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别山 传奇薄刀峰
2013-04-29鹏喜
鹏喜
大别山闻名天下,磅礴山势绵延鄂、豫、皖数省,从古至今造化自然,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世人却鲜知,它将主峰隐匿在鄂东罗田县境内。薄刀峰,聆听险峻雄浑的山名,拨开云遮雾障的山色,忽然发现,这里掩盖着一段段引人入胜的传奇。
一、 深谷採药
明清之交某年某月某日,薄刀峰山麓卧龙谷底,一位採药人,立在卧龙潭中一块礁石上,就着卧龙瀑洗濯一篓刚刚採得的茯苓、射干、天冬、苍术。那卧龙瀑落差不过丈余,宽十余丈,横桓谷底,环拥深潭,活脱脱一副神龙不见首尾状,只从潭中拱隆起一柱巨圆躯干。真所谓如现龙体真身,于是银鳞闪烁,飞珠叠玉。水雾蒸腾中,採药人背篓荷锄沿山拾级而上,来到樱桃林。时值暮夏初秋,溪畔十几株碗口粗野樱桃树已迫不及待落英结果了,一串串鲜红欲滴的樱桃十分惹眼。而透过纵横疏密的樱枝,野猕猴桃、野柿、野栗也不甘寂寞,都亮出或青涩或淡黄或粉红的果实,来争夺採药人的目光。那人兀自一笑,慈眉善眼打量着这些似争宠儿女般的花果,不禁为眼前景色陶醉,便像个馋嘴顽童,顺手採一枝樱桃,捧一把樱果,倚坐在水牛石旁,一边品赏着沁人心脾的酸甜,一边欣赏漫山遍野的巉岩、古藤和奇花异草。
泉溪潺潺,虫鸟齐鸣。那人嘴里咀嚼着,眉目却松驰闭合,像个率性神仙,瞬间入梦神游去了。
一直悠闲卧着的石牛,突然神灵附体一般全身惊悚欲起,似要冲过溪涧,与对岸石虎一决高低。这反常现象惊醒採药人,他疑窦顿生:这石牛石虎隔溪对峙,僵持千万年倒也相安无事,何故今日显灵,难道要拼杀一场?他朝溪涧对岸的石虎望去,见那厮果真似毛发耸立,呲牙裂齿欲引颈长啸。他不为假象迷惑,目光穿透仿佛在震怒中摇晃的虎尾,射向密林深处。果然,深处隐约传来哀乐声,稍顷,树枝拂动,山林小径出现一支送葬队伍,嚎啕声听起来惨烈揪心。他表情不为所动,急促地翕动鼻翼,分明嗅到一股新鲜的血腥味。
採药人跳将起来,箭步如飞,嗖嗖几步,脚尖便踏着溪中乱石,腾空跳到对岸,拦住送葬队伍……
二、杏林游医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鸦雀无声。採药人不语,只管绕着棺木踱圈子,忽又蹲下身去,用手指蘸起棺木隙缝渗出的一抹鲜血,默思。一位悲戚汉子认出拦棺的是常年在山中採药的郎中,上前不满地质问:“家门不幸,拙妻暴毙,族人村邻相助出殡。你半路拦棺是何道理?”採药人问:“夫人因何病去世?多长时辰?”汉子哽咽不语。一位颤颤巍巍老妪哭道:“可怜吾媳怀胎十月,只待临盆,不料前日半夜捂胸痛叫,口吐狂血便走了。一尸两命呀!老天瞎眼啊!”
採药人出语惊人:“苍天有眼,汝媳有救!”众人闻言骇然复忿然,纷纷拿眼望着丧妻男子。汉子张口结舌。众哗然:“你不过无名游医,明明已殁三日,我等眼睁睁地见她丧服入敛,岂信你胡言乱语?快快闪开,小心抬杠揍你!”
採药人断喝一声:“休要耽误!开棺救人!不然你等就用乱杠打死我,否则我还要到官府告你等草菅人命!”丧妻汉子如醍醐灌顶,抢过一根抬扛就撬棺。众人七手八脚相帮,嘎嘎吱吱地撬开棺盖。採药人搡开众人,从发际取出一根银针,俯身扎进棺中女人心窝。女人立即口喷鲜血,旋即坐起,睁眼便问:“我肚中孩儿可好?”采药人迅捷握起女人左腕,把脉片刻便成竹在胸:“胎儿尚存活!快快抬回抢救!”
这位採药人确实如山民所言是游医,足迹遍布大别山深山老林,救济民间疾苦无数,起死回生也并非只此一回。只是他行踪不定,与世无争。山野土著有眼不识泰山,不知游医姓万,乃杏林世家,药篓子里藏有灵丹妙药。
万密斋(1499——1582),亦名万全,大别山罗田大河岸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年曾是个廪生,屡试不第后远离科场,潜心家学渊源,著作等身。呕心沥血之作《万密斋医学全书》凡10种108卷,成为中华医学奇宝。万氏行医最擅长妇科、儿科,尤精切脉、望色,但凡疑难杂症,他每每药到病除。后世誉为与李时珍齐名的医学家。
如此神医却不辞劳苦去当游医,足见这位杏林圣人的仁慈和悬壶济世的胸怀。
三、御医出山
又十年,踏遍青山的万先生在春夏之交又到卧龙谷採药,身旁多了个童子。原来童子就是当年万先生救活的孕妇之子,姓吴名问山,家住卧龙溪上游吴家坪。其父母感念救命之恩,执意恳求万先生赐名并收为徒弟。问山长到七、八岁便跟着师傅识字辨药,走遍大别山。
师徒二人来到双拱桥小憩。两座青石拱桥横跨卧龙溪,相距一箭之遥,师傅立在上游桥头凭栏发问,徒儿立在下游桥头仰面应答。今日功课是丹参:“何谓丹参?”“多年生草木植物,俗称红骨笋。”“丹参何在?”“大别山南密林深处。”“丹参药性、药理?”“性温,活用调经,去瘀生新……”
正对答如流,忽有山民气喘吁吁奔来:“先生、先生!县太爷寻您来了!”说着手指盘山小径,果见一顶官轿颠簸过来。师徒纳闷地望着轿厢下来的县官,未及请安,县官已先开口:“足下便是万大夫?久仰久仰,本县奉旨,急召万大夫进京,皇上封您为御医呢!请即刻随本县回县衙,明早便启程。恭喜恭喜!”
万先生思忖一番才抱拳揖首,字斟句酌:“小民叩见县官大人。大人是来游山赏景的吧?莫不是醉于景色,说笑取乐?”“岂敢岂敢?”县官急忙辩白:“万大夫荣升御医,已是拟任四品大官,本县不过七品芝麻官,岂敢戏弄大人?我这里有圣旨为证。”说着果然从怀里掏出黄缎诏书。
万先生沉吟而语:“即便如此,在下才疏学浅,承蒙错爱,不堪重任。何况向为游医,散漫成习,恐不宜宫廷。再者问疾大别山民众也是替皇上效劳。还是请县官大人代为辞谢吧。”
县官顿时面如土色:“这是六百里快马急诏呢!听说皇妃有恙,众御医束手无策,联名向皇上举荐万大人,等您去会诊呢!倘若抗旨,莫说大人有性命之虞,就是本县也难保项上头颅呀!”
就这样,万先生仓促出山,一去京城不复还,成为明朝御医,清朝追封为“医圣”。那天吴问山泣别恩师,遵师嘱发愤钻研,立志沿着恩师足迹走遍大别山。
四、白鲵惊魂
卧龙溪中游乃卧龙谷奇幻之境。一条几丈高飞龙瀑自峭壁宕荡而下,直插一泓惊涛四溅的深潭。此乃大别山第一瀑,其声势犹如天河倾泄。而山谷在此回旋,旋出铜墙铁壁般椭圆形空间,使轰鸣瀑布回响不息。潭水镜子般照出山林百般映象,在阳光下光怪陆离,在云彩下更是魔幻。深夜或凌晨,时闻婴儿啼声,听来神秘,其实是娃娃鱼在叫。
此潭名曰垂钓潭,潭中石斑鱼肥嫩细腻,佐酒最妙。紧邻吴家坪的张家坪,张老夫子每日晨曦初露便渔竿上挂个酒葫芦来了,待到暮色四合饮尽葫芦里最后一滴酒才离开。日复一日十分惬意。不料这天他竟一竿钓起一条白蟒来,吓得弃竿而逃,从此卧床不起。家人四处求医问药,未见起色,反倒沉苛日重。
时年十七、八的吴问山常年游医採药在外,隔数月回吴家坪坐诊几日。这日回家路闻白蟒现身,心想那张老夫子早年曾被蛇咬,见井绳都怕,遑论蟒蛇。待归家后听说详细经过,心中已有七分底了,暗忖张老夫子嫌他年轻医道浅薄,舍近求远,也不便冒然上门问诊。忽听说病人已米水不进了,毅然前往探视,开口便说:“晚生不敢问诊,只受父母乡邻之托,来看望前辈。”张家人见他说话得体,也真未带医囊,惭愧道:“多谢小先生,不妨试为把脉。”那张老夫子也急忙伸出手腕来。他从容摇头:“敢问前辈,无意钓起的白蟒,几粗几长?”病人已口齿不清,比划着说有碗口粗,只从潭中冒出白花花蟒头来,不见蟒身不知长有几许。
吴问山心中已有九分底了,故作不经意状说:“晚生或许也见过,头顶有碗口粗,嘴却是瘪的,扁平如铲。”
众人目瞪口呆,吴续道:“恐非白蟒,只怕是一条白化了的娃娃鱼。”
娃娃鱼学名鲵,其头脸扁平如铲,肤色灰黑光滑。其中基因变异者突然白化呈乳色,称白鲵,数量稀少,极具生物学科考价值。原来那张老夫子于醺醺然中垂钓,偏偏一只调皮贪嘴的白鲵上当咬钓,醉眼迷离看作了白蟒。
吴问山一语去病,好奇山民都跑到钓鱼潭想一睹乳色娃娃鱼丰采。大别山栖息的奇异生灵多着呢,卧龙谷就时有水獭、穿山甲、小灵猫出没,白蟒或许真有,看你有无眼福。
五、古镇湖塔
吴问山医术日益长进,麻栎镇商家和附近山村乡坤都请他到镇上挂牌坐诊。
麻栎镇在卧龙岗下山坳,是薄刀峰盘山小路必经之地,因镇口有一片麻栎林得名。几十株参天麻栎总有上千岁年轮,而古镇亦有千年历史,由最初一个茅亭演变成茶馆、驿栈,渐而铁铺、货行、染坊、乃至酒肆、戏园, 房屋栉次鳞比,行人熙熙攘攘。
因麻栎镇地势扼薄刀峰山上山下、山南山北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间,古镇屡遭战乱, 几建几毁。 吴问山医馆也在劫难逃,三迁馆址。有一次战乱后他不顾自己居无其所,就在麻栎林搭了个茅庵日夜接诊,救治无数伤民。 战乱平息后,重建的吴氏医馆声名远播大别山南北三省数十县。几十年后战乱再起, 麻栎镇一片火海, 医馆尽焚。 吴问山时年九十九岁,当时大火来势凶猛,家人急忙将吴老先生搀扶到大街上避火。老先生挣扎着大喊:“医案! 我的医案!” 可是大火迅速吞噬了门槛, 紧接着医馆轰然坍塌在火焰中。吴老人跺足捶胸,突然跳将起来,竟展开双臂腾空数丈,声如洪钟:“恩师!弟子来也!”声音末落,人已葬身火海。可叹吴问山呕心沥血几十年记写的医案, 连同他的血肉之躯一起化为灰烬……麻栎古镇的废墟被历史掩埋了几百年。镇址野草葳蕤,荆棘丛生,垣残壁随处可见。
圆梦湖见证了古镇沧桑。圆梦湖位于镇边卧龙谷谷口, 上承薄刀峰千山万壑涓涓细流,下泄万马瀑布,淌成卧龙溪。湖面开阔,波光潋艳。传说岳飞当年翻越大别山北上抗金, 宿营湖畔,借湖水淋浴更衣后,于湖滨石塔敬神祈愿。是夜梦见独尊寺长老率众僧撞钟为之壮行。果然征途捷报频传。从此无名野湖被山民称谓圆梦湖,石塔名曰许愿塔。
如今古镇换新颜。仿明清建筑风格商业街、四星酒店如雨后春笋,一湖碧波倒映石塔,演绎许愿圆梦的生态奇迹。好比凿开璞玉惊艳,这里气温和负氧离子指标与避暑胜地庐山相当,而空气湿度却低得多,日照也多一倍,最宜老幼妇弱者休养生息。而处处森林氧吧、后山滑雪场、温泉和纵横交织的风景线路,使之成为距武汉仅2小时车程的旅游度假新宠。
六、巅峰行走
薄刀峰乃大别山主峰,卧龙岗又是薄刀峰主峰,所谓刀尖锋韧。顾名思义,此处巅峰横卧,峰韧朝天。山岗上一条羊肠小道由北而南,蜿蜒曲折3000米,须闯过英雄关、美人关、天子关等重重关隘,穿过百丈石瀑,行走惊险万状。
探险卧龙岗,沿途惊心动魄而精彩叠出。先是林涛呼啸,松风挟裹着迷魂阵般逶迤石龙扑面而来。惊惶中幸有北斗松指引迷津,七棵千年古松,依天庭北斗星辰方位对应排列,似在暝暝中暗示行者,你进入混沌之初天地感应境界。原来大别山横空出世比昆仑山还早2亿年,历经30亿年漫长历史。在距今25亿年至6500万年间,中国大地历经两次地壳运动,第二次“燕山运动”后期,大别山地壳深部岩浆涌出、凝固,又经风雨侵蚀、崩塌,最终形成如今令人不寒而栗的“薄刀”奇峰……你正在瞑想、寻辨,突见卧龙松从天而降,奇怪地安卧于巨大石床之上。石床翘翘板一般支于悬崖峭壁摇摇欲坠,而松树根基不可思议地插入不见一抔泥土的岩石隙缝。钢筋铁骨般松干粗如虬龙,千针万叶却紧贴石面,争向东方,使松冠平如神坛,庄严肃穆,仰望令人顿生参拜的虔诚。小心翼翼前行,但见奇松怪石组合的形象目不暇接,尤其雄鹰觅食,金蟾戏凤唯妙惟肖。
鬼斧神工打造了卧龙岗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伴生的是世世代代山民畏神敬神的传说。行至卧龙岗南端,乱石丛中一岩如柱,高十余丈,两棵树冠如伞的古松撑立左右。壮胆攀援树干爬上岩柱顶,可见一天然石盆,半盆清水映照蓝天白云,犹如玉液丝巾。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暴雨骄阳,盆水不盈不涸,山民说,此乃天盆,盛的是甘露。仙女看中卧龙岗美景,时常偷下凡间赏玩,顺便携来天盆,玩耍够了就在天盆沐浴,更衣理妆回天宫。
倘若行走卧龙岗的凡人色胆包天,妄图偷窥仙女窈窕身姿,则须先挤过山脊唯一通道细腰宫,才能接近岩柱天盆。细腰宫是一道一拃多宽的石缝,只容细腰如柳的宫娥侍女通过。
七、骚客墨迹
天子弯腰是山脊窄道上两块石板拱隆的人字形通道,长三丈余,高仅三尺许。传说明朝徐寿辉在大别山起义称帝,携嫔妃游卧龙岗时遇雨。妃子闪躲进人字石道,徐寿辉不愿意弯腰,妃子娇嗔:“天降云雨,地出穴道,真乃良辰美景,君愿屈腰得乎?”徐寿辉对日:“蝶舞柳枝,蜂戏花蕊,实属难得奇地,汝勿弃嫌陋哉!”便也弯腰屈膝钻进石道。
卧龙岗的传说来自民间,多少有些俗艳。而游历名山大川的文人骚客,在卧龙岗留下的墨迹就雅致有韵。卧龙岗中途有鹤皋亭。按神话说法此亭是王母娘娘云游时令侍女赶石垒砌。实乃历代兵家相争,驻守卧龙岗的瞭望哨,几建几毁。至清末,重建的鹤皋亭为五层六方四窗八角亭,青石垒砌,巍然屹立于卧龙岗群峰之间,大门石柱上刻有楹联:“峰上亭,亭下峰,亭峰皆立众峰中,峰威千古,亭威千古;山外水,水内山,山水尽收孤山前,山秀万年,水秀万年。”
此联作者,一说是起义大别山,屯兵卧龙岗,亲自督建鹤皋亭瞭望哨的“天完皇帝”徐寿辉。如果这个莽撞武夫能吟出如此文绉绉的对子倒也难得,字里行间流露了他稳坐江山千古万年的愿望,可惜他只做了几年皇帝。又说此联作者是罗田籍翰林编修周锡恩,他进京前登临卧龙岗,告别薄刀峰,有感而发。或说此联作者非大别山人氏,而是慕名前来游历薄刀峰的湖南才子张百熙,当年他与周锡恩齐名,当有如此文采。无论这绝妙好辞作者是谁,无疑都是卧龙岗赋予的灵感,都是文人骚客回馈卧龙岗的墨宝。
当年鹤皋亭碑文上还刻有一首好诗,也是作者无从考证的文人杰作,颇堪玩味:“一条飞龙卧谷中,碧水蓝天绿葱茏;撑杆逐浪竹筏上,沉思独坐钓山风。”
可惜鹤皋亭毁于文革,石碑楹联玉石俱焚。大别山文人雅士每每忆及,念兹在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人相约聚会卧龙岗,在薄刀峰林场老职工引导下找到鹤皋亭遗址,于断垣残壁中搜寻残碑,拓下只言片语碑文。林场有感于文人情怀,暂在遗址上建立历史文物陈列室,以备重建鹤皋亭。
八、巴水山歌
好山源于好水,好水滋润好山。薄刀峰绵延山脉一头直抵巴水发源地,一头通达长江。古老的巴水河与伟岸的薄刀峰缠缠绵绵,积淀了底蕴深厚的巴水文化。巴水山歌便是巴水文化的一朵奇葩。
“一曲古老的哦嗬腔传了很久很久,一塘红红的蔸子火烧得很旺很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令人向往……”巴水山歌腔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悠扬,听来如闻天籁。
情歌是巴水山歌最精彩的词曲,既含蓄又直白,既朴实又香艳。各地民俗专家到薄刀峰采风,听了无不击掌称妙。
如表现青年男女渴望爱情的:
插秧还要秧有根,撩姐还要姐有心;
秧无根来飘飘起,姐无心来爱骂人,
又伤面子又伤心!
又如表现妙龄少女羞涩怀春的:
姐儿门前一棵槐,手扶槐树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再如表现爱情观念的:
天堂山里种茯苓,秧棵头上出黄金;
桑树头上出绸缎,不贪富贵不嫌贫。
哥哥喂,只爱情哥种田人!
情歌对唱最有趣,且听一曲:
男唱:十指尖尖想搭妹妹肩,(女白:你要死唦!)
心中话有点不好开言,(女白:你说唦!)
二十七八无妻子,(女白:去讨一个!)
想讨老婆又无钱。
女唱:十指尖尖做双鞋,(男白:做鞋给哪个?)
做给我的情郎穿!(男白:你情郎是哪个?)
做双最好的缎面鞋,(男白:我把钱哪!)
只要你人好不要钱。
不要以为巴水山歌只是些酸曲柔调,其中雄浑粗犷的词曲令人血脉贲张:“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山民唱山歌,唱南腔北调,还唱戏,唱得不同凡响。
九、京剧泰斗
大别山山民生性乐观豁达,爱唱山歌,还爱唱戏曲。逢年过节,薄刀峰村村寨寨赶社火唱社戏,好戏连台。草台班子也出大腕名角,倾倒全国票友戏迷,譬如余三胜。
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籍贯大别山天堂寨。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嘉庆末年赴天津加入“群雅轩”票房。道光初年入北京,隶“春台班”。至道光中期,蜚声梨园,是国粹京剧创始人之一。
余三胜少年善口才,青年精文墨,壮年文武兼长,富于创新。在徽调与汉剧合流,形成京剧过程中,首先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造出京剧皮簧唱腔,又糅合西皮、二簧、花腔为一体,创制皮簧反调。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言与京、徽语言相结合,善以唱腔表达戏中人物思想感情,并将青衣小腔溶于老生唱腔之中,形成独特风格,为后辈所仿效,流传甚广。
京城《都门杂咏》书中有竹枝词云:“时尚黄腔似喊雷,当年昆戈话无谋;而今倚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天津第一代泥塑名匠张明生,亲手塑造余三胜饰《黄鹤楼》中刘备塑像一座,被京剧界尊称为“祖师爷“。
谁能料知,这位名震京津的京剧泰斗,原来是大别山薄刀峰的山里娃?据老一辈山民回忆,少年余三胜由爱唱山歌而迷上戏曲,每天清晨早起吊嗓子,扯着喉咙吼,吵得邻居不得安神。为了避免吵扰,就躲到空旷无人的卧龙岗来练嗓音。正好应了空谷足音,仰天长啸的意境,果然练得卧龙盘旋而起,乘云腾雾。
十、翰林编修
卧龙岗锋芒毕露,位于其后山脊的锡锅顶却浑圆敦厚,前者似矛,后者如盾。如此尖锐对立的山形,是距今9000万年前地壳运动的杰作。锡锅顶远远望去,就像一口大锅倒扣在山顶。何以不叫铁锅叫锡锅呢?原来当地山民素有锡锅酿酒传统,酿出的米酒香气馥郁浓厚,酒劲柔中带刚,回味绵长。比名气很大的孝感米酒毫不逊色。品过锡锅酒的游客都夸山民酿酒技术更胜一筹,主人对客人神秘一笑:奥妙就在锡锅里。
清朝翰林院编修周锡恩当年应试时,传说考官以锡锅酿酒题材出上联考他:“竹笼蒸开天地眼”。这个少年才俊踌躇满志,不假思索对答:“锡锅煮出汗淋(翰林)来”。别看这个对子不够工整,却是巧中有巧:他后来果然当了翰林学士,而且他的名字偏偏暗含“锡锅恩情”之意。
周锡恩(1852——1900),字别晋,别号是园先生,籍贯大别山罗田古羊山,晚年迁居罗田石源河。幼年师从张之洞,未成年即考取秀才,深得张之洞赏识,举荐到武昌书院深造。周才思敏捷,学养宽厚,同窗谓其苦读忘寝,问学穷究不已。1876年,朝廷优选贡生,周以试题作文名列前茅,又以答辩口才出众,终列为第一。周琴棋书画,无不擅长,誉为湖北才子,与湖南才子张百熙,并称“北周南张”。
光绪九年(1883年),周锡恩中进士,授予翰林编修。在翰林院供职期间,力主“整治朝纲,振兴国运”。上《变法通议》奏章,提出“运会易而气机更,气机更而治化因,古今莫之能违也”,认为“学有千年不变之道,政无百年不变之法”,锐气震撼朝廷。
五年后,周锡恩奉旨赴任陕西乡试主考。考毕风尘仆仆赶回北京时,朝廷正为津沽、津浦铁路修建方案议论纷纷。大臣多主张交予外国修建或举债。周力排众议,指出举外债乃下策,拱手让权更是下下策,上策是举全国之力,筹资自建。他不惮于得罪朝廷同僚,将其主张拟成方案上书,光绪御览后赞其“留心时务”。
十一、赈灾蒙冤
锡锅顶地质是花岗岩山体,周锡恩也有花岗岩一般的铮铮傲骨。
1893年,周锡恩受命赴任浙江省副主考。试前周发现主考受贿舞弊,毅然上奏朝廷。主考仗着行贿考生及其同流合污的地方官吏人多势众,唆使考生联名反诬周锡恩,廷臣趁机附和泄愤。周锡恩目睹官场颠倒黑白种种情状,不再留恋名利地位,托辞告假回乡。
回到大别山后,周锡恩“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难舍忧国忧民情怀。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割地赔款,他愤而上书质问朝廷:“对日寇一忍再忍,是何道理?”其学生王葆心担忧老师再次得罪朝廷官僚,他坦然道:“即以此获重谴,亦在所不辞!”
眼见朝廷昏聩,周锡恩失望之余希冀教育救国。他先在薄刀峰山麓选址老塔山创办义川书院,推行县学教师俸给制度,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后又赴黄州兴办经古书院,首开义理、考据、经济、词章四科课目,以倡导新学。他创新教育理念,主张“今日之学,必择前人所未有,后世所不可无者为之。”
1896年,大别山遭受水灾,罗田县灾情尤重。周锡恩将家中积谷“除留十日之粮,悉数捐出”,并向朝廷呈请赈银2000两,米5000担,救济灾民。为了防止地方官吏从中克扣贪污,他亲自下乡查点灾民人数,造具名册,点名发放。地方官吏恼羞成怒,告御状诬他“娶族女”。朝廷官僚再次挟私报复,终以“专事浮夸,不顾行检”罪名革职,“送交罗田地方官严加管束”。
周锡恩以赈灾蒙冤,悲愤交加,抑郁成疾,于1900年病卒故里。一代才子,一朝良臣,长眠于薄刀峰下。
十二、天完皇帝
锡锅顶出旷世文才,亦出骇世武夫。
因锡锅顶山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南宋末年,锡锅顶就筑有抵御外敌的城堡,屯兵数万。此后数百年间,城堡变幻大王旗,称王称霸者将兵寨石堡经营成繁华城池,酒肆乐坊,亭台楼榭,一应俱全。有诗为证:“宫娥侍女垒石城,独得江淮灵气生;锁住南来北往客,瞭望东西烈火旌”。
山大王中最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也是薄刀峰山麓人。徐寿辉(1320-1360),又名真一,罗田人氏,卖布出身。1315年8月某日,他将走村串户赊来的白坯土布摞在集市地摊上售卖。一条狗过来欺负他,翘起一只后腿朝布匹便溺。他叱骂着踢了狗一脚,那狗不示弱,呲牙咧嘴回骂他。恶狗后面跟着恶少,唆使恶狗扑上去,一口咬住他的左腕。他自幼习武,颇有手段,左手顺势扼住狗颈,右手倒提狗腿,甩手惯死于地。恶少大怒,召来县衙捕快,绑他去衙门,随即升堂审案。他自恃有理,伸出血淋淋左腕给县令看。恶少乃当地首富的少爷,县令岂不袒护?遂判令他将全部布匹赔偿狗命,并披麻戴孝葬狗以赔打狗欺主颜面,如此方可免劳役之刑。他当即恨得咬碎了一颗牙齿,强忍着吞咽下肚,佯装认罪服判。押送返回集市路上,他一掌击毙捕快,一把扭断恶少脖子,劫一匹马逃到蕲州,投奔白莲教起义队伍。
白莲教教主发现徐寿辉是个将才,拨一支兵马交他率领。其实他是帅才,将兵马易号为红巾军,日益壮大,仅两个月便连克蕲水、浠水两县,部将拥他称帝,国号天完。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号召,聚灾民、囚犯、流寇数十万,势如破竹攻占鄂、赣、皖、宁、浙、苏、湘大片地区,红巾军号称百万之师。但因兵力分散,被元军各个击破,“帝京”蕲水失陷。他被迫撤退到大别山,将大本营和行宫驻扎锡锅顶,据险扼守。三年后,他认为元气恢复,率部下山攻城掠地。1366年,他转战安徽马鞍山,混战中军心涣散,被部将陈友谅杀死于采石矶。
徐寿辉终不过是历史上一个草莽英雄。而锡锅顶却见证了红巾军和天完皇帝传奇。
十三、兵部尚书
约300年后,锡锅顶又出现一位金戈铁马威震天下的帅才。与徐寿辉不同的是,他不是草莽英雄,是正儿八经的武举人出身。
王鼎(?——1650),字定安,大别山罗田大河岸曹家冲人氏。明天启七年(1627),历任湖北大冶教渝、河南安察司佥事及监军道等职,因其廉洁奉公,随身只有一筐衣物,官场称其“王一筐”。
王不仅廉洁正直,且文武双全,大义凛然。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克河南,开封守军弃城众将纷纷降清。王绝不屈膝,率部下杀出重围退守大别山锡锅顶兵寨。王的义举振奋鄂东48座山寨义军,一致推举王为盟主。王不负众望,联合安徽24寨义军,合称72寨,又与汝安、德安几百个山寨义军联络,以大别山锡锅顶为总寨,扎下互为倚角之势抗清大营。
王兵分三路,一路从庐州进发六安,攻克霍山;一路下英山,连下英山、黄梅、广济三县;一路过河南光山兵临商城。捷报频传,威震鄂豫皖。清军慌忙调集大批兵力围剿,以重兵逼近大别山锡锅顶义军总寨。王令麾下骁将王国乔父子领兵阻击,与清兵大战七天七夜,大败清军。
顺治六年,王率鄂东七县义军从蕲州渡江,拟与九江义军金声桓部会师抗清,在策山寨下遭清军炮火重挫,伤亡惨重。清军招安,王严词拒绝,退守锡锅顶重振旗鼓。
翌年,王联合大别山各寨巧出袭兵,屡有斩获。南明桂王以王战果赫赫擢升为兵部尚书并总督安徽义军。王赴皖督战时,清军总督马国柱趁机率重兵围剿王的家乡罗田大河岸,家眷出逃,王回师救出家眷随军,转战安徽潜山一带,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清军将王押至南京,清廷惜才,派员威逼利诱劝降,王誓死不从。王的心腹部将王国乔领义军残部轻骑千里奔袭劫狱,但清军早有防备,伏兵计擒。当年六月,清廷下令,将王鼎及家眷和王国乔诛杀。行刑那天,酷暑降雪,南京城一片惨白。
而在同一天,大别山锡锅顶绝壁石缝中竟沁出一片鲜红。至今那染得褐红的石壁依旧赫然夺目。
十四、辛亥三武
追昔抚今,大别山哺育了多少英雄儿女。近百年来,在革命斗争中捐躯者更数以百计。
张振武(1884——1912),又名春山,大别山罗田石桥甫人氏。张乃少年才俊,熟读《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先考入武昌湖北师范,又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真理,笃信三民主义而加入同盟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张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助徐。后张到湖北号召反清革命,声震全国,与孙武、蒋翊武并称“三武”。清廷气急败坏,在全国通缉张。张潜身匿名,转入地下联络革命志士,筹备军火。
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爆发,张率革命军主力一举攻克督署,占领武昌城。因其头功显著又谙熟兵法,革命军先是拥戴他为总司令的,他坚辞不就,附和众人拉虎皮做大旗的意思,把黎元洪推到总司令位置。张任副总司令,实际上肩负着统领武、阳、汉三军重担。
十月六日,汉阳失守,军心涣散。危急时刻,张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屡挫清军先锋,又发奇兵捣敌主营,保武昌城转危为安。
袁世凯视张为军中奇才,多次笼络。而张已看出袁的狼子野心,忠心耿耿追随孙中山实施共和大计,遭袁忌恨。
时黎元洪与袁世凯已狼狈为奸。民国元年(1912),张赴京公干,黎密电袁罗织张诸多罪名,袁借罪于八月十五日秘密杀害张。
记者获悉张遇害真相后,迅速通电全国各大报章,舆论大哗。国民党声明追究,知识分子愤愤不平,民众游行抗议,参议员纷纷质询。惮于口诛笔伐,黎不得不以“失察”罪己,自请弹劾,袁则假惺惺以“追悔莫及”敷衍了事。
噩耗传至大别山家乡,石桥甫全乡举孝,罗田县城万人集会追悼。独尊寺和三山五刹七十二庙不约而同举办法事超度张振武亡灵,极尽哀荣。
十五、讨袁先锋
匡一(1876——1920),原名孙纪,字范回,号云观,大别山罗田匡河人氏。孙纪家境殷实,自幼饱读诗书,青年即著书立说,书法为行家称道。乃父寄望他以孔孟之道为抱负,他却忧国忧民,于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与孙中山一起筹备同盟会。几年后,他回国以学者身份宣扬三民主义学说,坐而论道,语惊四座。同时他秘密组建同盟会黑龙江支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后,他任直隶省检查厅厅长。
民国二年(1913)窃国大盗袁世凯丧心病狂暗杀了宋教仁,举国失色,革命成果毁于一旦。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挂印辞官,再度追随孙中山发起讨袁护国运动。他奔走呼号,鞍前马后,同仇敌忾者尊其为讨袁大军急先锋。仅挥毫急就讨袁檄文,他就写秃了几支笔,袁贼畏其笔甚过长枪大炮。
讨袁大军战场失利后,袁立即举国通缉孙文孙纪,他改名易姓为匡一,掩护孙中山逃往黑龙江,联络革命左派,敦促黑龙江省宣布独立,再挫袁贼气焰。而逃亡路上艰险重重,盘缠耗尽,他竟能一路以卖字为生。试想,如果求字者知晓,这位自称匡一的书法家实乃同盟会元老、讨袁先锋孙纪,岂不洛阳纸贵,一字千金?
袁毙命后,匡一返京,拒绝高官厚禄,出任北京政法大学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天津律师会会长等职,著述甚广,尤以《民法通论》、《法政汇编》对学界政界影响深远。
民国九年(1920),国民政府因局势需要说服匡一出任黑龙江省督军,但因其身患重病未能赴任,同年七月,重症不治,溘然谢世。孙中山跺足捶胸悲号不已。可叹匡一作为富家子弟革命一生,死后却未留分文。孙中山典尽浮财筹资治丧,在整匹白绸上为战友写斗字长挽。
孙纪更名匡一取何意?匡一者,故乡匡河一子也!他是大别山麓匡河父老乡亲的优秀儿子,匡河永流,其魂常在!大别恒巍,其乃山神!
十六、杜鹃诗碑
唐代诗人成彦雄,某年仲夏游历大别山,在锡锅顶山坡观赏满山遍野杜鹃花,聆听空中杜鹃鸟啼鸣不已,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五绝一首:“杜鹃花与鸟,怨艳两相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真乃绝妙好辞,妙用“杜鹃泣血”典故。杜鹃鸟其喙上唇和舌尖鲜红如血,啼叫时宛如嘴滴鲜血,其状可悯。古人误以为真,附会神话故事,说周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降贤王杜宇于蜀国,解民众于倒悬,杜宇勤勉治国,不料遭叛臣谋害,杜宇未竟天命,其魂不死,化作杜鹃鸟昼夜哀鸣,声嘶力竭至泣血,鲜血滴落,染红杜鹃花。史书记载了这个凄婉的传说。
大别山流传着杜鹃泣血故事另一版本。相传一狠心后娘欲置继子于死地,将一半谷种分与亲子,另一半暗地炒熟分与继子,说从今起你二人分家自食其力,且将谷种匀分,各自布谷去吧。继子虽勤苦布种耕耘,死谷岂能复生?眼见兄弟谷苗出齐,自己田地仍死气沉沉,继子愁死化作布谷鸟,日夜哭叫“布谷布谷”,泣断其舌,坠落田中长出杜鹃花,漫延遍野。杜鹃鸟俗称布谷鸟,这个故事以其人情味流传大别山南北民间,成为经典。
大别山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生态特征是落叶阔叶常绿混交林,物种最为奇全多样。尤其薄刀峰号称“鄂东物种基因库”,野生动物近100余种,举凡飞禽猛兽,如豺狼虎豹、野猪猿猴、金雕秃鹫、野雉灵狐应有尽有。最多的是杜鹃鸟,多如天女散花,清脆鸟鸣响彻云霄。野生植物1560余种,杜鹃花多如繁星。沿锡锅顶山坡朝下到凤凰山神侣沟,再顺山势而上,起伏山梁上爬满古杜鹃林,这种历经亿万年生生不息的野花以其色彩缤纷,称作云锦杜鹃,随着生长周期和光照角度层层叠叠变幻深浅不一的红色魔力,令人如痴如醉。
不知哪朝哪代的文人,读了成彦雄的杜鹃花鸟诗,拍案叫绝,刻石立碑,竖在神侣沟山坡杜鹃花海旁。
十七、古刹遗址
独尊山位于大别山河铺牌形地,与薄刀峰主峰遥遥相望。海拔逾千米,虽低于薄刀峰巅,但它倚山南自立,孤峰如戟直刺青天,周围众峰臣状,故名独尊山。从天空俯看,峰头酷似一罗汉端坐圃团,背北面南,仰头向天祈祷。山民笃信,他就是魏晋爵主庙高僧坐化为石。《罗田县志》载“独尊山……其上削壁一坎,水不盈……顶有二眼,气雾常汤。”山民说,那是石僧採甘露为斋,借日光续香烟以佑生灵。
这里自然风光与卧龙岗难分伯仲,而人文景观却胜而独尊。世代栖息于斯之山民,将独尊山奇观概括为六景,文人墨客以六景吟成七言六句诗:“桫椤树下悬崖险,撑腰仙洞美名传;祖师石上留脚印,求儿石里裔香烟;圣卦石前授天意,观日台上看人间。”诗情画意中,藏着六个佛教故事,游客看完六景,就晓得故事的来龙去脉,明白到了佛教圣地。
独尊山最早的庙宇建于魏晋南北朝,寺名爵王庙。香火延续至盛唐年代,后毁于战乱。到南宋时期,有云游高僧驻足此山,在善男信女捐助下兴建独尊古寺,又将香火延续了几百年。千百年间,不断有隐士、苦行僧来此山参禅悟道,普渡众生。可惜年代久远,多位圆寂于此修行长老的尊名法号已不可考。寺庙屡建屡毁,如今只能从废墟的断垣残壁 ,想象庙宇香火鼎盛时期的辉煌。从遗址看,庙宇依山势分布为三层:大殿、中殿、顶殿。大殿地形平坦开阔,荆棘丛生的荒草中散落着石磨、石臼、石水槽、石柱、石基和石碑、石匾,甚至找得到罕见的铸铁瓦,宽尺许,长两尺许,足见当年庙宇气势恢宏。据说有佛学专家考察后猜测,大殿侧后曾经建有藏经阁,藏经阁有暗道,凿通山洞有密室,密室藏着舍利宝匣,石壁有摩崖石刻佛祖像,法相庄严。
自明代迄今,独尊寺有据可考的长老有三位:季卜、陈漠、慧忠。三位高僧的修行经历,听来如入禅境。
十八、城堡武僧
独尊山又名独尊寨,曾经是一座据险扼守的城堡。四面山坡有东南西北四城门,现东、西、南三城门失修坍塌,唯北门基本保持原貌,城门和垒石城墙耸立在半山腰坳口处,关隘森严壁垒,一夫当关,万夫莫入。
北门也是寺庙的山门,石门匾额上镌刻的“独尊古寺”四字清晰可辨。而门槛石墙上却布满弹痕枪眼。佛门本是圣地,本应祥和宁静,何以战火殃及,变成屏蔽据守的战门?
据史料记载,明清之交,战事频乃。此地兵匪猖獗,肆虐百姓,独尊山下河铺一带村庄无一幸免。流离失所的灾民,纷纷逃上山路,希望能躲进寺庙栖身。开始几天,寺庙尚能勉强收留接济,可是灾民越来越多,那天数百人扶老携幼涌向山门。值更僧人见状,吓得急忙关闭山门。灾民嘶喊着拍门擂门,声如炸雷。值更僧人一边加固顶门杠,一边呼来众僧抵门。寺庙住持季卜闻讯赶来,喝令众僧:“敞开山门,任由灾民全部上山。”
季卜吩咐所有僧人停止念经打坐,各领数十灾民伐木斫竹,沿庙宇墙壁顺着屋檐搭茅庵。他又召集灾民相告:“庙里积谷难敷数日,各位须悉数交出随身干粮,在庙前支大锅熬稀粥,每人每天限一碗。妇人即日开荒垦田,壮丁即刻狩猎捕鱼,不得偷懒觅闲。”卜季言毕,灾民无不唯唯诺诺,统统一起跪地磕头:“长老如再生父母,我等谁敢不从便是不孝子孙。”
然而战火已燃近山门,匪兵扬言不日攻山。灾民举代表谒见卜季,请教御敌之计。季卜闭目冥思良久才说:“贫僧不能妄言杀戮,菩萨会保佑你等退敌。兵匪执有凶器,我佛无量,这满山遍野皆是护身神器”。听者恍然大悟,率众伐树作滚木,斫竹削弓箭,集石当射矢。果然御敌于山门城墙下,匪兵屡战屡败。
不料这日拂晓,匪兵援山南崖石偷袭上山,杀到寺庙院门。匪首叫嚣着要寺庙交出青壮年男女,否则杀光僧俗,火烧寺庙。悍匪何故死死相逼?原来他刚刚攻克锡锅顶,却只得手一座空城,急需掳男丁补充喽啰役工,掳女丁做众头目压寨夫人。
季卜挺身而出,面对匪首双手合十苦劝退兵。匪首残暴挥刀斫断季卜双手,血流如注。季卜仰面太息,眨眼间挥左臂击落匪刀,刺右臂直取匪首腰脊。匪首瘫坐于地,众匪瞠目结舌,方知季卜乃深藏不露的武僧。
季卜以双臂合十,悯怜而语:“你虽逼贫僧开了杀戒坏我修行,我仍留你性命,成全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你的残生永不能站立,从此打坐忏悔吧。”
匪首磕头如捣蒜。
十九、高僧禅境
季卜圆寂后百年,独尊寺又出了一位高僧陈谟。人云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陈谟却是本山本寺由一个小沙弥成长起来的得道圣人。
陈谟自幼家境贫寒,给东家放牛谋生。少年陈谟难免贪玩,九岁那年初冬,他上山放牛时追逐一只小狐狸嬉戏,结果丢失了一头怀孕母牛。东家索赔,父亲又急又气,鞭笞小陈谟至遍体鳞伤。他负痛逃上山去,昏死在寺庙门口,被众僧抬进庙中救醒。翌晨乃父找上门去,方丈说,小子要留在寺里疗伤,你且去给东家当长工抵牛债。权当将那牛饲了饥肠辘辘的野兽,也算你父子的施舍。说不定野兽不忍伤害那牛也未可知,若牛回来你可归还东家赎身。
小陈谟听得懵懵懂懂,却牢记于心。
第二年春天,那头牛果然回来了,还带回一头小牛犊。陈父又喜又愧,上山来跪谢方丈救命之恩并要带陈谟回家。陈谟坚决不回,说早已是出家人,只待师傅剃度。那东家也惭愧,牵牛犊来要捐给寺庙。方丈说,你且将牛犊送给陈父,养大代子耕田,成全小子留在寺庙。他若有佛缘,便是大家做了一桩善事。
这个故事在大别山流传甚广,并有佐证:大别山鄂东各县农家,冬季农闲放牛归山,来年春耕时,牛便带犊归家。习俗沿袭至今。大别山豺狼虎豹,各种猛兽应有尽有,而驯化几千年的家畜仍能与之在山林和平共处,可见所谓“丛林法则”颠覆不了佛家的普渡众生真谛。陈谟的亲身经历启迪他参悟一生。
青年陈谟遵师嘱云游名山遍访古刹。三年后当这个衣衫褴褛的苦行僧重回独尊山时,师傅不让他进山门:你再去木兰山、四祖寺、五祖寺各挂单一年吧。又三年,陈谟再回独尊山,师傅却劝他还俗:你父母除你再无子嗣,你回家养老送终吧。再三年,父母先后去世安葬,陈谟三度返回独尊山,师傅将衣钵传给他,众僧无不心悦诚服。
陈谟任独尊寺住持半个世纪,寺庙香火鼎盛不衰。善男信女远道而来顶礼膜拜,都说这里的菩萨有求必应,最为灵验。
陈谟晚年坚持每天只吃一顿斋,省下一顿尽饲飞禽走兽。每天清晨他捧着斋钵走出庙门,松鼠、野雉、狐狸、瘸腿老狼已在门前等候,他笑眯眯匀给它们分食。
二十、茅庵活佛
独尊寺历代高僧中,最平凡而又最功德圆满的,是当代住持慧忠。他真正是个“贫僧”,贫得栖身茅庵修行,而僧侣、信徒,在家修行的善男信女和千万香客,却认他为活佛崇拜。
公元1979年,慧忠以本奂大和尚高徒身份在佛教学院深造毕业,各地寺庙纷纷延聘他去设坛讲学,有些扩建或新修的寺庙更是虚位以待请他去做方丈。他却一一婉谢推辞,徒步大别山,投奔独尊寺。
那时独尊寺只是一片废墟,连避风躲雨的栖身之处也没有,遑论吃斋撞钟,讲授满腹经纶?而这正是慧忠心事所在。他向佛发誓,矢志在废墟上建立寺庙,再续香火。可是他除了肩上背的一布袋经书,身无长物,何以实现宏大抱负?
说来令人肃然起敬。他发起了一场历时20年的衔草结环壮举!他带领俗家弟子以燕子衔泥精神,肩挑背扛,把善男信女捐助的砖瓦砂石运上山。年复一年,仅靠信徒带来的半斗或一升谷米掺野菜果腹,自己动手垒石砌墙,逐年建成大殿、中殿、顶殿。说是三殿,都是砖石木竹结构,屋顶苫的茅草。中殿和顶殿比土地庙高不了多少。虽然简陋,却法相庄严。慧忠说得好,我佛无处不在,本庙心诚则灵!
奇迹发生了,三殿落成迎佛开光那天,数千信徒和香客亲眼看到,独尊山顶佛光乍现!于是,瘫患者竟然站立,失明者重见光明,失散多年的儿子在庙前重逢老母,械斗多年的两族敬香时握手言和……人群先是尖叫喧哗,突然鸦雀无声,黑压压一片人头匍匐在慧忠脚下,如见活佛。
1999年,独尊寺三殿落成不久,慧忠终因疾劳成疾圆寂。众僧和信徒将陈谟安葬于中殿下方,以青石砌墓基,上覆黄土任长青草,墓前立碑铭陈谟生平功德。陈谟之墓真乃风水宝地,这里是独尊山最著名景点观日台,由北向南的山势至此骤然而止,前方万丈悬崖峭壁,而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伸手可及,远方千山万壑和人间景象历历在目,一轮红日悬浮,万亩林海起伏,清风徐来,鸟语呢喃,如闻梵音……
说道薄刀锋,传奇何其多,譬如凤凰山风景线还是神秘的处女地。慨叹天下大别山,不由得想起杜甫的《望岳》,真是造化钟神秀,荡胸生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