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首次为阅读走上街头
2013-04-29苏惠昭小鱼糖
苏惠昭 小鱼糖
李金莲获金鼎奖特别贡献奖那天,艺文界的脸书上一片欢腾。
4月8日公布第37届金鼎奖,其中最受瞩目是评审团共同把特别贡献奖颁给去年退休的《中国时报》开卷版前主编李金莲。
在台湾艺文圈,李金莲这个名字,代表专业的阅读、持续不懈的努力,以及敢于不向畅销排行榜,不向市场倾斜。
开卷版开版至今25年,李金莲担任编辑及主编24年,评审团给予的得奖理由是:坚持理想,无私奉献,以微薄的人力物力,在城市及偏乡推广阅读,致台湾原创作品备受关注。评审委员也认为,报纸的出版及读书专版,不仅是人文风景,也是推动阅读的重要角色,在媒体变迁下,开卷版是台湾硕果仅存的书评版面,最后的文化堡垒。
这一迟来的特别贡献奖,带出的是纸媒书评版面不断失守、后退、缩减的一页心伤史。台湾一年出版四万本书,相对于人口数,这是一个全球排名数一数二的数字,数字的背后却是出版社的哀鸿遍野,求生不易。读书版面的阅读率在所有版面中从来都是敬陪末座,对广告毫无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卷版的得以存续,仰靠的是编辑“坚守最后一兵一卒”的奋战精神。
台湾人为什么不爱阅读?作家黄春明认为问题出在考试,“台湾的考试制度打坏了阅读乐趣”。
4月23日“世界书香日”(世界图书日),关注文学的趋势教育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在4月20日办了一场台湾首见的“美好的阅读”书香大游行,主办单位以黄春明、白先勇、陈映真三位作家作品为主题布置,这也是趋势基金会“向作家致敬”年度活动的其中三位作家。为号召爱书人上街头,黄春明特别扮成“三明治人”出场,重现小说《儿子的大玩偶》经典画面。
废死、反核、动物权、拯救东海岸……台湾人第一次为阅读走上街头。
比走上街头更有力量的是,昔日政治金童罗文嘉,彻底变成了一个文化人,顶下水牛出版,并在桃园新屋老家开设“只交换不贩卖”的“水牛书店”。
金鼎奖并选出图书类最佳文学图书奖四本书:胡晴舫《第三人》、郑鸿生《寻找大范男孩》、郭强生《惑乡之人》、罗智成《透明鸟》。
最佳非文学图书奖八本书:刘志伟《美援年代的鸟事并不如烟》、彭小妍《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九三O年代上海、东京及巴黎的浪荡子、漫游者与译者》、倪安宇、徐明松《静默的光,低吟的风——王大闳先生》、蔡志忠《漫画经典哲学套书》、严长寿/吴锦勋《为土地种一个希望:严长寿和公益平台的故事》、张蕙芬、林松霖《菜市场水果图鉴》、蓝弋丰《橡皮推翻了满清》、李贤文《人间清旷——五苓山居水墨笔记》。
其中《橡皮推翻了满清》需要解释一下。这是一本在学术与通俗之外的“第三种历史”书,关于晚清灭亡纪念事。作者蓝弋丰是弃医从图文的小说家,著有历史小说《明骑西行记》。
《为土地种一个希望》之外,金鼎奖得奖图书没有排行榜上的畅销书,与开卷年度好书榜亦无交集,显见“最佳图书”、“好书”标准,评委各有一把尺。
残酷的四月,需要治愈
如何以新闻形式呈现历史?《台湾史新闻》始于这样的创意,出版社企划,由具备历史背景的文史记者曹铭宗执行。
打开书,每一页皆以“报纸跨页版面”入目,“报导”范围从古到今,遵循台湾史研究先驱曹永和“台湾岛史观”,摆脱政治史、政府单位的框架,把台湾放在世界坐标上,再依年代把台湾史分割成一百个单位,上溯五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最新一则头版为2011年“《赛德克巴莱》刷新票房/史诗电影咏赞台湾少数民族精神”,“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整体构成一部“台湾多元族群创造多元文化,追求普世价值”的历史。
台湾史不会遗忘1989年4月7日为追求自由而自焚身亡的郑南榕。双封面呈现的《剩下就是你们的事了》由郑南榕基金会策划,右翻面是郑南榕生前手稿、影像、信件纪录首度结集成书;左翻面精选台湾八位纪实摄影家160 多幅摄影作品,重现1986~1989年台湾街头运动群像。
4月14日,吴明益、蔡素芬、庄华堂、廖淑芳等多位小说家/学者为台湾第一部以闽南语文创作的长篇小说,2010年出版的胡长松《大港嘴》开了一场闭门的研讨会。母语文学的路艰困而寂寞,或者说是一条无路之路,“总有一天会有人愿意翻过意识与语言符号的千山万水,只为了理解你在写什么”,吴明益如是说。
牙医师/演员一青妙《我的箱子》虽是翻译书,说的却是一段联结台湾与日本的“爱的物语”,也是她个人的寻根史。
如果要为这一波的(非翻译)创作找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最接近字眼的应该是:疗愈。
世界多灾难,残酷四月,有波士顿马拉松炸弹案、大地震和鸡瘟,而科学家已经证实大自然具有疗愈力。台湾第一位取得“园艺治疗”执照的黄盛璘出版了《草盛园》,一本根据园艺治疗案例改编的漫画,生长的绿色植物与纠结的生命,一个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真实故事。植物抚慰人心,多肉植物不但抚慰人心,还外加使人开怀大笑的娱乐效果,《希莉安东京多肉植物日记》诞生自人气部落格,希莉安,居住在东京迷恋多肉植物的“多肉朴人”。
大多数人的不快乐,受的伤,来自于陷在一段关系的僵局,不知如何转化,不知如何饶过自己,如何和对方和好,悲伤疗愈专家苏绚慧《其实我们都受伤了》是一本转化与和解之书,书分三章,第一章《论关系》;第二章《疗愈关系中受了伤的你和我》;第三章《创造互为主体的关系》。
台大管理学教授郭瑞祥原本一路顺遂,顶尖学校工程博士与管理学者,却在中年经历罹癌、丧妻,生命逢遇重大转折,也因此而开设《管理与人生》课程,《勇敢做唯一的自己》便是他结合专业知识与人生经验得出的16个能让人生更幸福的人生管理智慧。
《明天吹明天的风》作者张学岑,专治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科医生,副书名“一位精神科医生脱下白袍之后”,清楚说明书中她不以医生身份,而是以“陪伴一段”的角色来记录一群被困在疾病里的孩子的生命故事。
有人因为渴望自由,所以拒养宠物。《猫中途公寓三之一号》作者叶子与KT,“台湾认养地图”创始人,以自身有限的力量,十二年来默默照顾过五百只猫,并在寻常公寓收养38只猫。她是普通上班族,而且有气喘。她以安静的口气告诉人,付出。台湾是流浪动物的地狱,但地狱里总有天使。
写书这种事,有人仅只跨越一方小池塘就足以生产万文,有人渡过一整个海洋还没有出书,剧场/影评人但唐谟是后者,《约会不看恐怖电影》是他的第一本书,写的不是大师之作,而是恐怖电影,以恐怖电影为材料施展其博杂、另类、反文明、幽默,这应该是但唐谟之外无人能写出的书。
台湾,这似乎不是专业作家的年代,这个年代,作家必须先是某件事的专家,然后作家。
情欲罗曼史之外的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无法呼吸》、《谜情科罗斯》,情欲罗曼史确实占据了畅销书榜,挤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泰芮丝的寂爱人生》靠边站,而2012年《纽约时报》年度畅销小说冠军《控制》也不得不以“超越《格雷》”当作文宣。日本才女作家西加奈子的《黄色大象》,则有赖改编成的电影加持。
但事情总有意外。《耶路撒冷三千年》登上排行榜,这事连出版社自己都吓了一跳,当然这是一本大书,“克林顿年度选书”、“季辛吉视若珍宝”、“《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想来这些都不是此书备受注目的理由,书腰上一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耶路撒冷”可能更震动人心。我们对耶路撒冷充满好奇,它是一座媒体热烈报导传播却让人深觉陌生遥远的城市,当好奇心遇到这样一本由很会讲故事的作者依循叙事方式书写,“一般读者都能阅读”,而且“无论他们是无神论者还是信仰者,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它就刚好填补了某块空白,满足好奇。
《躁动的帝国:从乾隆到邓小平的中国与世界》是另一部重量级史书,英国《卫报》2012年最佳历史书,作者文安立为汉学及历史学者,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并非如国共两党所述,是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而是帝国更早地与资本主义现代性接触的故事,也是帝国借着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而发生自身蜕变的历史。
从AT&T到苹果与Google,《谁控制了总开关》写的是一部20世纪,媒体托拉斯与通讯帝国的兴衰故事,故事主角是改变了世界的创业家、创新者与小商人,作者吴修铭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法学教授,他自谓此书系“带着台湾精神写成的著作”。
《道德风景》,作者系神经科学家山姆·哈里斯,他从哲学和神经科学角度辩论,试图证明科学可以也应该决定道德,一如副书名“用科学寻找人类幸福的线索”。
《改变生命》说了一个委内瑞拉发生的,用古典音乐改变十万贫童的故事。
情欲罗曼史之外,天地无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