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凭据
2013-04-29小缇
小缇
微信上微博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关于修行和教养的戒规、名言。信息浩瀚的时代,柔性或者刚性的说教也铺天盖地。有时真让人错觉,大家都是好人,都在修行的大道上高歌猛进。可是,还原到具体生活,对于那些道理那些警戒那些提示,我们果然心领神会了吗?
知道与懂得,是有距离的;懂得和践行,是有距离的。其中的距离甚至要穷尽一生来拉近与缩短。
我曾认识一个在报纸上撰写关于亲情、爱情等专栏的同行。她文笔润泽、观点丰富而夯实。只见其文,容易想像她为知书达理的良贤女子。但见其人,又有很多偏差:一边可以对亲情高谈阔论,一边又对亲情情天恨海。她屡次说及对母亲的不满,母亲在她成长中的不作为、不恰当。似乎,换个妈,她会换个更好人生。
她说她妈不教她怎么识别男人,所以她曾有过一段糟心透顶的婚姻;她说她妈太早让她开始做家务,所以她总是脱离不了世俗烟火味道,她说她妈把钱看得很重,所以她后来即便有钱了也是缺少安全感……
如果她妈妈知道她如此心存怨怼,会做何感想?如果她心存如此怨怼,她妈妈又何尝不能察之一二?
于是,关系模式里,烟熏火燎,时而温暖时而呛鼻。她一方面因为孝道的压力而对母亲有所关顾,一方面又因对自我人生的某种不安不满而浅潜着对母亲的责备。
母亲呢,一方面对女儿的孝道半推半就着接纳,一方面又寂然于和女儿间那种无法言说的疏离。
我曾问过几个女友,在对母亲的选项里,有感恩、有责备、有抱怨、有不满,你的选择是什么?居然,好多人同时选了感恩与责备。感恩的部分,似乎乏善可陈,一句“好歹她把我养大”便草草结案。但是至“责备”环节,却是滔滔江水滚滚而来。似乎,自己人生的瑕疵部分原罪就是亲娘。
我既身为女儿又身为母亲。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对我有如此责备,我当如何自处?我想我得仰天大笑几声:哈哈哈,抬举了抬举了,你娘我哪有那么大本事可以鼓捣你的人生?
因为果真面对那种责备,必是伤心无疑。伤心之余,又会沮丧不安。强大的负面情绪当头,自嘲和不羁或是便捷的解脱之路。
可是,这是无需面对只是假设时才可以有的潇洒。实际上,鲜有母亲面对孩子的责备、尤其是潜藏的责备可以谈笑风生的。有时角色的失败令人手足无措,比人生的总体失败还令人百爪挠心。孩子的责备无疑在确定母亲角色的失败。
同时选择感恩和责备的我的女友们,高知、生活体面、对人友善,放到人堆里,绝对是一枚一枚的佳人。那么,调转身去,回归女儿的角色,却有若干纠结、责难、不满于有限的身心长久寄居。母亲,就是那个负面心态的对象。
无可否认,成长中,原生家庭对每一个人有很多影响,从理论到实践,这是个众口一词的结论。但是,如果放大这种影响,显然给我们对自我不满的脱罪找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出口。这令人暂时解脱,但又产生恶性循环。有时你对母亲的态度就是将来你孩子对你的态度。
我曾在一次心理学课堂上听一个女子说,她有很深的不安全感,因为小时候她妈妈说她再不听话就把她扔垃圾堆里去。
老师刚刚讲过的,身为父母不要对孩子说那种赌气而恐怖的话,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
那个女子很快对号入座。接下来,新的环节,她又说到现在生活杂乱无章,因为孩子的到来(她刚做母亲不到一年)。她似乎怨气冲天。
循环似乎开始了。
她的因果关系是,孩子到了——生活杂乱无章——不要孩子就好了。她对孩子的态度似乎在复制她对母亲的态度——都是你们的错。很容易让人想象将来她的孩子会有怎样的心态。
试想想,如果逻辑关系变成“孩子到了——挑战和机会同时来了——我将做更有能力更为出色的自己——感谢孩子”,会不会更好?
所谓阴影这东西,并不可怕。你朝前走一步再走一步,到了阳光下一切迎刃而解。有些理论,只是提供我们理解问题的部分依据,而非放之四海皆准。所谓“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这种常规套话如同股市般吊诡——所以入市须谨慎。
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逻辑思维里,有不同的结论——
如果你妈不教你怎么识别男人,所以你可以有自我探索的各种可能、乐在其中,而未必一定导致有过一段糟心透顶的婚姻;如果你妈太早让你开始做家务,所以你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长袖善舞,而未必总是脱离不了世俗烟火味道;如果你妈把钱看得很重,所以你家有了积蓄你就可以不悸于温饱而茁壮长大,而不该是即便有钱了也是缺少安全感……。
你的眼睛盯在哪里呢?死盯一处,必然要花。放眼眺望,从容逡巡,景致才深。
每每问那些对母亲有所怨怼的人:那你的妈妈不爱你呢?
她们一定回答,倒不是不爱。
她们不愿意把自己放在不幸的人堆里。
但是,却继续回答着:但是我妈不懂得如何爱。
她们却把自己放在了不智的人堆里。
是母亲不会爱,还是自己不懂解读爱、不会争取爱?
哪有一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呢?
漫长亲情时光,好几十年,提供了此消彼长的长度和宽度。如果最初是母亲的舔犊时光,那么后来则是彼此的兼容时光、试炼时光、学习时光。亲情里有爱。但这份爱不是横空出世即为成品的。它也如钻石。越磨越亮。在母爱的成分里,不全是母亲的单打独斗,还有孩子的明智萃取和反馈。在别人对你的爱里,必须有你的参与和雕琢。如果你说母亲不会爱,那么请问你在其中有无什么作为和影响?当你需要恰当而愉悦的爱时,一定自问自己能为那种体面的爱提供什么凭据,以及动力。爱,从来都不是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