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谁?

2013-04-29凌小会

八小时以外 2013年5期
关键词:同姓百家姓姓氏

凌小会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姓氏的来源?而这并不是一本薄薄的《百家姓》可以告诉你的。

奇怪的姓氏

《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同为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是古人孩童时期最初接触到的书。其实《百家姓》并不是只有一百个姓氏,它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存在,收录了四百多个姓氏,后来增补到五百多个。但我国的姓氏远不止这些。

据传说,姓的起源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在当时,每一个部落或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且奉若神明,不可亵渎,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成为同一部落或民族的共同标记,沿用下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姓。

关于“姓”,《说文解字》中记载:人所生也。“姓”为会意兼形声字,从女从生。《春秋传》说:“天子因生以赐姓。”简单来说就是,因何而生,便赐姓为某。《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因所生之地不同,所以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姓的产生其实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与产物,即由“女”而“生”的含义,古代原始部落里的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最初产生的很多姓都从女旁,如:姜、姬、姒、妃、好……

中国的姓氏千奇百怪,除了《百家姓》中位居前百的大姓之外,亦有一些比较稀有的姓氏。如“第一”至“第八”俱为姓氏,其中“第五”数量最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演变成了“第”姓与“伍”姓,“第五”这一姓氏流传下来。

陕西咸阳市有一个小村庄——“埝口五”,在这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姓“第五”,即百家姓中的“第五言福,百家姓终”中的姓氏“第五”。

关于“第五”,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说最早是来自跟随荆轲刺秦王的五位勇士,刺秦失败之后为了躲避秦王的追杀,他们改名换姓,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为姓。然而,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第五”是一个稀有的姓氏,堪称姓氏中的“国宝熊猫”。在现代,“姓氏”是一个词汇,表达同一个意思,而在秦汉之前,中国古代的“姓”与“氏”有着不同的含义。姓用以区别婚姻,氏为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后代子孙、身份贵贱。所以贵族有名有姓亦有氏,而平民则有名无氏。

同姓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有血缘关系,因而周朝的婚姻制度规定,同姓之间不許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在上古时期,人丁稀少,同姓之间多为同宗,彼此之间往往有血缘关系,不利于繁衍健康的后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了近亲通婚会对后代不利的遗传规律;其次,当时认为同姓通婚也有违人伦道德;再次,从政治方面考虑,不同姓氏之间结亲也能壮大自身的力量。可见,同姓不婚的说法在当时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与意义。但其实流传到后世时,同姓若不同宗,彼此之间也是可以结婚的,因彼此之间已无血缘关系。《诗经》中有许多歌咏周人子孙繁殖的诗句,如《国风·周南·螽斯》“螽斯,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说的就是子孙像蝗虫一样众多,这一事实想来与周人崇尚族外婚不无关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当时的宋人推崇血缘内婚,国力衰弱并且国民智力低下。在“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中,作者均将宋人设为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时宋人现实状况的一种艺术写照。

“氏”之间则没有这样的约束。“胙土命氏”是“氏”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因为官、业、谥、字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氏。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分封制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氏”存在的基础与意义渐渐消失,逐渐与“姓”合二为一,只剩下了区别婚姻的意义。“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日知录》)至此,姓氏逐渐混为一谈。

而据可以考证的资料显示,“第五”姓源自汉代的田姓。由此可见,它产生之初,含义就已经比较单一,作为姓而存在。

被封存的传奇

汉代之前的田姓来源约有两种途径,一支源自商王派驻在商都以外农垦的田官,为商王提供谷物及龟甲,世代承袭,以官为氏。另一支则源自妫姓,其先祖为五帝之一的虞舜,有同根同源的妫、田、陈、姚、胡五姓,被称为“妫汭五姓”。舜的后代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即为妫姓。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先代的圣王后人,于是追封舜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供奉舜帝的宗祀,为陈侯,谥号陈胡公,其后代以国为姓,陈氏一族自此产生。

春秋时期,陈国发生内乱,陈宣公晚年欲立其宠妃的儿子款为太子,遂谋杀太子御寇。而陈厉公之子陈完与御寇的关系非常好,为免株连逃至齐国,被齐桓公封于田地,遂弃陈氏,改称田氏。据记载,陈完在齐国受到国君的礼遇, 齐桓公非常想重用陈完,但陈完推辞说:“我作为寄居在外之臣,有幸能不做劳苦之役,就是您给我的恩惠了,我不敢担任高官。”桓公于是就让他做工正之官,齐懿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就先算了一卦,结果卦辞说:“夫妻好比雄雌凤凰双双飞翔,鸣叫应和响亮清脆。妫姓的后人,将在姜姓之国昌盛。五代以后就将发达,地位与正卿并驾齐驱。八代以后,无人能与之相比。”果然,田氏家族经过几代的发展,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国政,田完十世孙田和为齐国相国时,废齐康公,后自立为齐太公,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田氏伐齐”。从此田氏齐国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齐”。

到汉代时,汉高祖刘邦采取措施削弱各地的豪族势力,增强自己的统治力量,将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的后裔以及各地的名门豪族或是迁徙至关中一带定居,或是打散分派到全国各地。在迁徙原齐国的田姓贵族时,由于族人众多,遂将各族人以门第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分批次迁徙。为了分散田氏的势力,皇帝遂命以“第一”至“第八”为姓。《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根据《风俗通·姓氏篇》载:“第一氏,其先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登为二氏。第三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齐诸田之后。汉高祖徙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汉第五伦,其后也。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之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

原本,第五氏并不是后来的八个分支家族中最强势的一支,但是东汉时期,第五家族出现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第五伦。少年第五伦耿介而好义气,在宗族中颇有威信,曾带人阻击过赤眉军。后被光武帝召见,询问政事,颇得光武帝喜爱,被封为会稽太守,治理一方政绩卓越,很得百姓的爱戴。据记载,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令被征召,郡中的老少百姓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跟随,每天只能走几里路,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假装住在亭舍里,却暗中乘船离去了。众人知道后,又前来追赶。及至被送到廷尉,官民到京城上书为他求情的有千余人……汉明帝时,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告老之后,皇帝准终身给予二千石级官员的俸禄,加赐给钱五十万,公宅一所。八十余岁的第五伦颐养天年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埝口五村,而从此之后第五氏的后裔就一直在这里生根发芽、繁衍子息,一直到了今天。

第五种,第五伦的曾孙,汉桓帝時任兖州刺史,“不避强暴,弹劾中常侍单超兄子匡,降服泰山贼叔孙无忌,遭单超陷害。”(《后汉书·第五种传》)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琦,唐京兆长安人,字禹珪。唐朝理财家,唐代宗时任户部侍郎等职,前后领财赋十余年,因主持金融币制改革而闻名。

由于其特殊性,也由于家族中不断出现一些比较优秀的人物,第五氏家族绵延至今,有着比较清晰的脉络与史料记载,并没有被历史的洪流吞噬,并作为显姓被收录到了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至“第八”则在历史的发展中渐渐衰落,终被历史湮没。

根据当地的传说,第五伦的后代一直住在这个村子里,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和泾阳县相隔不过一百多公里的旬邑县中,也有一个姓“第五”的村落。于是疑问也由此产生,这两个以“第五”为姓的村落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他们是否就是彼此失散多年的血亲呢?据从旬邑出来的“第五”姓的后人回忆说,关于自己村落产生的最初记载就是唐代了,时间上与汉代的传说隔着几百年的时光,并且也没有有力的证据和文献可以考究。但是埝口五村却也有一种说法,虽然第五伦的后人一直住在埝口五这个地方,但是唐朝的时候,村中的第五氏曾经迁出去一支,去到了今天的旬邑,倒是与旬邑的以“第五”为姓的村落之间又多了一些若有若无的联系。但是这毕竟只是一种传说,埝口五村的族谱已经失落,无可考究。

据说,在现在的台湾也依然有姓“第五”的人,他们的后裔相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认为自己是当年的“第五”勇士的血脉。但是,这些终究只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在史料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姓氏的来源虽然有改变姓氏以避祸的先例,如西汉时司马迁因言获罪,二子为避祸出逃,长子取“马”加两点为“冯”,次子取“司”加一竖为“同”。关于荆轲刺秦王,大家所知道的史实只是荆轲刺秦的同行只有秦舞阳一人,并且也没有起作用。据《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而随行的五位勇士的说法也并没有记载,所以民间传说的痕迹比较重。

将被埋葬的昨天

多少年来,埝口五村的人每年春节和清明都要去祠堂举行祭祀活动,祭拜先祖。大年初一早晨,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去堂前上香,据说去得最早的人会受到祖先的祝福,在新的一年中会顺遂、平安。第五伦的塑像就矗立在“第五”家族的祠堂中,匾额上写着:“汉大司空第五伦祠”,另有碑文详细记述了第五伦的生平和“第五”家族的发展脉络。时至今日,村中古老的祠堂和城墙已然拆除,但是每年的春节和清明,族人依然保留着从外地赶回来扫墓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祖先。

其实如今的埝口五村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古老的围墙已无迹可寻,当年供奉祖先的祠堂已经拆除,记述着第五氏祖先及族人发展脉络的石碑不见了踪迹,祠堂外当年那棵生长了几百年需要五人合抱的大槐树也已经化为乌有……埝口五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走在路上,碰到村中已经开始上学的小朋友,看一看他们的作业本上的名字,有可能出现的是“五×”或者“第伍×”或者“伍×”,虽然他们的户口上写的仍然是“第五×”。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姓氏有着怎样的意义,对于这种无意识的改变也并没有什么感觉。一部分人走出这个村子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姓氏与外面世界里的人有着太大的不同,当面对来自外界的惊奇、不解与调侃,他们甚至感到一丝迷茫与委屈……

一切的一切都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看不见的危机正在逼近。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文明失落,工业文明崛起并在逐渐取代曾经的农业文明。家族、宗族观念日益淡薄,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回头看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看一眼曾经的自己和正在逐渐远去的文明。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了未来,为了寻求更快的发展和更便捷的明天,选择放弃曾经的自己和古老的文明,以最现实的功用与利益衡量周围的一切。

但事实是,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并不只是催化剂或者动力源,有些东西能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因为也许在知道了自己来自何方之后,人类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应该去向何处。

猜你喜欢

同姓百家姓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百家姓之“乐”
百家姓
日法院判夫妻必须同姓
姓氏拆解
郑玄“三族九族同姓”说的特色及意义
百家姓之方(Fang)姓
百家姓之苗(Miáo)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