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研究
2013-04-29童成林
童成林
摘要: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地理位置最为优越,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城市滨水地区建设不仅有力地带动城市经济、环境和文化生活的发展,而且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本文分析城市城市滨水区开发的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模式,得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趋势,并以武昌滨江地区的开发为例,探讨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开发控制思路和目标,以期为转型期的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开发控制;开发目标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74-04
1
前言
城市滨水区是滨水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位于滨水城市的核心地带,是滨水城市的发源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合理的利用将会大大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并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社会凝聚力。因此,科学、合理的改造城市滨水区,将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而且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如何科学、有效的引导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将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
2 城市滨水区的含义
城市滨水区(Waterfront)指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连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水体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城市中独特的建设用地。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
世界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衰退继而再开发的过程。城市滨水区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开发(development)、保护(conservation)和再开发(re-develop—ment)三种类型。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国内许多大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城市仍需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滨水区以其独特位置和景观特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滨水区该如何开发、如何经营也成为城市管理者逐渐重视的问题。
3 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
3.1开发背景
3.1.1社会转型
城市滨水区开发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转型促进了城市滨水区用地功能的重组。许多城市滨水区的功能由以交通、工业、渔业和防洪排涝等功能为主,转变为以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商贸金融和高档住宅为主。
3.1.2重塑城市形象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也是重塑城市形象的需要。公共开放空间是构成人们对城市印象的重要元素。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由于其所处特殊的边缘(edgel位置,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gateway)作用。成功的滨水开发有助于重塑美丽的城市形象。如外滩一直是上海的城市象征,外滩滨水综合改造工程的完成、外滩通道的修建,整治了环境、疏理了交通、完善了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使外滩更精致,更具魅力,有力地提升了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品位。在寻求城市特色化、个性化的今天,城市滨水区的开发不失为一条有效重塑城市形象的途径。
3.1.3巨大的商业价值
城市滨水区以其开敞空间的良好视野与优美环境、多样性的经济活动、景观一经济双重性,吸引商家和投资者,常成为商业办公为核心,因此,城市滨水区开发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在赋予崭新用途的同时,往往能增加政府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3.2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缺乏整体概念
现今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与开发以小范围、小规模的零敲碎打为主,手法也趋于雷同与单一,而且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往往只注重滨水“一层皮”的改造,没有与滨水区的城市改造结合起来。同时房地开发的压力也正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若不及时对滨水区开发予以整体的把握与控制,问题将越积越多,滨水空间也将难以发挥其特有的环境效益。
3.2.2土地权属复杂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涉及城市改造,土地权属相当复杂。如武汉滨江地区,这个地区布满了大大小小数百个隶属不同,性质各异的单位和上千户居民,像港务局的客运码头、工厂、医院、学校、以及热电厂用地等,进行土地置换代价之高昂,任务之复杂艰巨,可想而知。
3.2.3经济利益驱动
滨水区是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公众希望城市滨水区再开发能提供尽可能多的休憩场地和公共娱乐设施,而开发商则把最大可能的商业利润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两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往往以经济利益为砝码,这样将使滨水区成为少数有钱人的“私家花园”。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不应成为单纯的经济利益追逐,也不应成为形象政绩工程的代表,而应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利益。因此,成功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必须协调好政府、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公众的参与,才能保证再开发的成功。
3.2.4文化传承缺失
城市空间只有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征,才能真正吸引人的注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元素之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的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干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了空间的可识别性。另一方面,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它是经文化长期积淀和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形态是城市在过去岁月中的印记,因此城市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往往并存着不同时代的轨迹。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处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3城市滨水区的开发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定开发策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应深入了解区域内多种主客观因素,在充分考虑原有滨水区空间结构及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其衰落根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运用各种途径和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城市的开发方式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内部空间重组模式,即保护型开发模式,主要保留港口和工业活动原有的空间割据,通过内部空间的重组与优化,重振滨水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以波士顿查尔斯军港为代表;一种是向外扩张的模式即更新型开发模式,是将滨水区原有的工业与居住区迁出,而引入商业与娱乐休闲产业,对城市滨水区进行改造的模式,如伦敦码头区的开发(见表1)
4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趋势
4.1注重功能复合
滨水区开发往往是因为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取代了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城市滨水区面临功能重构问题。但是单纯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策略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滨水区的开发应该注重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滨水地区作为全体市民共同拥有的珍贵资源,应该是公共性的;同时,为了提高人气,滨水区的功能也应该是复合的。英国利物浦滨水区的最成功之处,一是在于它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复兴,将社会经济发展与具体项目的改造结合在一起,不是只强调一个方面,而是互相协调,充分利用原有城市遗产和设施,把城市开放空间与原有城市肌理有机结合,发挥城市自身的特色。
4.2全面协调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为滨水区复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基础支撑。能否统一和谐地规划基础设施,对潜在地区是否逐步采用、定向调整,人和交通工具能否很容易地接近水体,都是滨水地区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加拿大多伦多滨水区开发计划中拟采取一些措施,要求公众尽量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性。这些措施包括:鼓励大家无车游览滨水区;适当调整滨水高架高速公路的形状;尽量提供新的高效滨水公共交通服务;使步行者和骑自行车的人更容易接近滨水地区。
5 武昌滨江地区再开发
5.1开发背景
武昌滨江地区位于武汉地理空间的核心位置,是武汉市传统工业区,历史上曾经较为繁荣、兴盛,在武汉市城市发展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整个滨江区域现状的城市面貌较为萧条。主要原因有:
1)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滨江的传统工业陷入了严重衰退的困境。如:国棉四厂、五厂、六厂(兴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原裕华、震寰、一纱等三大纱厂)、红旗造纸厂、武汉印染厂、武昌热电厂等,工业企业的倒闭使原本人流不多的工业区更加少有人至;
2)历史上水运的繁荣往往使临水的区域成为交易和贸易的主要场所,而且,传统的工业企业的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主要依靠变得冷清。此外,除了在各客运轮渡码头进出口有照明路灯外,其它路段都很阴暗,沿线也没有什么晚上开放的公共设施,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3)居住用地较少,居住档次和水平较低,建筑质量差且配套设施较为缺乏,也是武昌滨江区域在工业不景气后难以聚集人气的另一主要原因。此外,市政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也限制了这个区域的发展;
4)由于主航道位于武昌滨江区域,受江水的冲刷,武昌江滩均较为狭窄,而且坡度较大,水流湍急,亲水性不强;
5)滨江大道沿线产业结构主要以运输业和传统纺织工业为主,没有大规模集中的居住区,商业性服务设施和其它公共设施亦很少,城市建设较为落后;
6)沿江建筑物普遍层次较低,建设时间以五、六十年代居多,外观缺乏修缮,城市天际轮廓线平直而单调;
7)沿线只在武昌城区一侧有少量以法桐为主的行道树,和防洪堤前戗台(宽3m)不规则的绿化,道路绿化环境和视觉效果极差。各单位的广告招牌在色彩、形式、字样、规格、位置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碍观瞻;
8)防洪墙式样单一、陈旧、材料缺乏色彩感觉并遮挡视线,割裂空间关系,使人们不能正常地欣赏和享受江景。
5.2开发控制思路
5.2.1武昌滨江地区再开发的定位
根据武昌滨江地区的特点,在规划中应重点突出“观光、观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三大功能。
武汉作为“滨江、滨湖”特色的城市,长江及江滩景观是武汉市重要的水景观资源和城市印象,而武昌滨江地区则是汉口江滩、南岸咀景观的最佳的观赏位置,从武昌滨江可以把整个汉口的大都市的城市景观一览无余,而且武昌滨江的堤防的与路面的高差相对汉口沿江堤防较矮,有部分高地现已无堤防遮挡视线,观江、观景视线良好。因此,武昌滨江地区的功能应强调和突出“观景”功能——观江、观南岸咀、观汉口江滩。在改造规划中应留出充分而足够的观景空间和位置,并重点解决堤防对观景视线的阻挡问题,使游客可以驻足观景。在突出强调观景功能的同时,通过增加绿化、改造设施、提供休闲场所,如:建设一些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设施等措施聚集人群,拉动该地区的人气和活力。
文化不仅是城市起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存在发展下去的原因,更是塑造城市的重要地位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景观的塑造和环境的创新中应充分挖掘地域的文化内涵,只有继承和发扬文化的发展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应以繁荣多样化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在保留原有的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较高艺术价值的载体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整个规划以该地区或武昌地区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的事件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线索,通过以中国传统建筑环境造型为特色进行建设。
由于黄鹤楼视线保护要求,武昌城区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更新,武昌城区的发展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基于武昌城区良好的文化及景观资源,通过旅游景点的组织和旅游的宣传、策划来带活整个武昌城区的发展,走旅游开发之路,并将其纳入全市的整体旅游规划之中。同时以旅游为核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如酒店、商场、银行等,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功能结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整个武昌区的知名度,提升投资环境。
5.2.2开发控制的技术要点
首先,要确立“梯度”开发的空间格局;
从目前国内外具有城市中心职能的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来看,多采用将大型的公建和景观建筑直接布置在紧临水体的位置,以保证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和景观效果。这种方式虽然在景观和形象方面形成良好的视线效果,但由于其很多大型公建都集中于紧临水体的区域,致使滨水的道路因要承担疏解大量人流、车流交通量,致使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尽量减少人流的穿行,对人们的亲水性是一个很大的局限,而且由于很多大比例、大尺度的建筑屹立在水边,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压抑感,不利于人的停留与驻足观景。从武昌滨江地区的定位来看,观景功能是该地区(特别是滨江大道沿线)的最为重要的功能,滨江大道应该是一条生活性的道路,空间尺度宜人,使人们乐于停留驻足观景的地方,因此,在武昌滨江区域建设模式的选择上不宜采取将公建直接布置在紧滨江边的地块的紧凑型布局模式,而是将大型的中心区公建布置在街坊靠和平大道沿线,利用和平大道形成交通性通道,解决中心区的大运量和快速交通问题,而在临江布置以多层居住、休闲设施为主的建筑,一方面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另一方面也可聚集人气,带动区域发展,形成以滨江大道为起点的“梯度”开发建设模式。
其次,要适当增加“居住、生活”用地和功能;
当前,许多滨水城市的建设的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通过减少滨江、滨水区域的住宅量而使这些区域成为单纯的公建区和旅游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特别对于一个生活性的滨江区域而言,这种排除居住区的做法将本市市民远离城市中最为优美的滨水环境,从而使市民丧失了对拥有滨水环境的优越感和对于作为城市市民的一种自豪感。拿杭州西湖和武汉东湖进行比较,杭州的西湖和城市住宅区紧密联系,市民在茶余饭后就可滨湖、亲水,这样既增加了市民对西湖的认同感,提高了知名度,而且,由于市民在夜间的参与,使得滨水区域在夜间也保持其积极性。相比之下,具有同样自然和景观资源的东湖,作为一个纯粹的旅游景区就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因此,根据武昌滨江地区生活性空间的定位,在滨江地区的用地布局和功能组织上应强化居住功能,在沿江地区适当增加标准和档次较高的居住区,带动滨江区域的人气。同时,在滨江大道沿线增加绿化、广场以及具有各种特色风情的饭馆、咖啡厅等生活服务设施,使滨江地区引入市民的生活。
再者,要新增文化功能的载体——文化设施用地;
根据整体定位的要求,武昌滨江地区建设要突出文化功能,文化功能的突出除了通过建筑的形式、符号以及广场绿化的小品设施未体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设施未体现,它是文化功能在城市空间方面最重要的载体。
根据以上分析和整体功能定位,将武昌滨江地区在整体功能结构上分为:
城市金融商贸区:主要为武昌的中心商务区(CBD),布置大型商业、贸易、金融、咨询、保险等市级公建功能。
居住环境融合区(高档居住区):即为强调优美环境以及环境与住宅充分融合的高尚居住新区。
历史文化游览区:以长江一桥头为起点,沿着蛇山至黄鹤楼,并向北延伸至农民运动讲习所,发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功能。
居住文化融合区(旧城居住改造区):针对武昌城区被黄鹤楼视线保护所限制建筑高度的状况,在武昌城区的改建中强调建筑与历史、环境与文化的融合,通过具有特色的改造方式达到改善旧城居住环境的目的。
文化环境融合区(文化村落):在现有的武昌车辆段所处位置,远期规划布置相对独立的文化设施,形成一个与环境相融合的文化区域,其布局方式可相对自由,主要考虑安排一些俱乐部、艺术家乐园、文化沙龙、创作天地、特色吧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集中区。同时,在二桥南侧堤外突出的部分,考虑景观需要,建设文化展示区。
最后,要控制空间环境。
长江是武汉市城市历史发展的主脉,它决定了武汉市的空间格局、文化内涵和形象特征。江面、洲滩、堤坝、防护林及其桥梁是城市巨大的公共空间、环境载体和风景旅游资源。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并从总体上对武昌滨江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意向要求。将武昌滨江地区的建筑的天际轮廓线建设成为一种高低有序、错落有制、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充分融合交响乐章。
序曲:紫阳路到大堤口,以传统黄色琉璃瓦坡屋顶低层建筑群与山体绿化为特色,在黄鹤楼和长江两桥桥头形成序曲景观亮点。
过渡:自中山路开始拾升至武印地段,以现代居住建筑景观和绿化景观为主,建筑高度在50m以下,轮廓线整齐,逐步推进。
高潮:在城市金融贸易中心区形成整个武昌滨江的核心景观点,体现现代化的武昌城市面貌和气息,由几栋超高层、大体量建筑集中区组成。
结束:以二桥南侧的文化景观作为整个武昌滨江建筑景观的结束,给人一种历史现代和谐交融,归于宁静的感觉。
沿江绿化、亲水景观带连同长江水体,长江坡岸滩地是我市主城中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规划将遵循自然美学的原则,发掘坡岸滩地的生态意义与效果。在满足防洪墙防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使它成为我市特有的景观,为城市形象和环境服务。
统一规划整治长江坡岸,建设贯穿全线的、多层次的、亲水性的沿江步行系统,设计多功能的亲水平台和踏步,创造大面积的休闲运动空间。对堤防加以美化,滨江面建设浮雕,并在旧城段可改造为城墙样式,呼应武昌城区的历史典故。
6 滨水区开发的目标
6.1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滨水区由于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它在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方面有独特的积淀,形成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有助于城市在全球化中突现其位置和更好地参与竞争;滨水区在开发活动中延伸出来的相关产业(如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通信业、会议会展业等等,涵盖面相当广泛)可以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形成经济增长,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6.2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
滨水区开发应强调可持续发展,将项目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滨水区的生态系统相对城市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脆弱。河流水质一旦被污染,就会影响水域环境的生物链,并且污染周围地下水。因此,不宜采取大规模的建设,应根据原始的地形地貌规划、施工,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减少土方量,以保护好当地生态为原则,不断改善滨水区的环境质量,使滨水区成为城市之肺,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6.3建设城市新景观带,展现城市魅力
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也是象征空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场所。上海的黄浦江两岸,旧上海风情与现代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上海对历史的尊重和富于变革的精神。滨水区的景观建设,首先要改善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其次要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营造优美的人工环境,展示城市的特色。
6.4满足市民游憩需求
滨水区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满足久居城市居民对亲水的渴望。营造滨水区公共游憩空间,创造连续的近水公共空间和无阻挡的视线走廊,保障居民享受滨水区良好的景观环境,避免由个别开发商占用滨水区良好的观景空间,而漠视公众平等享有滨水区的权力。
6.5增加就业机会
滨水区作为消费空间,项目的开发可以形成大量新的工作,应努力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工作环境,确保当地居民在开发中得到实惠。
7 结语
作为城市发源地之一的城市滨水区经历了“具有生活价值——逐步失去生活价值——重新找回生活价值”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有自己的课题和任务。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控制策略,即强化城市整体机能和整治滨水区空间环境,确定开发的目标,在城市范围内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加强城市设施的更新改造,把城市滨水区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多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