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座慢乐之城
2013-04-29沈式微
沈式微
昆明水里的慵懒时光·翠湖
好似每次出行都要遇到下雨,在昆明也不例外。记得汪曾祺老先生曾写过一段想念昆明雨季的话,他说:“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而喜爱翠湖,也是从下雨开始的。
从金马碧鸡坊到翠湖公园,乘133路公交不过八分钟。昆明的秋天透着暖意,树木还绿着,却不是盛夏要将绿色滴下的样子。朋友一直说要去翠湖转转,说是昆明最不可错过的地方。但我最开始觉得一个大园子,不过有水有鸟在城中,有什么看头呢?
说起翠湖的看头,总是离不开人。乘船游湖,临岸喂鱼,坐在草地上晒太阳,昆明人总慢悠悠的,一点儿也不着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温吞,做事情的节奏上也要慢半拍,不过这倒不是坏事,生活本该是用来享受的。
翠湖在城中,每天路过的人比专门来游园的人还多,清早匆匆地穿湖而过,赏着景,静着心,行色渐缓。日暮晚归,回家的路要经过这公园,垂柳、秋水、卡通船,人们在湖中漫步或在堤边浅草驻足休息一会儿,轻缓的节奏充满昆明人的生活。
刚在翠湖走一会,雨噼里啪啦地砸在身上,怪不得说昆明雨是个急性子。躲在公园中心的屋檐下,雨幕隔断世界,将周遭染上灰白色,砖墙也慢慢潮湿。旁边的昆明人也不心急,这雨跟他们亲近,镇定自若的,该做什么做什么。雨也不罗嗦,雨点打完招呼,就从倾盆大雨转成淅淅沥沥的小雨走了,不过十几分钟的功夫,雨过天晴的真快。
在翠湖边上的喝茶人也是看头,不过年轻人来得少。翠湖周围的茶馆打眼便是,大的有冼马河茶馆,小的也有说不上名字的门脸。像冼马河茶馆这样的老字号,旧日历上不知道曾有多少绅士贤达、贩夫走卒穿梭在厅堂间呢。四四方方的茶桌,上一壶清茶和几碟花生、瓜子,然后围桌而坐,侃侃而谈。走进茶馆,嗅着茶香,似乎还能看见那些穿着青衣长衫,坐在桌前读书聊天的民国学者。
茶水带着魔力,一口暖茶下肚,吞吐呼吸里就掺着茶香了,聊些家长里短,三五句对话融合了喝茶人的酸甜苦辣。昆明人吃茶的习惯混杂着这儿的市井生活,坐在茶馆里的人,举手投足间都是神态坦然、随遇而安的模样。我想他们在这样简单的交谈里,寻得了快乐和归属感。
昆明的水滋养着昆明的人,温温润润的,不孤高,不焦躁,也不淡漠。
天下第一奇观·路南石林
从翠湖去石林风景区,走汕昆高速到石林景区大约要两个小时。石林集奇石、瀑布、湖泊、溶洞、峰丛和丘陵于一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的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风雨侵蚀,形成的无数石峰、石柱、石笋、石芽。
天蓝得透亮,像吮吸了大海的颜色。我平生第一回这样亲近地靠近石林,广角镜头膜拜了路南石林里的悠然巍峨,我被石头千奇百怪的造型震撼,惊奇于它复杂多变的美。踏进石头森林就像踏一个宏大的巨石阵,浮光掠影的描述总是显得不诚恳,但穿行其间,望着突兀峥嵘的怪石,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几句“好神奇”,似乎不惊叹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大自然扮演着工匠的角色,用雨水和流水将高耸庞大的石块雕刻成树。好些石头树矗立在山野和水泊中,大自然又把草地铺展成地毯,将光洁的湖泊做成镜子。自然啊,用不可捉摸的力量,不断地切割和侵蚀岩体,然后微笑着让人类欣赏它的杰作。
游石林要跟着昆明人慢慢走,才能发掘石林的独特魅力。第一眼看见石林,脑海里最先闪现的词语是光怪陆离。灰色的大石头孤独挺拔,在平缓的地面上突兀地竖立着,一排排,一个个,像一片大大的仙人掌。朝前走,更是五步一景,十步一重天。有的石缝里长了植物,配上石头上风雨侵蚀出的“眼睛和鼻子”(一些石头上的凹凸处),猛地看上去很像长头发的小怪兽。石林里有的石头特别高大,有几十丈几百丈。穿行其间,遮天蔽日,路时常不够通畅,古怪幽深,走得双腿发酸才发觉前头是一面石壁,只得原路返回。
走着走着我不禁想,昆明轻缓的节奏兴许和石林也有些关联。时间在石林是没有存在感的,成千上万年的风化侵蚀才造就了它的千姿百态。昆明人见证了这里的变化,沾染着它的静默,被渐渐地潜移默化。
秋天的石林,植物已经开始变色,或红或绿,掺杂在灰白色的石头森林里,色调温暖且深沉。不管是近处的水泊还是远处的“巨石猛犸象”,都被金色的阳光包裹,恍然间变得庄重又踏实。我不得不欢喜于石林的景色不像我原本想象的单调,在错落的奇异石头世界里,有云朵,有花朵,有唱歌的乌儿,有低头觅食的山羊,如一幅幅不停变动的沙画,而你的想象力是这些画作的创作者。
石林有什么值得看的呢?你听听这些美丽的名字,“莲花峰”、“剑池峰”、“凤凰梳翅”还有小石林景区的“阿诗玛”,这些清雅动听的名字都来自一座座俊逸疏朗的石峰,若错过了真有些可惜。
于我而言,漫走昆明能够找寻到一份生活的乐趣,轻缓地走并不是行动上的落后,反而是一种更得闲趣的体验方式。将眼睛放远,心也放缓,恰好发现更微末细致的景色。
漫游地下天宫·九乡溶洞
昆明当地有句老话“地上赏石林,地下游九乡”,这九乡溶洞也是独特的喀斯特立体景观。洞穴总与神秘这样的词语相连,粗狂、空阔、幽深苍茫,在这样的背景里酝酿出故事,再合适不过了。九乡溶洞的独特魅力在电影里便可窥见一二,房祖名主演的《花都大战》和成龙担纲的《神话》都在这里取过景,想必父子俩聊起这儿的时候会有些共同话题。
关于溶洞的由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王母娘娘千秋大寿,宴邀众仙在瑶池品赏美酒佳肴。玉帝精心准备了贺礼,是一条由一百零八颗珍珠串作项链,光彩夺目。众仙家手里一一传看,谁知不小心金线一断,颗颗珍珠散落凡尘,一下变成了凝聚天地灵气的九乡溶洞。
阳光穿过峡谷缝隙,照在荫翠峡的水面上,粼粼波光随小船荡漾。两岸常有彝族情侣对唱山歌,明亮热烈的歌声传达出小儿女柔软的新生,歌声揉进谷水,“情人谷”的曼妙由此可见。峡谷两旁岩壁上张着野生树,枝缠叶绕,从岩缝钻出又趴在岩壁生长,退无可退,不经意间已被打动。
进入溶洞先是被色彩惊艳的。这是梵高的笔触,色盘被打翻,落在天然的画布上,绿色、黄色、红色,浓烈而明亮。创作走的是野路子,也不拘泥于构图和光影,这儿涂一处溶柱,那儿画一片溶笋,毫无章法却不得不称赞它好看,鬼斧神工,让平凡人望其项背。
神田为人惊叹,层叠的石湖群(神田的科学称谓)铺展而下,线条流畅而舒展,一直延伸到尽头。最上面的岩壁上刻画着人物耕作画像,男人弯着腰,像是在插秧,女人也站在一旁帮忙。继续朝前走,凭栏而望,下面的神田碧水窝在田坳里,田埂微微隆起,起伏的边石坝散发出岩石的硬朗,是这层次鲜明的梯田独有的味道。
我会想,若真生活在昆明会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且不说美景多得很,空气如此清新,单单昆明人温润的性格也让人觉得安心。
这石湖群让我想起长满油菜花的龙脊梯田,想起那里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的男男女女。不论地形多崎岖,土壤多稀薄,他们总勤恳地耕耘土地,然后在秋天收获粮食,这是对生命最诚挚深沉的敬意,他们将内心的自强不息,播种成作物的勃勃生机。石湖群也许是感知了劳动者的韧性,所以不吝千年,打磨出一片神仙田园。
游过昆明,才懂得它的鲜活与怡然,知道它的斑斓与独特。其实,昆明的特质是给人以踏实感,轻缓的节奏,湿润的气候,温吞的昆明人。景色美妙奇特,但丝毫不张扬,令人不得不留恋。
昆明美食攻略:
在饮食上,昆明人也带着温吞的性子。米线定要细细地做,泡米,磨面,制粑,压线,回生,他们丝毫不嫌步骤繁琐。还有稀豆粉这样的小吃,也是要磨成的粉末,一碗一碗地做出来。
相比主食小吃的精细,他们做菜也与北方的爆炒不同。就拿做鸡肉来讲,北方人吃鸡肉,比较爱用热油炒。油锅热了,放上辣椒、花椒等佐料,然后将剁好的鸡肉一股脑儿倒进锅里,油花四溅,满室飘香。
而昆明人做鸡肉爱用汽锅蒸,慢慢将鸡肉烹制出来。他们选鸡肉也十分讲究,要肥瘦适宜,肥了蒸出来的汤油脂太多,不够鲜美,瘦了汤汁又失了色泽。鸡肉洗净后在砍成小块,和姜、盐、葱、草果一起放进汽锅内盖好,汽锅放在一个装满水的汤锅上面,再用火煮着。汤锅的水开后,蒸汽就通过汽锅中间的汽嘴将鸡慢慢地蒸熟了(一般需3~4小时)。
吃着昆明的美食,你是不是尝出了这里生活的鲜活滋味呢?
米线:
在昆明吃过桥米线,恐怕人人都会想到桥香园。米线白白的,汤非常鲜美,味道令人难忘。配菜货真价实趁热吃的时候,再放上一大勺辣椒,那叫一个爽!文化街店地理位置好,还常常有表演,吃的人很多,就餐时间不易找到位子。
吃货经典推荐:
桥香园昆明百汇店地址: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
汽锅鸡:
云南具有独特风味的滋补名菜,因用汽锅蒸制而得名。由于汤汁是蒸汽凝成,鸡肉的鲜味在蒸的过程中丧失较少,所以很好地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鸡块肉质鲜嫩,色泽金黄,汤汁甘甜醇香,鲜美无比,有补虚养身、补血、健脾开胃的功效。
吃货经典推荐:
一颗印地址: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吉祥巷18—19号
稀豆粉:
稀豆粉是豌豆磨细成面粉状后加入生姜等作料熬制而成。口味滑糯香辣,价廉物美。稀豆粉煮好了要马上吃,吃时可以拌米线、卷粉,或把烧饵块、油条撕成块放进稀豆粉里,撒上少许葱花、辣椒面、花椒面等,喝一口,咂咂嘴,真爽!
吃货经典推荐:
火车南站1910地址:昆明市五华区后新街8号(近第一人民医院后门)