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2013-04-29朱娟娟

成功·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虚词宾语句式

朱娟娟

【摘 要】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其特点是言简意赅。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口语,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重视学习方法;重点讲解;

由于文言文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在语感上、时代上、思想内容上都比现化文要生疏得多。作为初学者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老老实实地从一篇篇的文章学起,连一个词、标点也不放过,扎扎实实地读懂每一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教者,就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比如教学文言文,碰到虚词,就省去其用法的讲解,碰到特殊句式,也同样如此。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不从语法角度讲,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爱莲说》里有一个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字就没有意义,但它在这个句子中又的確有作用。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而”字,《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登轼”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与“不染”是转折关系,用“而”字相连。《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洌”,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义,“泉香”与“酒洌”是并列关系。这三个句子,都用连词“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又怎能深入理解。所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尤其是虚词,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这里,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所学的文言词语的用法,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

对特殊的文言句式也要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桃花源记》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陈涉世家》里“陈胜者,阳城人也。”这是文言文里常见的判断句式。《公输》里“宋何罪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马说》里“马之千里者”,属于定语后置,这些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如果不讲清楚,学生怎么理解?但是,也并不是每篇都要教师讲解,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总结,逐渐学会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是出于理解文章的需要,二是考试的需要。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等,直译不通时,用意译。直译即逐字逐句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有:留、补、删、换、调。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国号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补:补出省略成分。删:删去不译的词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等的虚词,都可略去。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调:调整倒装句语序,按现代汉语使用习惯将其调整过来。

新课标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导。文言文阅读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朗读和精读应该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

文言文阅读教学还要重视精读。为什么要重视精读呢?因为文言文是一种经过文化提纯的书面语,不仅高雅、古朴、有韵味,而且高度浓缩,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读。

精读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欣赏文学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是如此,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比如,教学郦道元的《三峡》,可以把对语言的欣赏作为教学重点。本文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冬春之景,用“素,绿,清”数字,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并且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节奏感强,表现力强。

精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浅显的阅读是难以有所发现的,更谈不上有所创造,要想在阅读时有发现,有创造,就必须对作品进行精读。精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读。深度,就是有所发现。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时,对愚公精神的认识和弘扬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只仅仅停留在此,那就太偏狭,还应该引导学生从智叟的角度去分析,虽然像他这样的一类人目光短浅,害怕困难,但却有自知之明,面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这样一来,不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了吗?

当然,在精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过度解读。新课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虚词宾语句式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特殊句式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