1.3公共交通零换乘

利用综合开发大平台概念,将人行系统提升到与轨道站厅相同的层面,车行系统处于地面层,人车相对独立,处于不同的层面,实现人车分流。人们可由步行通过二层平台及连桥到达商业内闹中取静的设有门禁系统的住宅门厅。

3.1.4建立公共开发空间体系

站点的综合立体开发,形成平面和立体的公共开放空间,提供各种动态和静态的活动空间,增加空间层次。同时利用建筑的不同形态,凸凹变化,形成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或上升、或下沉、或室外广场……都是人们交流、休憩的最佳场所。

3.2规划设计

3.2.1总体布局

本地块东侧为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新城站,由二层的平台联系轨道交通站点,小区商业步行街及住宅小区步行入口,实现人行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6幢高层住宅以两排相互错开的形态布置,南北60-70m的间距已保证获得最好的采光、日照、通风和景观感受,争取最大的景观面。

设计引入大平台开发的概念,由二层的大平台联系轨道交通站点,小区商业步行街在住宅小区步行主人口,实现人行交通和轨道交通的零换乘,为小区居民创造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同时,沿大平台两侧布置曲线的商业步行街,不仅增加了轨道站点的可识别性,同时也为小区居民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方便购物。

3.2.2交通组织

车行系统:分别在双丁路及云屏路上各设置一个小区车行入口。在小区内部设置7米宽的主要道路,并在尽端设置相应的回车场地。小区内部的道路为“鱼骨架”式结构,组团道路宽度为4.5m。

步行系统:小区主要的人行入口设在云屏路上。为了充分发挥站点的交通便捷优势,设计引入大平台理念与轨道站厅层实现无缝对接,连接商业步行街,但不能进入居住环境,进入轨道站台的小区居民可通过商业步行街的大平台到达“小区门厅”再进入小区中心花园。

3.2.3消防设计

小区为6幢高层住宅,沿高层建筑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宽度为7m。其主要道路和交叉口的转弯半径为12m,在高层住宅的南侧或北侧设置不小于15m×8m的消防等高场地,均满足规范要求。

4 单体设计

4.1建筑设计(图3)

4.1.1住宅设计

4.1.1.1平面设计

小区户型面积在75-140m2之间,层高有2.8m、2.9m两种,分为两梯三户和两梯四户两种。

户型的设计独具匠心,尽量考虑居民居住的舒适性。比如流线的合理、房间的尺度、厨卫空间的采光通风、注重储藏空间的实用性。所有房型均为全明设计,户型设计基本做到南北通透,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所有卧室设置低窗台景观凸窗,作为室外景观的延续,共同打造舒适、闲逸的居住空间;南北向阳台兼具收纳功能。底层入口大堂全玻璃设计,阔绰开敞、通透大气;使室外的架空部分开放式绿化空间尽收眼底。南北通透的大气格局、多维度室内观景空间,居室之中处处透出尊贵感。

在高层住宅中,我们设计了部分“两代居”房型。相邻的两室房型和一室房型,既可单独成套,又可在分户墙上开门,这种可分可合、灵活多变的设计,既为现代社会两代人互相照顾提供了选择,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对于社会渐入老龄化时代的一种建筑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家庭生活的传统美德。

4.1.1.2造型设计

立面设计以公建化清新明快的处理手法来塑造建筑立面,以创造一种与众不同,格调高雅的艺术风格。建筑立面是对外体现居住小区的形象与风貌,对内则应使住宅内部空间与小区公共环境之间相互交融,使住户更好地享受小区内外的绿化与景观。住宅立面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城市风格,创造清新脱俗的时代感。立面强调竖向线条和建筑体积感;厚重的天然石材、透明的玻璃栏板,凸进凹出的建筑构件,大面积景观玻璃窗;所有元素的叠加体现出力度与美感的完美结合,勾勒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

4.1.2商铺设计(图4-7)

商铺沿地块东侧胜辛路布置,与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新城站台连通。二层平台下部为棋牌室、居委会、老年活动室等为居民服务的空间;二层主要为小型餐饮、茶室、便利店等小型商业配套设施。商铺层高为5m。

商铺平面通过流畅的曲线设计、椭圆形楼梯的镂空处理,同时结合轨道交通大平台的交通空间,使商业空间呈现出新的态势,为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同时曲线的空间布局、宜人的走道尺度,使之呈现为活泼、有趣的开放空间。

商业立面采用公建化的现代城市风格,强调建筑的水平感,利用面砖材料本身的颜色、质感的不同,结合大面积的水平长窗,强调横向线条和建筑的虚实变化,体现出力学与美感的完美结合,勾勒出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

4.1.3地下车库

地下车库的设计均考虑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停车数量为501辆。地下车库与6栋住宅楼均相连通,同时设有门卡、门禁系统保证居民居住的安全性。

4.2景观设计

本工程注重环境品质,强调人、环境、建筑之间的亲和性和依存关系,延续“人与自然完美结合”设计理念,创造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提高社区生活品质。

利用6幢住宅楼囤合而成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建筑空间,构成了连续而流动的中央景观绿地;强调绿化空间的开放与自然,通过住宅楼底层局部架空等手法强调绿化的渗透性,引入室外绿化形成半开放式的活动休息空间;商铺的局部考虑设置屋顶绿化,以丰富景观层次,创造出立体的景观绿化体系。住宅区域景观以绿地为主,商铺区域景观则以铺地、小品为主。整个景观设计以自然式造景手法为主,平缓起伏的草坡、群落成荫的树林、匍匐低矮的灌木丛、点缀的景石、清浅蜿蜒的水景、曲折的步道……构成了丰富的景观,使人们在都市中能享受自然田园的气息,亲近自然,让城市生活更自然。

4.3环保节能设计

外墙采用无机保温砂浆内外保温系统;外窗采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6mm+12A+6mm及断热铝合金充氢气LoW—E中空玻璃窗厚度6mm+12A+6mm。楼内给水器具均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所有水泵设备均采用节能型。

所有住宅朝向均在南偏东或南偏西27。范围之内,楼宇间距为60-70m,采光通风良好,建筑南北方向相互错开布置,景观视线不受遮挡。

以创造生态住宅为理念,结合保温材料、技术措施、规划设计,实现低能耗、低噪声的绿色居住,提高住宅的舒适度。

4.4减噪处理

为尽量降低轨道交通对住宅带来的噪声影响,所有住宅均退轨道线30m,且住宅布置与轨道线呈垂直关系,利用山墙面向轨道,减低噪声对住宅的影响,在山墙部分做了减小开窗面积的特殊处理,住宅外窗开启扇全部为通风隔声窗,住宅外窗全部为双层中空玻璃窗。沿街商业面向轨道为实墙体广告牌,适当设置垂直绿化,能有效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4.5无障碍设计和智能化

住宅和商业及配套用房底层入口均设无障碍坡道;商业及配套用房内的卫生间设置残疾人厕位;小区内道路照明采用草坪灯与庭园灯相结合的原则,用光电或钟控方式自动控制,光源则采用节能光源;

安保系统:在小区周边均设置红外线周界报普系统,并与小区管理中心主机相连,住宅设可视对讲及电控门锁,可与管理中心联网。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可设摄象机,联网至小区管理中心。每户厨房设燃气泄漏报警器,每户主卧室设有家庭急求按钮,电梯桥厢设紧急报警按钮,所有报警信号均通过对讲系统送至小区管理中心。

智能化系统:有线电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保安报普及门禁系统,保安巡更系统,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楼宇自控管理系统等(图8)。

5 结语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如何利用轨道交通的优势,创造居民快捷便利的生活,是本案设计的初衷;同时也希望本案作为一次开发模式有益的实践为以后的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