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2013-04-29何明星

传媒 2013年5期
关键词:海外版网络版人民日报

何明星

《人民日报》对外发行的历史自1949年建国后就开始了,到1985年又创办了专门对外发行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60多年间《人民日报》在海外的传播范围到底有多大?产生了哪些影响?遗憾的是,限于海外传播数据的缺乏,学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一直不多。

衡量媒体传播范围的一个标志是媒体到达率。媒体到达率原是传播学中专门用来分析广告的收视效果用语,是指特定对象在特定时期内看到某一广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即已经实现的传播目标与预期市场之间的百分比。这个词汇也被学界借用评估报纸、杂志的传播效果。对于《人民日报》这样一个具有半个多世纪海外传播历史的“中国第一报”而言,该报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的收藏数据就是《人民日报》海外传播到达率的一个确切标志,它体现了这份报纸在这个国家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包含了办报宗旨、办报水平以及出版机构的品牌影响等各种因素的认定。因此,本文依据世界各国图书馆的收藏数据,来尝试着分析研究《人民日报》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面向海外传播的人群特征

依据OCLC的数据库和日本CINII数据库,检索出了《人民日报》的世界图书馆收藏情况,研究发现世界各国收有《人民日报》(含网络版、纸质版)的图书馆数量有265家:美国最多,有146家;其次是日本,有97家;澳大利亚有9家;加拿大和英国各有6家;荷兰1家。显然,这个数据还不太全,原因在于OCLC的图书馆数据覆盖范围主要以欧美地区的图书馆为主,俄罗斯和南美大陆、阿拉伯地区尚没有联网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并不完全,却大体能够梳理出《人民日报》通过图书馆系统所服务的人群特征。这265家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所面向的传播人群。

先看美国146家图书馆的性质以及用途。美国有41个州的图书馆收藏了《人民日报》,最多的州是加利福尼亚州,达到20家图书馆。在146家图书馆中,仅有加州山景城公共图书馆、加州萨克拉门托公共图书馆、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等12家为公共图书馆,其余134家均为大学图书馆。134家大学图书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设有专业东亚图书馆的大学,专业收藏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非洲等地区的各类文献资料、历史档案、手稿等,对于新中国出版的各类图书、期刊、报纸,只要有学术价值的,就一并收藏。《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重要性、权威性不言而喻,属于必须收藏之列。这类大学图书馆有34家,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第二类是开设与中国相关专业的大学,图书馆收藏《人民日报》等当代中国报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相关专业的师生了解中国之用,同时也有用来学习汉语,这类图书馆有100家。

再看日本,日本97家收藏《人民日报》的图书馆中没有公共图书馆,仅有专业中国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中国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因为主要是从事中国研究,《人民日报》等当代中国刊物是必须收藏的。这3家分别是中国研究所图书馆(社团法人)、东洋文库图书馆(社团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研究所图书馆(特殊法人);第二类是在大学里设有中国研究机构的大学图书馆,这类图书馆共有6家,收藏《人民日报》的目的与第一类相同,如爱知大学等;第三类是开设与中国相关专业的大学,收藏《人民日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本校师生了解中国、学习汉语之用,如樱美林大学等,这类图书馆共有88家。

在澳大利亚收藏《人民日报》的9家图书馆中,只有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其他8家都是大学图书馆。这8家大学图书馆中,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设有全澳大利亚著名的中国学研究机构,专业收藏当代中国出版的各种文献。其他4个是开设了与中国相关专业的大学,图书馆收藏《人民日报》,了解中国发展动态、学习中文为其主要用途。

加拿大收藏《人民日报》的6家中只有多伦多公共图书馆、沃恩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其他4家为大学图书馆。而大学图书馆中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设有加拿大最为著名的中国研究中心,《人民日报》属于必须收藏的中国报刊,其他3所大学属于开设与中国相关专业的大学。

英国收藏《人民日报》的6家图书馆都是大学图书馆。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有英国著名的中国研究机构,尤其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有英国最权威、馆藏量最为丰富的东亚图书馆。《人民日报》属于必须收藏的文献,而其他的4所大学开设了与中国相关的专业,了解中国、学习中文为其收藏的主要用途。

荷兰收藏《人民日报》的1家图书馆是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位于阿姆斯特丹,不仅收藏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档案,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书信和相片,1979年成为荷兰皇家科学院的13个下属研究所之一,成了官方的学术机构。收藏《人民日报》主要是为了学术研究用途。

通过上述梳理可知,世界6个国家的265家图书馆收藏《人民日报》的主要用途为了解中国和进行学术研究,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学习中文。面对的主要人群是大学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极少部分是通过公共图书馆系统被普通读者所借阅、浏览(如图)。

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公共图书馆、专业中国研究图书馆和了解中国、学习中文的大学图书馆,三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欧美的公共图书馆里,也设有专业东亚馆藏部门,也面对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开展服务,而专业研究中国的图书馆有很大部分是由大学开设的,主要服务于本校的相关中国研究机构。尤其是一些大学图书馆也具有向所在社区居民免费开发的公共图书馆功能。之所以这样区分,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日报》在海外传播的基本功能以及所面对的人群特征。至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收有《人民日报》的265家图书馆中,仅有15家为公共图书馆,比例为6%;有52家专业研究中国的图书馆,比例为20%;有198家为了解中国发展动态而且部分具有学习中文的图书馆,比例为7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海外的传播范围主要以大学校园、研究机构为主,经常面对的一个读者群体就是大学教授、学术界的专家以及部分学习中文、使用中文的少数群体,而面向海外社会普通民众传播中国信息的功能则不高。

面向海外传播的历史阶段

上述《人民日报》所面向的海外人群特征,是经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形成的,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建国后到“文革”爆发前的17年,即1949至1965年。建国初期中文报刊的对外出口,主要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信息,并满足海外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同胞对祖国情况了解的需要。1956年、1957年、1958年这三年是中文报刊对外发行的最高峰,这主要是因为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之后,新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海外华侨迫切需要了解祖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中文报刊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品种逐年增加。按照国际书店的统计资料,1958年对外发行的中文报刊在亚洲达到568种,在欧美地区达到374种。1958年全年累计,对外发行报纸的份数为40万份,《人民日报》始终位列出口的第一位。

第二个阶段:10年“文革”的动荡阶段。“文革”爆发后,许多报刊受到冲击,纷纷停办、休刊,因此可供出口的中文书刊数量再次大幅减少。如1967年出口目录的名单中仅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15种;到了1970年,出口目录上仅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3种。这一时期的发行量也不如“文革”前。根据国际书店职工宋广浦的文章记载,1973年《人民日报》的海外订户为每期1842份,每期面向海外书店、机构批发数量为3518份,合计每期仅为5360份。

第三阶段:1976年“文革”结束直到1985 年的恢复阶段。“文革”结束后,中文报刊出口又重新恢复,从1973年的30种迅速增加到1979年的80种,到了1980年出口种数达到了339种,1985年达到793种。发行数量也大幅增加,1979年的平均期发量达到了11.7万份,是1973年的3倍多,1985年达到14.9万份。1980年至1985年间中文报刊对外发行的品种逐年增加,但发行总量却并没有随着品种的增多而增加,反而呈逐年递减趋势。《人民日报》对外发行在1984年的期发行量为2369份,1985年降低到2229份,1986年為2238份,1987年则进一步降低到2210份,这表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文报纸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影响经过短暂恢复后又开始大幅回落。

第四阶段: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至今的深化阶段。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使报纸风格大大贴近了海外读者群。1997年1月1日正式推出《人民日报》网络版,网络版中有英文版、日文版等多个外文版。网络版的访问量每年以10倍的速度快速增长。尤其是自2007年开始,《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当地华文报刊采取合作办周刊、办专版、随报发行等针对性措施,使《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发行量迅速增加,影响力大幅提升。

截至201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合办的周刊有4家:分别是与日本《日中新闻》合办的《日本周刊》、与奥地利《欧洲华信报》合办的《奥地利周刊》、与匈牙利《欧亚新闻报》合办的《匈牙利周刊》、与加拿大《加华新闻》合办的《加拿大周刊》。每日发行的专版有2个:《人民日报·海外版》“巴拿马版”和菲律宾版;择日发行的专版有3个:西班牙专版、意大利专版、英国专版;联合创办外文周刊2个:韩文版和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外报发行的有四家:美国《国际日报》、印尼《国际日报 》、泰国《亚洲日报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这些举措使《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在海外的周发行量和日发行量净增30万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大大提高了《人民日报》在海外的影响力。

《人民日报》的海外影响

《人民日报》经过60多年的对外发行与传播,所取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对于《人民日报》的依赖性增强,信息传播载体的桥梁作用日益突出。以印尼为例,很多华人都订两种语言的报纸,一种是印尼文,一种是中文。他们阅读中文与学习汉语的目的不仅是要看懂中文报纸海外版,还要全面地了解中国。很多印尼华人每天查阅最多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这些版面上不仅可以真实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还可以目睹中国最近几年来各地的飞速变化。一些留学生甚至根据海外版对中国情况以及区域经济的介绍, 来选择读书的地点。大多数印尼读者阅读《人民日报》网络版,有些华裔家庭还专门下载海外版的重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保存、传阅,以用于和中国大陆开展经济贸易、投资办厂和旅游观光的参考。

近些年,随着全世界汉语学习热的升温,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代表的中文报刊也同时成为学习、阅读汉语的“活教材”,孔子学院成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主要传播阵地。

第二,《人民日报》面向海外华侨、华人读者群传播的日益深化,带动了西方大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收藏数量逐年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学、研究机构的读者群。这个群体虽然人数比华侨、华人的数量要少很多,但由于主要是专家、学者、大学教授等高端人群构成,显然其对于西方社会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OCLC的数据纪录显示,265家图书馆拥有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均为网络版,载体性质为互联网资源。在美国的146家大学图书馆中,收有1985年海外版创刊之前的《人民日报》的图书馆,仅有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托莱多大学3家图书馆,其余143家图书馆普遍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网络版,有的还明确注明拥有1985年至2012年这一时间段的纸质版。如伯克利大学图书馆不仅收有1985年至1992年《人民日报》的全部纸质报纸,同时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网络版;匹兹堡大学图书馆拥有《人民日报》1985年至1988年、1991年的全部纸质报纸,同时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网络版;纽约州的华盛顿大学拥有《人民日报》1998年的纸质版,同时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网络版。可见,《人民日报》网络版要比纸质版受欢迎,而1985年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要比以前的报纸受欢迎。这种变化除了网络版要节省储存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阅读人群要求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发行力度逐步加大所带来的。

通过对《人民日报》在海外传播的两个读者群的梳理,基本勾勒出了这个“中国第一大报”在海外传播的概貌。总体上看,《人民日报》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与欧美主流大报相比,无论是世界图书馆收藏数量还是对外发行量,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和发展中国媒体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这是一项具有针对性的关键之举。对于《人民日报》而言,如何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海外版网络版人民日报
新举措
No.2 企业微信海外版改名为WeCom
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办好“海味党报”——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裘山山散文被《散文》(海外版)转载
大英百科全书“要绝版”
《中图法》网络化探索
我国四大报纸网络版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