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痕迹

2013-04-29王胥入

新作文·中学生适读 2013年5期
关键词:痕迹恐龙人类

我常在午夜惊醒——想到了“死”。

我很恐惧。似乎死会来得很突然,在下一秒,在明天早晨太阳初升的时候,在下一次相遇。我不明白,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即使是一百年,但我依然对生命很茫然,一百年,对于宇宙长河来说多么渺小,多么短暂的一百年呵,我从这世上匆匆而过,呀!怎么会连一个脚印都没有?谁能证明我来过这世上?谁能证明我非常郑重其事地走过这一遭?如果没有,那我活在这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历史的一个过客?只是一只默默无闻的蝼蚁?我的到来,我的生命,我的离去,并不会给这世界带来一丁点的影响?

于是,在午夜梦回时,空虚之余,我默默寻找这世上残留的一点一滴的痕迹。

一、 生命迹

恢宏的遗址,形态各异的化石,庞大精美的骨架……穿梭于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的世界,昏黄的灯光显得神秘而久远,骨头早已变得坚硬仿若石头。这是一个失落的侏罗纪时代。历史的痕迹呵,唯有这些事物,向世人展示着统治世界近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的兴衰史。它们终究繁盛过,它们终究销声匿迹了。而它们究竟是如何消失的,至今说法不一。

我在想,说不定有一天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爆发,人类从此便从世上彻底消失,而数亿年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种主宰世界。它们挖掘出了人类化石、人类遗骨,于是将这一切展示在博物馆,作为对远古统治者的敬仰。当然,就像现在人类看待恐龙的眼光一样,它们把我们当作一段传奇去探究,把现在我们所认为的一切“理所当然”当成“不可思议”。

这是人类的痕迹呢。想不到数亿年后,我们竟也成了“恐龙”。于是同样一个问题出现了:人类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就绝迹的呢?说法又是不只一种……真有意思,原来宇宙万物都在循环。生命在循环,历史在循环。而我们终究被宇宙所抛弃,多少种生命在宇宙间划过一道光影,虽创造了辉煌,却又在鼎盛时期被无情“背叛”。留下痕迹了吗?是那些化石?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文字?是坚如磐石的骨架?究竟是选择如流星划过天际般瞬间陨落,虽有美丽的弧度却不留痕迹,还是如滴水穿石般坚持不懈,虽力量渺小却留下深深的痕迹?

恐龙曾作为霸主统治世界。在那远古的时代,没有文明,生命只是用力量来衡量世界、征服世界。人类声势浩大地踏过地球,甚至进军宇宙,创造了文明,这不仅仅是用力量,更是用智慧在推动世界。

那痕迹真的仅是化石、遗骨所表现的内容吗?不,那是文明进步的脚印,是生命永不停息的变更与循环,是对世界的改变,是对历史的延续,是永不停息的坚持与奋斗!

时光,深深地刻上了生命的痕迹,从远古到现在再到未来,生命已在光影斑驳中如巨人的脚步般坚定沉稳地走向远方。

二、文化迹

古老的曲子,古老的乐器,古老的艺人。

波伯、苏古笃、曲项琵琶、大提胡、云锣、板鼓、木鱼……

不是清秀、典雅的丝竹乐风,而变为了粗犷有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

这就是“纳西古乐”——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

犹记得那日丽江玉水寨,那个普通的厅堂里孤独的身影,在一排又一排的长椅上,只有那个身影,似一页画满五线谱的纸上只有一个音符一般,单调得令人心碎,独特得让人悲伤。

哀怨、婉转的《白沙细乐》轻轻拂过一颗平静而充满期待的心,有节奏地撞击着空荡荡的胸腔。一幅幅历史画卷在眼前缓缓舒展开来……

一时错觉让我觉得整间厅堂里早已座无虚席,人山人海,一群人推推搡搡地拥堵在大门口,伸长脖子,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戏台,眼里满是渴望与惊喜……

猛然清醒。依旧,只有那几个老头,只有那些穿越了时空的旋律,只有那个身影在同一个时空里并存,没有语言的交流,却微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这文化的痕迹呵,竟只剩下了这三者的交融。况且它们都是个体,不容扩大,不容交流。曾经的辉煌,曾经演出时的万人空巷,曾经的妇孺皆知、万人传唱,竟都不复存在。就算如今的知之甚少,抑或一二位老者的传唱也都还让人有少许安慰。但是未来呢,这“知之甚少”竟会变成“闻所未闻”么?我不敢往下想,怕自己惊慌失措,泣不成声。

这又使我想起了我国的国粹——京剧。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恕我无知,竟只能用这二字来形容那些或委婉,或悠扬,或甜润,或凄怨的唱腔﹚,曾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段子,那戏园子曾是一票难求的火热之地。京剧,是古时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可现在呢?学京剧、唱京剧竟已成了一件“稀奇”事,那唱戏之人既被当作宝,又被看成“不同寻常”的人。可悲之余,想想是什么在慢慢将“京剧的痕迹”抹去?是日益发展的社会,还是那一颗颗淡漠了的心?

实在觉得自己没资格说这些,毕竟我也是那“抹杀者”之一,因为在灯红酒绿的今天,我竟也对这些文化一窍不通。

有些文化淡去了,有些文化昌盛了,我不知道怎样鉴别这两者。常说“事在人为”,对于这两种文化以后究竟会怎样发展,不知道是不是要看国人的态度了。

但我只想请求,为“文化”留下一点儿痕迹吧,证明它曾经的辉煌。也许很久以后,会有人拾起,重新将它点亮。

三、岁月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显然,我们都并不聪明,我们都不知道,甚至更想知道,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呢?

女孩是喜欢回忆的。无论美好的还是伤心的。在某个下雨天,某个孤独的夜晚,捧一杯奶茶,翻开泛黄的老照片,以前的种种便都又浮现在眼前。轻轻叹息,默默流泪,淡淡一笑,于是明白,过去的真的过去了,回不去了。我想我还是忘了吧,却又怎能忘记?毕竟它真真切切地发生过,无论痛苦或是愉悦,已有一条或深或浅、亦长亦短的痕迹留存心里,仿若一条条阡陌,通往一片美丽田园。

我曾经无数次想起那条初冬的小巷,通往一座老旧的四合院式的房子。院子旁宽敞的厨房,不时有老鼠上蹿下跳的声音,吓得年幼的我连声大叫,不敢靠近。陡式的木板楼梯,那是我最惊险的童年回忆。抱着一摞盘子,年仅5岁的我从楼梯上滚了下去,在脸上留下了见证这件事情的痕迹。虽然很痛,但乐观的我却从来没在意过,反而每每想起时倒觉得是一次不错的经历。铺着榉木板的二楼弥漫着木头纯实的香味,过道很窄,踩上去吱呀作响。屋后是一条很长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当时的我并没有这时的少女情怀,既不会诗兴大发,也不会思潮澎湃,可现在想起时,总觉得那是一处写作文的好背景呢。我一路狂奔,寻找着旧时的光景,心里暗喜自己终于学会了望景生情,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不,已是物非人非了。小巷不见了,老房子不见了,故人不见了,一点儿痕迹都没有了,似乎这一切从没存在于世上,就像桃花源一样,不复得路。但我知道这一切一直在我心里,就算世界将它们淡忘,我依然在心里为它们留着一块清净之地,等待每次我受伤的心灵回归。

岁月终究是有痕迹的。看母亲眼角极力掩饰的鱼尾纹,看父亲鬂边泛白的发丝,看我日益长大的身体,看一张张试卷上的勾勾叉叉……

时光终究留下了点什么?是心灵的悸动,是心智的成熟,是情感的娈化,是人与人的悲欢离合。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时光被雕刻了,雕刻成旧时的模样,雕刻成一条条光影,或绚丽,或哀伤,或明媚,它们互相牵绊,互相缠绕,最后编织成通向未来的一米阳光。

生命的循环,文化的兴衰,岁月的流逝,一切的一切终会改变,留下的是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痕迹,就算被磨损,但终归被记住了。

原来,不变的是这颗守候的心。

岁月静好, 且听风吟。

创作谈

王胥入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写了对生命、文化与岁月的思考。“生命迹”这一部分是因为国庆假期去了趟禄丰“恐龙谷”,而借此牵引出我长期以来的有关生命轮回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探讨。而“文化迹”中写到的纳西古乐也是暑假去丽江旅游时的亲身经历。这两部分都是由亲身经历而生发出的所思所想,且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关于“岁月”的探讨,我觉得这是个只要一出现“痕迹”这个词就自然而然会蹦出的话题。初见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首先想到岁月、时光、回忆之类的,但为了让自己的文章不同寻常,我又加进了前面两个部分。我觉得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也是前两部分吧,表达了我对生命、民族文化等重大课题的思考,也使文章更上了一个层次,显得更大气,更有文化气息。但可能毕竟学识还不够渊博,对事情的看法等等还不够成熟、全面,用词、表达方面也不够好,所以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仍须努力。

@明灯留言:这篇文章有一种中学生不常见的大气。诚然,也许若干年后人类也会灭亡,但后“人”必然能找到今天的蛛丝马迹,因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化石,更是文明——正如王胥入所言:“如滴水穿石般坚持不懈,虽力量渺小却留下深深的痕迹。”

第二部分主写文化,看似撇开一笔,却与上一部分暗中结合——人类文明的传承,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的目标都是“立德、立功、立言”,而“立言”是终极目标。我们有伟人的“立言”,更有千百万人民口口相传潜移默化的“立言”,而后者同样需要我们的尊重与守护。

文章最后笔锋回转,不论多么宏大的思想,最终也要落实到每个人自己身上。生命的循环,文化的兴衰,岁月的流逝,一切都无法阻挡,那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当下的每一秒。

猜你喜欢

痕迹恐龙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积淀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