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
2013-04-29杨培
杨培
“把版面让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是近几年报纸不断追求的目标,但真正要坚持下来,却并不那么容易。《邢台日报》摆正了知与行的关系,在“为小人物立传,为无名者扬名”理念的指导下,2010年12月11日在该报所办的《百泉周末》开辟了“感动邢台人物”专栏,所报道的对象全部来自基层,都是工作和生活在群众中间,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值得学的平民楷模和草根英雄。到2013年3月中旬,已经编发稿件98篇,累计字数已达40多万,并篇篇配有“感动·感言”的署名短评,现场抓拍的新闻图片,生动可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笔尖对准草根 平民令人感动
自2010年起,河北省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精神文明办公室面向全市开展评选“邢台好人”和“感动邢台人物”活动。出于对新闻的敏感,《邢台日报》马上察觉到这是一次宣传“小人物”、报道“无名者”的良好契机,即刻在每周一期的周末版《百泉周末》上开辟了“感动邢台人物”栏目,对全市选出的“邢台好人”和“感动邢台人物”进行再次筛选,并派出骨干记者走进基层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报道。这样一来,既配合了政府的宣传工作,又体现了“把版面让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的办刊意图。
这些经过层层推选出的“邢台好人”,他们有的以自己的高尚和坚持,毅然擎起一面道德的旗帜;有的以组建公益团队等方式影响周围人群,开垦出一片道德的绿洲。在他们中间,有优秀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也有社区居委会干部、辛勤园丁、莘莘学子、白衣天使、治安片警、离退休干部,还有农民工、个体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兄弟等,这些迸发出巨大道德热量的小人物,感动着邢台,以星星之火点燃了道德的燎原之势。
这近百篇人物报道中,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气吞山河的壮语,他们只是凭着自己最朴素的道德情感和做人的良知,默默地、真诚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履行着社会个体应履行的责任。他们虽然“小”,但身上却闪烁着道德的光辉。
为照料瘫痪在床的儿媳,临西县83岁的好婆婆解玉梅靠捡破烂攒医药费,以孱弱之躯撑起一个破碎的家;不要任何报酬,只有无私奉献,下岗职工张瑞娟17年如一日无偿献血,大爱无限;18岁挥动扫把,开始清洁工生涯,一干就是33年,“环卫战线一面旗”杜书芹无怨无悔、赤诚不衰,令人感动;桥东区碾子头村农家女邢秀菊,35年照顾残疾多病的小叔子,其道德的光辉照亮了社会……
正是这些“草根人物”,正是他们的事迹,让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们的道德受到洗礼,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其实,这些“小人物”并不陌生,他们就是生活在你我他周边的普通人,是邻居、是朋友、是同事、是兄弟,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道德力量、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朴实无华,让人景仰,他们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
正如一位读者给《邢台日报》的来信中所写的:“小人物,大感动。小人物最能打动我们的心……每一个好人都是值得我们仰视的高峰。”的确,小人物所做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但只要带着一颗仁爱之心,真诚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值得大家学习和赞扬。小人物成就了社会新风尚,理当受到社会的尊敬。笔尖对准草根百姓,关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弘扬正气,是媒体应尽的责任。
版版诉说大爱 篇篇挥洒真情
“文中主人公值得学习,他们平凡而‘渺小,同时他们又伟大而崇高,希望把更多的版面让给他们……”
“每一篇报道都真实生动,鲜活感人,每次看完后心头总涌起一种温暖的感动……”
“‘感动邢台人物每周一篇,每篇3000字左右,以微型报告文学形式推出,并配有言论文章,篇篇以情动人,版版诉说‘人性美。”
……
这是读者的心声和反馈。一年来,《邢台日报·百泉周末》接到和听到了太多热心读者的回声。一次次在电话中动情的诉说,一封封案头摆放着的读者来信,无不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感动。
肩头沉甸的责任,读者殷切的话语,领导和同事期待的目光,都为编辑记者增添了写好每一篇报道的信心和动力。两年来,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两年来,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挑灯夜战、伏案疾书;两年来,记不清有多少个休息日都在忙碌的整理采访笔记、翻阅相关材料中度过。
“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要写出有生命里力的作品必须到基层去,到采访对象的身边去。为了做到真实感人,记者的每一次参访都主动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家中、工作岗位,甚至病床前,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切实感受“好人”的真实处境和所感所想。
采访对象是县里的,记者就一路风尘赶到县里去;采访对象是市区的,记者就直赴采访现场。深入采访,不辞辛苦,这样的采访作风,深深地感动了许多受访者。2011年8月的一天,一位女记者和采访对象前一天约好了采访时间,可第二天却下起了大雨。望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采访对象想,记者一定不会来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上午9时整,记者如约敲响了采访对象的大门。望着记者一身的泥水和湿淋淋的电动车,采访对象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采访对象的理解,鼓舞着记者们不怕困难、一路前行。
社会反响强烈 人人争做好人
“‘好人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百姓认同、社会崇尚、时代呼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事迹感染人、教育人”,这是一位网友给《邢台日报·百泉周末》的留言。
随着每周一次的报道,一股争做好人、争学好人的热潮席卷邢台乃至全省,随后“善行河北”大型主题活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一栏目成为弘扬正气与善举的主阵地。《邢台日报》编辑部收到了许多称赞这一专栏的来信、来电,有很多单位或个人在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走访慰问这些“好人”,为“好人”解决实际困难。邢台十中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走访慰问“好人”活动,走近他们身边,感受“好人”精神。守敬社区的工作人员把“好人”请到社区做报告,让社区居民感受典型的风采。“感动中国好人”尹书君在病床前谱写出了“好人歌”,其优美的旋律动人心弦,使读者听后热泪盈眶。
“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一篇报道都引发一次热潮。《用生命守护生命》讲述的是83岁的好婆婆解玉梅无怨无悔照料瘫痪儿媳的故事。稿件刊发后,一位姓赵的大姐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要为主人公送去爱心款和深深的祝福;《一路同行 践诺一生》讲述的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超越亲情的故事,稿件刊发后,有关单位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主动为兄弟俩送服务,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邢台日报所报道的人物中,有多位同志和集体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他们的爱心和善举为大家树起了可触可学的道德“标杆”。
隨着报道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热心读者和网友成为好人的“粉丝”,他们自发成立了好人“粉丝团”。这些“粉丝团”,主动登门拜访“好人”,对有困难的“好人”热情相助,他们还把每次的报道制成剪报,相互传阅,号召大家一起争做好人。
“好人找好人”“好人帮好人”蔚然成风。“群众对报道的评价,都是原生态的,这是编辑记者没有想到的。这说明,栏目所报道的内容确实深深地打动了读者”,《邢台日报》的“老总”说。同时,多位读者在网上留言,认为该专栏“策划有新意,亲切感人,生动可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总有一种品质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潮激荡,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这就是“好人”的力量。“好人”就在我们身边,“好人”始终在我们身边。“不因路远而踌躇,凡去,就必到达。”这句话激励着《邢台日报》的编辑记者,并在内心深处,涌动着波澜,增添着力量。瞄准小人物,记录平民百姓,肩负责任,媒体人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邢台日报》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