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转型须破四大观念误区
2013-04-29郭全中
郭全中
当前,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严重冲击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有危机感的传统媒体纷纷采取各种途径向新媒体转型,但是要真正实现转型,还必须破解制约传统媒体转型的五大误区和迷思!
一是“新媒体没有新闻采访权”。目前,我国的传统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有新闻采访权,而商业性网站和一般新闻网站不具有新闻采访权。新闻采访权主要是通过为媒体机构的采编人员颁发记者证的形式来体现。但是,新兴媒体的涌现使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在网络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身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说,每个人都拥有新闻发布权,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新闻采访能力。而且,用户最关注的是新闻和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而不是信息的发布源,更不会去关注新闻的发布者是否具有记者证。
从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实际来看,新媒体的自采内容已经远远超过其购买的内容,其实质上已经成为巨型的新闻发布机构。例如,新媒体设置演播室,邀请专家、名人进行面对面采访,生产了大量的内容。因此,从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来讲,新媒体已经完全具备了新闻采编能力和发布能力,这本身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机构解构和消解的方式之一,这将给传统媒体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二是“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不能替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收入飞速猛进,迅速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还是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新媒体不能替代传统媒体,他们认为:报纸的出现,没有导致书籍消亡;广播的出现,没有导致报纸的消亡;电视的出现,没有导致广播的消亡;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也必然不能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
首先,这种推论犯了“后此谬误”的逻辑错误。报纸出现,没有导致书籍消亡等的逻辑前提,并不能支撑新媒体出现不能导致报纸等传统媒体消亡的结论。
其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行业整体性被替代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通信业的电报被电话完全替代,寻呼机被手机完全替代,胶卷业由于更为先进的数码相机的普及而被彻底替代。
第三,很多人把内容生产方式和媒介形态混为一谈。内容生产方式主要有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这些内容生产方式逐步与不同的媒介物结合而形成纸质媒体、广播和电视,而纸质媒体又可以按照内容深度的不同被分为书籍、报纸和杂志。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内容生产方式会和现有的媒介物分离而和新的媒介物结合,更好的媒介物会替代传统的媒介物,从这种角度来看,不同的内容生产方式会永存,而以传统的媒介物为主要标志的传统媒体则可能会消亡。
第四,不同的媒介物存在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功能是否具有独特的传播价值。书籍的价值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传递,报纸和杂志的价值在于新闻和资讯的快速传递,广播的价值在于声音的传递,电视的价值在于影像的传递。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几种传统媒介的功能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更多的是互补效应,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可以同时具备这几种传播价值,而且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因此,从功能上来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可以是完全替代关系,新媒体完全能够承担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是真正的全媒体。以新浪为例,新浪读书频道可以视作书籍的替代品,新浪新闻可以视作报纸的替代品,新浪财经等专业频道可以视作杂志的替代品,新浪视频可以视作广播电视的替代品。
三是“传统媒体可以很容易做好任何业务”。当前,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也纷纷转型想做信息服务业务,从“内容提供商”转型为“信息服务商”,这种转型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传统媒体在转型时,往往忽略了观念和理念的转型,没有充分意识到传统媒体业务和信息服务业务的思维方式存在重大差别。
传统媒体采编业务的思维方式是以“亮点思维”和“概念思维”为主。任何一篇文章总要找到一个新的亮点或概念,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标题党”也极为盛行。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在于其新闻价值,这就使采编人员往往对为用户带来商业价值的信息关注不够;而信息服务业务更多关注的是信息价值,即信息能够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这就要求采取“管理思维”或“系统化思维”,传统媒体未来需重点发展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则更需要这种思维。
这就需要传统媒体把思维方式从“概念思维”转变为“管理思维”,但是思维转变最为困难,这也是很多传统媒体转型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四是“互联网泥沙俱下”。很多传统媒体人士认为互联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进而认为传统媒体相对互联网而言,依然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观点不免片面。的确,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发布信息,可能会导致内容良莠不齐;在传播机制方面,互联网是“事后管理”,无疑也会加大管理的难度。但是,一方面互联网扩大了普通人创作和发布的空间,会推动更加多元化、更为平衡的优质内容和信息的出现;另一方面,互联网已在逐渐形成自我纠正机制,这种自我净化功能可以规避掉劣质内容和信息。互联网可以借助强大的技术手段,通过更多网民的自主参与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在我国依然处于粗放型快速增长的时期,很多互联网企业还在更多地追求点击量和点击率。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相关管理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互联网企业必将进一步强化管理,采取集约化发展的方式,到那时,互联网存在的种种问题必将逐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