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与人间失格
2013-04-29武志红
武志红
咨询中,碰到许多人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捕捉重要亲人甚至所有人的感受,然后自动迎合对方,讨其高兴,以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认可。但同时,他们自己的生命逐渐湮没在空虚感中。
做咨询后,越来越深地明白,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集体主义与儒家文化,或许只是这种集体无意识之树上所结的果子。
浓烈的被抛弃感产生的源头,首先是糟糕的母婴关系——我这样写绝非是想让妈妈们承担一切责任。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一位来访者,生命的底色是对母亲的怕。他的母亲并不严厉,他若做错什么,妈妈不会惩罚他。然而,他就是怕,他将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如果有意无意违背了,就会觉得将大祸临头。觉知这一切,他明白,他怕的是被妈妈抛弃,就好像是违背妈妈的任何一句话妈妈都会不要他。
但他严重的被抛弃感事实上似乎不成立。妈妈一直在他身边,但他觉得妈妈像机器人,感觉全关闭了,一切话都从头脑说出。感受层面的链接无从建立,只能寻求语言层面的链接。所以他拼命捕捉妈妈的话语,将妈妈的每一句话当圣旨,是为了在语言层面上与妈妈保持链接。一旦违背了妈妈的话语,这个链接就断了,所以觉得被抛弃了。
沉到这种怕里,他有了一个意象:一个小球在追一个大球,小球绝对不能停下来,不断地围着大球转,必须打点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担心稍不留神大球就不见了。小球是他,大球是妈妈。表面的真相是妈妈不会抛弃他,并且根本离不开他,但感受上的真相是他就是有可怕的被抛弃感,时刻都要围着妈妈转,将妈妈的随时可能破裂的衣角抓住。
这种意象体现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的宿舍,六个人,他一定是最后一个入睡,因为必须所有的人都酣然入睡后他才能放松下来。只要有一个人没睡着,这个人就是大球,稍不留神就会离他而去。因为这种紧张,中学时他知道同一年级每个人的性格,而讽刺的是他又超级宅——讨好每个人太累,所以宅。
这位来访者的被抛弃感,我想或许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城市的角落都存在。要么是真实的被抛弃,譬如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而城市里的孩子则普遍由老人或者感情淡漠的父母带。
《人间失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直刺人心的准自传,描绘这种心理说:“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靠滑稽这条细线,维系着与人类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可心里头,却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钧一发的高难度下,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
……
而且,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于我也如晴天霹雳,令我为之疯狂,哪里还谈得上还嘴……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儿都没错,是我自己想法有误。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
太宰治说的“疯狂的恐惧”,就是对被抛弃的恐惧。这种恐惧压倒一切,他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可以付出一切,讨好算什么,滑稽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
一个“孤儿”,当做好人时能得到关注,那他自然会对此形成超级执著。中国式的图景,譬如传销、成功学等等,都有这样的一个底色在:无数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拼命去抓住一点什么,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但同时,只要一孤独一安静,就会感到要命的空虚。
希望我们能改变这一图景。从理论上,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一种良好的母婴关系。但真实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自己的覺醒。要不得的是意识到妈妈对婴儿的致命影响,于是指责她为婴儿的一切问题负责,相反,真正需要做的是爱护她,给她宽松有爱的环境,她有了爱,就可以更好地传递爱。
所以切记一点:自己的觉醒就够难了,逼别人觉醒更难。并且,你觉醒了,会带来整个家庭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