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
2013-04-29陈娇
陈娇
惯性的汉语思维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阔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文化意识不同导致的交流误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交流时知道单词的意思,也理解其语法结构,却不懂它的实际含义或把含义理解错了。比如外国人想要“black coffee”,可是我们的学生端出放了糖的咖啡;又或者与外国人交流时会问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等,引起他们的不快,最后导致交际失败。又如中国人见面时常互相问候“吃了吗?”并不表示问话者想请对方吃饭,但如果问外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们心中会“暗自窃喜”,以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通常只需一句“Hello/Hi/Morning”就能表达见面时的愉悦情绪。上述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缺乏认识,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也因为汉英语言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出现了让彼此误解的交际现象。
二、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必要的。
1.培养语言思维的需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思维方式又受到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想学好并且用好英语,必须有合适的英语思维。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熟悉英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基础,形成相应的语言思维方式。
2.运用语言得体的需要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此各自的语言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免引起误会。如有人以“How much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其实侵犯了别人的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3.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也愈加广阔起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了国门或是进入了国内的外资企业。在这样一个多语种的环境下,学生毕业后无论是想从事国际事务,还是从商,外语能力都会成为求职的必备技能。所以,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来提高语言和文化的洞察力。要培养适合21世纪新形势的新型人才,就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否则学生的英语便是“井底”英语,更谈不上运用这门语言来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三、文化意识渗透的策略
文化本身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其内涵深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教师在实施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结合课堂内外,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模拟情境,有效实践
学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真实情境中的有效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牛津版《 小学英语 》4B Unit 3 Buying fruit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购买水果的情境,在课堂上模拟真实情境,把耳闻目睹的生动情境表演出来。如“Can I help you?”“I?蒺d like some bananas.”“ What about these ones?”“No,thanks. I?蒺d like those big ones.”“Here you are.”“Here?蒺s your change.”...在这些对话中渗透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一句“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集中体现了西方服务员的热情与主动。又如牛津版《 小学英语 》6A Unit 2 Ben?蒺s birthday一课,对比中国人在收到礼物时的客气礼节,让学生了解西方人更喜欢当面打开礼物,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在了解这一习俗后,学生的对话就流畅而自然,符合西方的思维习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外国的风俗习惯记忆深刻。
2.细化知识,关注细节差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赋予同一个词语差异很大的意义,某些在我们看来很常见的词汇,有时会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这些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内涵。例如,coffee,外国人将其分为black和white两种。中国学生不明白,怎么有黑咖啡和白咖啡呢?原来,black coffee是指不加糖或牛奶的纯咖啡,white coffee是指添加了糖或牛奶的咖啡。还有,“红茶”不是翻译为red tea,而是译为black tea。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的贬义词语,而英语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身价百倍。由此可见同一个词的不同文化意义,显现出不同民族各自的文化意识。
3.立足教材,适时拓展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新要求,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大量渗透了英美文化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进一步拓展知识,把更多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如牛津版《 小学英语 》3A Unit 8 Let?蒺s go to the park出现了中国的古城西安和秦始皇兵马俑,在此可以结合课文继续介绍中国其他地区如Hong Kong(香港)、Macao(澳门),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建筑和标志,如英国的Big Ben(大本钟)、日本的Fuji Mountains(富士山)、悉尼的Opera House等。牛津版《 小学英语 》5B Unit 9 An English Club中出现了一些国家的国旗、国名及语言,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国家的国旗,讲解这些国旗的含义,介绍这些国家的首都等。牛津版《 小学英语 》6A中有两个单元分别出现了中西方的一些重要节日,如Christmas、Easter、Halloween、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介绍一些节日常识。现代生活中,国门大开,国外的商品随处可见,国外的节日同样热门。圣诞节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两者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例如,教师在圣诞节那天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及其特殊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春节对比。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一些相应的单词、词组:Merry Christmas,Santa,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体验西方文化带来的乐趣,又能实践已学过的语言。
语言的习得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培养的过程漫长曲折,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努力探究文化因素,以文化促进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使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最终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从词汇的运用、习语的介绍、交际情境的创设、教材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每一次交流都能够更恰当有效,避免“洋相”英语的出现。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关里中心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