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剧场之春

2013-04-29

大武汉 2013年5期
关键词:圈内人剧社光谷

武汉为什么没有民营小剧场?

对于大多数人,这问题显得过于矫情和文艺。窝在城市的一隅,在完全封闭的环境里,和不到200个人同呼吸,面对舞台上演的喜怒哀乐,与自己来场最赤裸而又直接的灵魂对话,这就是小剧场话剧的魅力。

然而在江城,首家民营小剧场直到去年才出现。光谷客·17排的诞生太耀眼,艺术总监是作家方方、视觉总监是画家冷军、项目策划是武大艺术院院长彭万荣、导演是江兆旻、出品人是张炜、金牌舞美师是田少鹏……文化界名流的光环下,“17排”有太多的内容可供摸索和参考。

它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头扎了进去,顺藤摸瓜挖掘出武汉现有的几个民间话剧社。然而兴奋之余,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在武汉,目前只有四家民间话剧社(除各大院校话剧社团以外)还在运转,分别是“光谷客·17排”剧院,“江湖戏班”,“方糖盒子”和“心理话剧社”。

很希望这份统计并不完备,因为城市需要民间话剧。丰富、多样化的艺术形态该是一方文化肥沃或贫瘠的参照标准。大众是否消费与市场有关,与文艺的新旧、好坏、对错无涉。

在《大武汉》做了多年文化线的记者告诉我,每年在武汉上演的大小话剧不少于50部。惊人的数字背后却藏着本土民间话剧的荒芜。一个圈内人说,每年的话剧有个比例数,叫6:2:2,意思是移植剧占六成,外来剧目占两成,剩下的是本土原创量,最后分到民间话剧的份额,不到五部。

采访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民间话剧社的无奈与挣扎,听到、看到的太多,最后汇聚成一份希望,关于民营小剧场,关于原创,关于表达方式,关于梦想……

猜你喜欢

圈内人剧社光谷
赵括很忙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美疫情救济款被“圈内人”瓜分?
戏剧演出
“圈内人—圈外人”关系与博物馆的社会生成(上)
冲锋剧社在唐县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圈内人—圈外人”关系与博物馆的社会生成(下)
夏雨我不是“圈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