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乱象
2013-04-29张瑞霞
张瑞霞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加科学,改变了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一片生机盎然,师生关系得到改善;课标中强调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但不容乐观的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前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乱象丛生,具体表现在:
一、语文学科性质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科教学的延伸成为贯彻课程综合性,拓宽学生视野最有效的平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落入了这样的误区:教学的延伸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母亲》一课中,在解读了文章后,花了近一半时间来进行拓展延伸,内容是要学生借助某种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学生通过画画、唱歌、送妈妈礼物、帮妈妈做事等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这样的内容安排很热闹,但削弱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因为它训练的是画画、唱歌、手工,而不是和语文学科有关的语言文字训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作出正确的定位,语文课应体现語文课程的性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对教材随意解读
1.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就文章教文章,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部分教师不能灵活的处理教材,做到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对长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对于短文章则流于浮浅,挖掘不出短文章中蕴涵的语言因素,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手头的教学资源。
2.对课文解读的零乱化
例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读给同学听,这时,有很多学生会随意找出一段文章朗读,之后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教师对此却漠然置之,既不给学生相应的引导,也缺少总结、深化和升华,学生牵着老师走,使得对语言的品味没有了主题。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
3.课堂教学缺少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和揣摩
许多教师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少,默读的机会更少,有时还常常被教师打断,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不能深入把握教材,更不能很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过分突出语文课的人文性
一些教师该教的基础知识不提了。其实,《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的第一部分说得很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最明显的争论一种是工具性,认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第二种是人文性,不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只强调人文性。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语言也不是语文的全部,在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上,不应忽视了学文学,更不应该漠视甚至否定学语言走上另一个极端。
四、目标设置主次不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应该说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它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素养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服务,指导思想完全是科学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误区: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严格按照三维目标去实施,每堂课都有三维目标,每个方面又分解成两三个目标,形成“多目标”现象,目标多了,必然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一篇课文的教学,尤其是一节课的教学,总会有一个主要的目标或者是主体的内容,其他内容加多了,势必会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或者是主要内容的教学,也应该尽量删除。一节课只有45分钟,目标一多,怎么可能都一一落实呢?
五、过度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去我们崇尚“教师中心论”,所以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新课改下,老师们无论是在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教学中,都不遗余力地贯彻实施“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似乎课堂上没有了四人小组的积极讨论,没有了踊跃的举手发言就没有贯彻新课改精神,甚至把放任自流当作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老师问学生学习《背影》后的体会感悟时,有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不应像“父亲”一样不守交通规则,作为老师竟也肯定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这就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矫枉过正的误区: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严重后果就是教学的盲目性、无效性,让学生在原地跑步,没有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同样是漠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表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上述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抱着谦虚的学习态度,在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不断思考、探索、改进、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